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资的本质是什么:论成本与收益率

发布于: 雪球转发:0回复:0喜欢:0

今天想跟各位大佬探讨一个基本的话题:投资的本质究竟是什么?

很长时间以来,我都是按照教科书的定义来理解投资的。

投资是指:投资者在今天投入一定数额的资金,希望能在未来获得一定的回报。

所得的回报应该至少能补偿 3 个方面的成本:

1、投资资金被占用的时间;

2、预期的通货膨胀率;

3、未来收益的不确定性;

这样的定义虽然看起来无懈可击,却让我在很长时间里都一头雾水。

因为,仅从这个定义本身,我得不到更多的启发。

不知道各位有没有发现:如果一个人能对一个概念进行准确而生动的定义,是一件很了不起的事情。

比如,共享单车刚出现时,很多人都认为这是继滴滴打车之后,又一个「共享经济」的成功典范。

但就有一个朋友提出来说,这哪是什么「共享经济」,明明就是「租赁经济」嘛。

如果,共享单车是共享经济,那岂不是酒店也是共享经济了?就是这么一句话,让大家豁然开朗,从此对他刮目相看。

我第一次看到欧文·费雪在《利息理论》一书中对投资的定义时,也是同样的感觉。

欧文·费雪认为:投资和消费并没有什么本质的区别,投资只不过是在时间维度上的平衡消费。

这句话太精彩了!一下子就把投资和消费打通了。

如果说,我们平常的消费叫「即时消费」,那么投资就是「延迟消费」,就是把打算在今天的消费,延迟到未来的某个时候再消费。

我在之前的文章中,曾多次提到,人的大脑有两层决策系统:

在绝大多数时候,人们都处于感性的、冲动的、容易受诱惑的状态下,此时的你渴望「即时满足」。

只有极少数时候,你才会处于理性的、思考的、自律的决策状态,此时的你能够「延迟满足」。

这很容易理解,因为当下是可以把握的,而未来却充满了各种不确定性,所以人类在大部分时候都有即时享乐、即时满足的倾向。

那为什么人们还是要做投资,愿意放弃现在的消费,而要去选择未来去消费呢?

这是因为,投资人觉得如果现在不消费,而是放到未来去消费,就会获得更大的满足感,或者说更大的幸福感。

比如,你明明现在可以去吃一顿火锅或者买一件衣服,但是你却来看了我这篇文章,这是因为你觉得如果未来能把投资做好,要远远比现在吃一顿火锅要更幸福。

所以你就愿意做这个「投资」。

可见,人们在做决策时,并不仅仅是在追求眼前的幸福最大化,而是会追求整个人生跨度上的幸福最大化。

从这个定义出发,还可以延伸出很多的内涵,我会在后面的课中有更详细的阐述。

以上两种定义方式,都是从投资的「目的」或者说「动机」出发的。如果从通过投资的「过程」出发,你还会看到投资的「另一面」。

2015 年 1 月 22 日,国际金融巨鳄乔治·索罗斯在达沃斯的一场私人晚宴上正式宣布,他将永久性退休。

一直以来,这位传奇的投资大师,在金融市场上翻江倒海,令无数人闻风丧胆:他 1992 年狙击英镑,净赚 10 亿美元;1997 年,他又对泰铢发起攻势,引发了东南亚金融风暴;2012 年,索罗斯做空日元,获利至少 10 亿美元。

退休的那个晚上,他留给世人一句意味深长的话,他说:「世界经济史是一部基于假象和谎言的连续剧。要获得财富,做法就是认清其假象,投入其中,然后在假象被公众认识之前退出游戏。」

什么意思呢?

如果你读过他的《金融炼金术》这本书,你就会明白他想要表达的是:由于人类的不理性,所以市场永远都是错的。而只有比别人更快地发现市场的偏差,认清事实的真相,才能获利。

很显然,在他眼中:投资是一场博弈,比的是谁更聪明。聪明的人将会赚走傻瓜的钱,所以投资是一个零和游戏。

但另外一位大家都很熟悉的投资大师——巴菲特,却并不这么认为。

在他眼里:投资就是投资一家公司,一门生意,而不是股票本身。

他的目标是,以合理的价格买到绩优的企业,赚企业成长的钱。所以,投资并不是你死我活的零和游戏。

尽管投资理念不同,但这两位八十多岁的老人,都实现了富可敌国的梦想,并成为投资领域的两座高峰。

他们就像是中国武侠界少林和武当的创始人,因为对投资本质的理解不同,形成了两大不同的流派,一个叫价值投资,一个叫趋势投资。

前者更注重基本面分析,后面更注重技术和心理分析。当然,这两大流派的「武功秘籍」,后面我们会详细探讨这两个流派。

留个小思考题吧:

你更认同巴菲特的观点还是索罗斯的观点?请说说你的理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