界观暖心济宁|最美夕阳红 精准探索多元养老新模式

发布于: 雪球转发:0回复:0喜欢:0

最美桑榆景,人间重晚晴。

如何让长者有尊严地安享晚年生活?从古至今,这个话题都颇受关注。

以“孔孟之乡”闻名的济宁,向来是一片尊老敬老爱老的土地。回眸历史,“老吾老,以及人之老”,两千多年前,孟子在描述他的理想社会时留下了千古经典。

时至今日,以孝悌为本的优良传统依然深深镌刻在这片土地,浸染着人们的精神底色。

更重要的是,为让老年人过上更有品质的晚年生活,济宁将养老服务作为重要民生工程,不断健全政策保障体系,持续增加养老服务供给,优化产业发展环境,加快提升养老服务质量。

实施适老化改造工程,让老年人住地更舒心;构建一刻钟居家社区养老服务圈,养老更便捷;培育壮大健康养老产业集群,满足多层次的养老需求……

在济宁,众多“看得见、摸得着”的民生变化,正让“老年生活”更幸福、“夕阳时光”更美好。

布局有力,落子有声

养老服务关系千家万户,事关百姓福祉,是一项重要的民生工作。

特别是进入21世纪以来,我国人口老龄化程度不断加深,老年人口数量和占总人口的比重持续增长。

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指出,实施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国家战略,推动实现全体老年人享有基本养老服务。

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加强城乡社区养老服务网络建设,加大农村养老服务补短板力度。

在当前和今后一段时间,如何有效发展养老事业,让老年人共享发展成果、安享幸福晚年,成为题中之义。

事实上,在老年人口基数增大、高龄老人比例高等背景下,养老服务体系的完善与发展作为一项系统工程,复杂艰巨,任重道远。

据统计,截至2023年底,济宁市60岁以上老年人口约182万,占总人口的22.1%,老龄化程度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呈现出老年人口基数大、占比高,老龄化进程速度快,应对人口老龄化任务重的显著特征。

面对人口老龄化形势,如何扛起推进养老服务事业发展的职责使命?做好顶层设计颇为关键。

近年来,济宁先后出台一系列政策措施,在规划、资金、人才等方面给予优先倾斜保障。

在政策支持上,济宁启动实施养老服务高质量发展“三年行动计划”,出台《关于推进基本养老服务体系建设的实施意见》等文件,分类落实28项基本养老服务项目;

连续9年将养老服务列为全市重点民生实事,市财政年均拨出专项资金2000余万元,用于支持养老设施更新、适老化改造、政府购买居家养老服务等。

在规划引领上,编制《市区养老服务设施专项规划(2018—2030年)》,县级编制养老服务设施布局规划,与城镇体系建设规划、土地利用规划有效衔接,纳入全市城市规划“一张图”管控,为养老设施发展提供充分空间。

在人才培养上,建立养老护理员分级分层培训制度,市县两级每年培训养老护理员3000人次;自2019年以来,先后评选三届300名“孔孟之乡敬老使者”,在4年管理期内每人每年给予7200元的津贴……

透过一系列连贯的政策体系,不难看出济宁加快推进养老服务体系建设的紧迫感、责任感,以及支持养老服务事业发展的努力与决心。

截至目前,济宁共建成养老服务设施1500余处,配置床位近7万张。

值得一提的是,济宁7个县(市、区)获评全省县域养老服务体系创新示范县(市、区),8个县(市、区)、128个镇街分别被确定为全省医养结合示范先行县、示范乡镇,“文化养老”获评国家居家和社区养老服务改革试点工作优秀案例。

打开养老服务新局面,托起幸福夕阳红

当下的济宁,正全力以赴推动养老服务事业高质量发展。

“花很少的钱我就吃上了一顿热乎饭,助老食堂真是方便又实惠,感谢党的好政策,我这心里暖暖的。”近日,在微山县马坡镇荆塚集村助老食堂用餐的刘现振老人高兴地说。

一日三餐,本是日常小事,却是不少老年人的“心头事”。为此,微山县积极探索“企业掏一块、社区让一块、政府补一块”的多方支撑、多元参与模式,建设功能拓展型助老食堂,解决老年人“一餐热饭”问题。针对行动不便的特殊老年群体,助老食堂提供送餐上门服务。

