猪周期

发布于: 雪球转发:0回复:0喜欢:0

        猪周期是一种经济现象,指“价高伤民,价贱伤农”的周期性猪肉价格变化怪圈。“猪周期”的循环轨迹一般是:肉价高——母猪存栏量大增——生猪供应增加——肉价下跌——大量淘汰母猪——生猪供应减少——肉价上涨。

       猪肉价格高刺激农民积极性造成供给增加,供给增加造成肉价下跌,肉价下跌到很低打击了农民积极性造成供给短缺,供给短缺又使得肉价上涨,周而复始,这就形成了所谓的“猪周期”。

        2018年下半年非洲猪瘟在中国大规模爆发,本轮猪周期开始酝酿,在经历2019年能繁母猪存栏和生猪存栏大幅下降,猪价大幅上涨的上行阶段后;2020年能繁母猪存栏和生猪存栏开始缓慢恢复,猪价见顶回落,本轮猪周期进入下行阶段,我们预计2021年生猪产能将继续释放,仍处于猪周期的下行阶段。

原因分析

       一是生猪生产产量不稳定。生猪生产没有与工业化、城市化同步。

       二是标准化规模饲养程度低。

       三是疾病加剧产业波动。

       四是信息监测预警调控滞后。

       五是生猪生长周期性影响。

解决之道

        中国生猪业已经出现多次周期性波动,这个周期一般在2-3年左右。如2003年、2004年,猪价高,导致生猪生产发展很快,结果到了2005年、2006年,猪价又大跌,养猪户不得不大量减少母猪,加上“蓝耳病”发生,总体母猪存栏骤降,结果又导致2007年、2008年猪价大涨,随后,又开始一轮猪价下跌,进而踏入了猪价的上升通道。这种周期性大幅波动,使猪农叫苦不迭,“赚一年、赔一年”,“价高伤民、价贱伤农”。

        一是加快生猪的产供销一体化建设。有数据显示,中国的生猪散养比例占到了80%,规模养殖仅占20%。散养猪户的组织化程度较低,造成中国生猪生产、加工与销售的脱节,供需失衡就会导致游资的介入,从而加剧市场的波动。

        二是完善补贴政策。猪肉价格高时,社会各方都关注,为了增加市场供应量,相关部门出台各项促进生猪生产的政策,比如实施能繁母猪补贴等。但实际上,这时候价格已经给养猪户发出了收益趋增的信号,再给予补贴,只会使扩大生产的信号更强,导致下一轮供应量过多,反而增大了生产的波动性。

        三是提高预警信号。现在经营者多少都有了一定的“猪周期”意识,但绝大多数散养户并不能及时掌握市场信息,再加上盲目的追涨惜售与恐跌滥杀,从而导致养殖户始终处于受损最大的弱势。

        四是发展规模化养殖。要化解这种周期性波动,最主要的还是要发展规模化生产。散户抵御经营风险的能力始终是比较弱的。通过各种扶持、鼓励措施,发展生猪的规模化生产,增强养猪业应对市场风险的能力,这是加快跳出生猪周期性大幅波动的关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