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于: 雪球转发:0回复:2喜欢:1

$泰格医药(SZ300347)$ $诺思格(SZ301333)$

唯一不会被取代的CXO

前端的药物发现,这两年随着AI的应用,在很多分子筛选环节能大幅提高效率,包括分子结构设计、优化,借着现在各种“工具”效率都可以大幅提升。

后端的CDMO,前两年产能卷的太厉害,这玩意门槛没想象中那么高,国内又喜欢搞重资产大跃进,所以很容易把单位价格打成白菜价。

中间一点的,比如测试和PV,老鼠和猴子以及GLP实验室,都可以通过规模效应来降本,而这则又涉及到一个“卷”的问题,在中国总有人能比你更卷。

只有临床CRO,它跟人有关。

中国的药品监管慢慢在向全世界靠齐,因为要出海首先自己标准得提高。

这就使得,制药公司在临床数据这块会越来越卷:以前二期30个样本,三期200个;现在二期得上百,大三期得过千。而且都需要和最新的疗法作比较。

当然,资本寒冬会让制药公司在研发整个环节里去砍成本,但针对的都是边缘管线,核心产品这块只能硬着头皮去开临床,不然就完全没有机会。而一旦环境好起来之后,项目数量上又会提升。

再说供给。临床CRO的生产力源自于人,背后涉及到管理学,它的大规模复制相对其它可以靠产能和设备的环节要难得多,所以出现供给失衡的几率要小得多。

并且,因为成本只有人力这一块,轻资产,行业无论好坏,随时可以降本增效,利润永远不亏。

创新药是挖矿,而临床数据是 “挖出来的是真正的矿”的证明,biotech靠这个证据去做BD,大厂靠这个证据去向监管换上市许可证。

所以,生产这个“证据”的机构,重要性也会继续提升。

全部讨论

05-27 21:00

盐碱地

人力难道不卷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