以史为鉴看经济(4)——公有化时期的统计数据

发布于: 修改于: 雪球转发:0回复:0喜欢:1

以史为鉴看经济(4)——公有化统计数据

前面叙述了大概脉络,现在用数据对过去的经济,特别是公有化时期进行透视。

本篇着重于公开的统计数据,虽然这些数据可能有错误,但是我们可以对异常部分进行探讨。

公有化时期的主要数据来源是

孙健(10月8日更正)《中华人民共和国经济史(1949-90年代初)》以下简称史

《中国工业统计资料(1949-1984)》国家统计局工业交通物资统计司 编

万分感激这部书,里面的数据是此期间最全的,最妙的是不仅有宏观数据,还有微观数据。其余的数据来自国家统计局的公开披露。

现在有不少人说毛泽东时代当工人真好,压力小。前文所述,那是在剪刀差条件下,让农村挣扎在温饱线上供出来的工业福利。现在以数据说明如果想去那个时候当工人,有多大概率能当上。

《史16.2 全面贯彻“调整、巩固、充实、提高”方针与指导工作中“左”倾思想的抬头》称1965年的工业质量达到了历史最好水平。的确,那是1956年-1960年获得苏联援助项目之后,刘少奇照搬苏联“一长制”和国家垄断企业所取得的(虽然也有鞍钢宪法之类的工人自发组织,但是不知道比例):

(p128 -p129)

然后找到了反映资本利用效率的两页

这里面有两个指标是进一步分析的基础:

基建投资总额和新增固定资产为什么不相等,而且后者更小?如果固定资产投资了就不会损耗,两者应该是相等的,但是固定资产有两种损耗方式,一种是随着时间自然老化,这在会计上叫『折旧』,另一种是固定资产报废了,转卖了,遗弃了,这在会计上算损失。那么两者合起来,就是新增固定资产比基建投资总额少的部分,我称其为『折损』。

另一方面,工业净产值指的是刨去原材料的价值和固定资产的折旧摊销,制成的产品总值增加部分,后来我们以工业增加值来替换其统计。

还有一件事,就是固定资产表1966-1974年数据是缺失的,好在三五时期就是1965-1970,四五时期就是1970-1975,可以改用5年的合计数据来统计比较。

有这两个量,我们就可以计算资本利用率:

此表可以看出,真正苏联带来的固定资产增值,主要集中在1958年至1960年,基建多,折旧和损失也多,可以认为是把伪满留下来的日本旧设备直接扔了,腾龙换鸟。然而至晚至1962年,折旧和损失变得异常少了。1956年起156个工业项目新增的苏制固定资产就500多亿元,1962年只折旧了12亿元是什么?之后甚至低于10亿元一直到4.6亿元?也就是1962年起认为苏制设备能用50年,1965年甚至能用100年?!

1962 年 10 月中央发出《关于坚决扭转亏损增加盈利的通知》要求全国工商企业的亏损, 1963 年要在 1962 年 90 亿元的基础上减少亏损 30—40亿元。限期消灭亏损企业与亏损产品,企业要改进本身经营管理,健全以党委领导下的厂长负责制,健全企业各级行政责任制和技术责任制,建立健全经济核算制,开展经济活动分析,加强技术管理、加强设计、工艺、设备维修、质量检验以及技术培训等。由于以上措施的实施,企业亏损明显减少,1962 年亏损为 26.85 亿元, 1963 年减为 12.29 亿元, 1964 年再减为 4.81 亿元,1965 年只为 4.9 亿元。盈利额大幅度上升,产品质量普遍提高,产品品种迅速增加,技术水平也大大提高,许多经济指标创造了历史上最好水平。

——《史 15.1 “调整、巩固、充实、提高”八字方针的提出与初步执行》

技术提升是没错,但是为了少报企业亏损,如此做会计账目,是否太过分了?这在现在已经是犯罪。由此可见当时的很多经济指标有多么的不客观,当时的风气有多浮夸。

尽管数据十分可疑,但是依然统计出了工业生产净值/固定资产折损:

虽然1961至1965的固定资产折损数值异常偏低,但是1966-1975年即文革的主体年份,净产值对固定资产折损的比值终于降到了12-13的水平,比1954-1955年公私合营时期(见该书p30-p32)还低30%以上,而1976年以后由于邓小平整顿纪律,迅速恢复。这就说明了毛的群众路线打倒了『一长制』之后,工人并未自觉的抓紧生产,而把精力都用在斗人了。

《史 18.2 全面整顿给经济带来的转机与所遭受的挫折》

1975 年前 4 个月,全国欠钢 195 万吨。鞍钢、武钢、包钢、太钢 4 个大钢厂欠产严重。为了扭转这种局面,中央于 5 月 8 日召开了钢铁工业座谈会,会上邓小平发表了《当前钢铁工业必须解决的几个问题》的讲话,明确指出,要把钢铁生产搞上去,必须着重解决以下问题:

(1)建立一个坚强的领导班子,各级干部都要敢字当头,要找一些打不倒的人进领导班子;

(2)坚决同派性做斗争,对坚持闹派性的人该调就调,该批的就批,该斗就斗;

(3)认真落实政策,不仅要解决戴上帽子的那些人的问题,而且要解决他们周围受到牵连的人的问题。还要特别注意那些老工人、技术骨干、老劳模,要把这部分人的积极性调动起来;

(4)建立必要的规章制度。要把必要的规章制度建立、健全起来,执行规章制度,宁可严一些,不严就建立不起来。

1975 年 6 月 16 日国务院又召开了计划工作务虚会财政体制上,推行收支挂钩、总额分成的办法,大中型企业的折旧基金,中央集中 20—30%。还要整顿软、懒、散的班子,年老体弱的领导干部可以当顾问。在企业中要建立健全岗位责任制等各项生产管理制度,并严格执行。大中型企业的非生产人员不得超过职工总数的 18%,中小企业不得超过 10%。

毛泽东在1975 年 11 月又发动了“反击右倾翻案风”运动,使国民经济的发展再度遭受挫折。

在经济上,他们攻击实现四个现代化是“资本主义”,是为“资本主义准备物质基础”,是“卫星上天,红旗落地,”搞社会主义生产建设,是“唯生产力论”。他们还诬蔑按劳分配原则是“产生资产阶级的经济基础”,出口石油是“卖国主义”,引进技术设备,是“崇洋媚外”,加强企业管理是“管、卡、压”,搞社会主义经济核算是“利润挂帅”等。

他们还把党委领导下的厂长负责制,斥为“摆脱党的领导”,“让‘走资派’篡夺企业领导权”。

《史 22.1 “文化大革命”结束后国民经济的恢复》

1977 年 3 月在召开的计划会议上,提出了经济工作 “十个要不要”的全国性大讨论。即,要不要坚持党的领导;要不要贯彻社会主义建设总路线;要不要坚持合理的规章制度和严格的劳动纪律;要不要抓好经济核算,增加社会主义积累;要不要坚持按劳分配的社会主义原则;要不要坚持计划经济;要不要引进新技术;要不要又红又专,为革命钻研业务和技术等。

下一篇再分析改革开放以后的统计数据,再下一篇我试图还原出改开前的出口产品中高端工业品的占比,并与改开之后的做对比,以展现我国工业化的发展历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