细微之处见真章。一份份热气腾腾、触手可及的助老餐,彰显着微山县为老服务的暖心之处。

养老服务千头万绪,助餐只是其中重要的一环。为了让每一位老人都能安享晚年,济宁不断破“堵点”、除“痛点”,把一件件养老服务中的小事,办成惠及千家万户的民生大事。

例如,金乡县对全县城镇居住区配套养老服务设施统一管理,为社区老年人提供短期托养、日间照料、居家照护、医疗救护、康复护理、老年人用品租赁等全方位、多层次的社区居家养老服务。

太白湖新区建设“嵌入式医养综合体”,增加护理型床位338张,融入日间照料、康复治疗、社工介入、上门服务等功能,打造出医疗养老服务场景……这正是济宁不断健全养老服务体系的缩影。

值得关注的是,在济宁市鱼台县,一个覆盖县镇村户四级的养老服务网络正加快形成,为当地老年群体提供出更加优质的养老服务——

县级层面,投资2.5个亿建设拥有577张床位的县级医养中心,为辖区内失独、空巢、身患疾病的老年人就近提供集中照护服务以及完善的养老和康复护理服务。

镇街层面,结合卫生院特色主专业,分区域打造特色颐养院,建造失能老年人专院、失智老年人照护专区,有效打破“医不能养、养不能医”的难题。

村级层面,打造“幸福院+邻里中心”农村养老新模式,建成“幸福院+邻里中心”231处,实现行政村全覆盖。

户级层面,组织全县70岁以上不与子女共同居住的老人签订《赡养老人三方协议》。仅2024年春节期间,全县10035名70岁以上不与子女共同居住的老年人,均已签订三方协议,累计收取发放“赡养费+养老金”1765万余元。

从一笔笔惠老补贴,到一份份热气腾腾的助老餐,到一刻钟居家社区养老服务圈,再到信息化养老智慧服务……一项项为老服务举措,正不断转化为济宁老人幸福的源泉。

在如今的济宁,贴心安心舒心的养老服务体系已初步成形,老有所养、老有所依、老有所乐的美好愿景,正加快转化为现实的幸福图景。

多元模式创新,打造可借鉴的“济宁经验”

显然,济宁养老服务事业的蓬勃发展,离不开有为政府的精准发力。

经过多年的探索发展,济宁创新打造居家社区、专业机构、农村养老“三种模式”,持续织密养老服务设施网络,走出了一条独具特色的养老服务新路径。

一方面,围绕居家社区养老,济宁建立新建住宅小区养老服务用房无偿移交制度,按每百户不少于30平米的标准配建、高于省定标准50%。

实施困难老年人家庭适老化改造工程,因地制宜、因户施策开展适老化改造,累计建成社区日间照料中心179处、社区综合养老服务中心53处、老年人食堂406处,完成适老化改造5700余户。

另一方面,围绕专业机构养老,济宁聚焦失能、失智老年人专业照护需求,加快护理型养老床位建设,全市建成养老机构230 处,设置护理型床位3万余张。

其中,1家机构入选国家2023年智慧健康养老应用试点示范,1家机构获评全国医养结合示范机构,1家机构被确定为山东省第二批中医药特色医养结合示范基地创建单位。

同时,围绕农村养老,济宁连续3年将乡镇敬老院改造纳入市政府重要民生实事项目,市级累计投入1000余万元对109处敬老院进行改造。

按照“政府扶持、村级主办、社会参与、互助服务”的原则,济宁利用集体用地、闲置校舍建成农村幸福院687处,基本形成农村养老“30分钟服务圈”。

当养老服务与民生幸福交相辉映,济宁扎实推进养老服务事业高质量发展的底色愈加鲜亮,不断满足着老年群体对美好生活的期许。

此外,激活养老服务运营市场,培育壮大健康养老产业集群,是济宁发力养老服务体系建设的另一个重要布局。

近年来,济宁成功引入上海九如城、山东健康集团等知名养老企业落户济宁,做大做强凤凰怡康、金乡纳福等本土养老服务企业,加快推进物产中大金石集团高端养老项目、微山湖老年疗养中心、邹城市邹鲁膳养养老服务中心、汶上县康养服务中心等重点项目,打造出集休闲度假、医疗康复等为一体的康养机构和度假养生基地。

其中,汶上县中都温泉疗养院获评“2023山东康养服务十佳品牌”。

养老服务体系建设没有终点,只有新起点。面向未来,济宁将聚焦广大老年人多样化、多层次的养老服务需求,持续健全居家社区机构相协调的养老服务格局,不断优化养老服务供给,推动养老服务从兜底、基本向普惠、多元发展转变。

围绕“让老年人共享改革发展成果、安享幸福晚年”的时代命题,济宁将以更高品质的养老服务守护最美“夕阳红”,让每一位老年人都能幸福安度晚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