氢能板块投资机会分析

发布于: 修改于:雪球转发:1回复:2喜欢:3

一、产业基本面

一是政策大力支持,产业迎来快速发展机遇。自2022年《氢能产业发展中长期规划(2021-2035年)》出台以来,碳达峰、碳中和“1+N”政策体系逐步完善。2023年,国家出台氢能相关政策40项左右,包括推进氢能标准化工作和重点领域氢能应用布局;国内20多个省区市发布氢能规划和指导意见等政策文件300余份。

二是技术迭代升级,绿氢成本有望快速下降。氢能根据其生产方法和碳排放强度的差异可划分为三大类:灰氢(约占95%,其制备依赖传统能源如石油、天然气的热化学转化)、蓝氢(在制造灰氢的基础上采用了碳捕获、利用与封存(CCS)等先进技术手段)与绿氢(借助太阳能、风能、核能等可再生资源实现电解水的过程)。绿氢作为“零碳氢”是主要发展方向,氢气成本占加氢站氢气售价的70%,电解水制氢的核心设备如电解槽的效率、稳定性和寿命仍有提升空间,尤其是质子交换膜(PEM)电解槽等先进电解技术的成本仍然较高。可喜的是电解水制氢技术正在快速进步与突破阶段,能够显著提升经济性和可行性。(2023年9月14日,国际能源学类顶级期刊、美国化学学会旗下杂志《ACS Energy Letters》最新成果显示,相较于目前传统制氢技术的0.5-1.5安培每平方厘米的电流密度,提高了2倍以上,并使电解过程在中低温环境下运行成为可能,从而大幅度降低运行成本)。同时,海风、海水直接制氢技术的也突破,

不同方式制氢成本对比

2024年新的能源技术革命兴起,加上光伏、风电、水电等低电价,绿氢成本将逐渐接近灰氢,绿氢大规模推广使用之后,将支撑形成“风、光、火、储、氢” 互补的高效新能源格局。

三是商用速度加快,产销两旺呈现井喷之势。(1)绿氢生产方面,据统计,2023年1月至12月20日期间,我国签约、获批及公示的绿氢项目数量累计达74个,项目规划总投资突破4700亿元,全部投产后新增绿氢产能将达280万吨/年。(2)氢能应用方面,特别是交通领域作为“先导领域”,2023年11月底,我国氢燃料电池汽车保有量超过1.8万辆,预计在2024年,我国氢燃料电池汽车保有量将超过3万辆,2024年逐步由轻卡重卡推广到乘用车、网约车、航空航天等领域,市场有望快速放量,在2024年国内氢能产业规模将突破5000亿。

四是其他方面,如氢能运输管道加快建设,高压气态、低温液态或固态储氢、运氢技术设备快速发展,加氢站等配套设施逐渐完善,整个产业生态逐步构建,都有利于经济氢能的规模化发展。

、目前观察资金持续流入标的

一是昇辉科技。产业链上游——制氢设备。子公司昇辉新能源已形成涵盖制氢装备、制氢加氢一体站、互联网物流运力的闭环商业模式,公司两大核心业务——制氢装备和氢车运营平台也各自具备独立发展壮大的能力。(1)制氢端,目前成立了“盛氢制氢”,2022年8月,成功下线佛山首台套100标方碱性电解水制氢设备,填补本地碱性制氢设备空白;同年12月,再次成功下线佛山首台套1000标方碱性电解水制氢设备,成为大标方制氢设备的先行者。现阶段,盛氢制氢可自主生产5-1000 Nm³/h 的电解水制氢设备和氢气纯化设备,以及模块化可扩展式的100MW电解系统平台,同步研发了PEM制氢设备,已逐步全面覆盖各种制氢设备的制造。(2)用氢端,“氢城快运”创新绿色物流品牌已实现月度营销突破千万元,业绩实现持续增长。

二是蜀道装备。产业链中游——储运设备。主营业务以研发、生产、销售LNG液化设备、液体空分设备、低温液体储运设备为主,具备日处理600万方LNG液化装置、日产量1000吨液体空分装置的设计和制造能力,同时具备氢液化、氢储运及加注、氦气提取及液化等前端技术能力,产品技术国内领先。

三是科威尔。产业链下游——测试设备。一家综合性测试装备公司,以测试电源为基础产品,同时拥有氢能测试及智能制造装备、功率半导体测试及智能制造装备两条产品线。氢能测试及智能制造装备产品线围绕氢能两大核心场景,提供从用氢端到制氢端的相关测试产品,覆盖零部件、各功率等级的电堆和发动机系统等,同时适用于多种技术路径的电解槽(电解槽装机高增,2025年设备百亿市场规模)。

以上只做简单介绍,后续根据财务报告进行深入研究,不构成投资建议,买卖责任自负。

$蜀道装备(SZ300540)$ $昇辉科技(SZ300423)$ $科威尔(SH688551)$

全部讨论

怎么能忘记京城股份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