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于: Android转发:0回复:134喜欢:9
$格力电器(SZ000651)$ 格力创始人朱江洪是如何评价董明珠?
央视节目中,董明珠讲了一句话是,“格力真正有专利技术是从2012年开始的”。
在之后的2016年,董明珠接受采访时称,“我觉得‘格力是董明珠的’,‘董明珠是格力的’都没错”。
时间很凑巧!2012年5月,珠海市领导向朱江洪传达了新一届人事安排,决定由董明珠接任格力电器董事长兼总裁,及格力董事长职位。据朱的自传描述,董明珠接任格力董事长,他之前是没有准备的。5月25日换届大会后,朱江洪收拾东西,一个人悄悄离开了公司。
一个管销售的刚刚接任总裁,董事长马上就真正有了专利技术了!这是把前任董事长24年的功劳全部据为己有啊!
朱江洪对于董明珠当选董事长兼任总裁,表示异议。
2017年,朱江洪有了一本自传问世,名为《我执掌格力的24年》。他自传中的表述引来了广泛关注,他提到,“没有朱江洪就没有董明珠”这句话有一定道理,但“没有董明珠就没有格力”,恐怕就值得商榷了。董明珠在格力作风泼辣经常引起员工们的反对,是朱江洪的支持她才担任销售主管的。
董明珠起初是一名地方业务员,在安徽江苏等地有出色的销售成绩。朱江洪把它调回了格力总部,并先后出任经营部部长、大区经理、副总、总裁。朱挡住了其他人的不同意见。
朱江洪在书中还讲到:一个人能力再大终究是有限的,做企业不是一两个人所为,应该都是团队的力量。企业是一步步干出来的,不是喊出来的。制造业不要盲目贪大,最重要的是你要不断做出好的产品、精品, 怎么把企业做成百年老店。""如果自己没有退休,不会让格力造手机、造汽车。企业不是不能搞多元化, 但多元化要看与原来的主业是否高度相关。当年格力还是一棵小树时,中国空调业的霸主是春兰。结果春 兰折腾起多元化,先后涉足电视机、冰箱、摩托车、汽车等业务,主业营收随后直线下滑。
而在朱江洪的自传中,似乎也能看到一些回应。他写到:“很多媒体都说我是主要抓技术、质量的老总,不管销售。实际上,格力的销售政策、决策,哪样离开过我的参与与制定?”似乎又在回应外界关于“格力电器营销靠的是董明珠”这一说法。
这期间有件令人唏嘘的小事。当年朱江洪退休后,中国家用电器协会在北京为朱江洪举行了“20载奉献、缔造传奇”颁奖仪式。然而当时退休仅一个月的朱江洪乘机抵京后,格力方面并没有安排任何人接机,朱江洪只好自己打车到会议地点。
据媒体报道,有知情人士表示,当时是因为董明珠急于将权力归拢在自己手中,在内部很排斥“朱派势力”。在董明珠的强势震慑下,格力北京公司竟没有一个人敢擅自安排接机。而朱江洪抵达会场后,还流下了泪水。<a href="http:/<a href="http:/<a href="http:/

全部讨论

2023-12-02 15:47

2012年朱江洪退休,由已经当了11年格力电器总裁(同时是副董事长)的董明珠接任是天经地义的,掐头去尾的胡编乱造要不得。
随着朱的退休,他带来的广西帮的很多不法行为进一步的曝光,随后一名广西帮由于格力的反腐,进去吃了牢饭。朱江洪退休后到北京开会,也没有告知格力电器总裁办等任何部门,因此格力渠道的北京负责人为避嫌木有接机,咳咳,用这件事栽赃董小姐有点过分哈。
另外朱在就任格力董事长后不久办公室就从格力电器总部搬到格力集团去了,直接管理的部门只有一个就是证券管理部(我过去贴过图的)。
最后,一个智慧的人都是“不在其位、不谋其政”,而朱总对带来格力的广西帮一贯从容,最后在退休后还在不断的到处演讲干涉格力的内部事务,非常的………不明智。

董小姐做的太过分了 要不然也不会众叛亲离。朱也不会很快清仓格力股票,还去给飞利浦站台。

董小姐说不招海归,视频下方全是负面评价。格力品牌是彻底毁了。$格力电器(SZ000651)$ $美的集团(SZ000333)$

看了朱江洪和董明珠的自传,朱江洪更专注技术和产品质量,有一次采访说过自己要还在格力一定反对董明珠的多元化战略。从王自如拍董小姐的马屁可看出,格力的官僚文化根深蒂固了。从管理层角度看,格力目前不是好的投资标的了。从热力学第二定律看,组织只会趋于混乱,直到消亡。气候变暖不会短时间内改变,空调行业会一直存在,美的和格力谁活得好活得久呢?

2023-12-02 10:41

看看这个女人的面相就知道了

朱江洪时代:好空调,格力造。
董明珠时代:掌握核心科技。

2023-12-02 10:56

董什么时候退休?

2023-12-02 12:56

你们这样吹董会把格力毁掉的,当年赫鲁晓夫上台后全面否定斯大林就是例子。$格力电器(SZ000651)$

2023-12-02 21:40

从格力手机的开机画面和格力董明珠店来看,她就是一个好大喜功自以为是的人

2023-12-02 12:12

我年轻的时候在央企呆过,能够理解到人事斗争的复杂性。
当时格力的企业性质还是国企,太正常不过了,都是你死我活的干的,相互挤兑是平常事。
我们退一步,宽泛的一点来说,私企一旦大了之后也是这种状态的。
说的直白一点,就是“有人的地方就有江湖”。
父子,兄弟姐妹,夫妻之间还干架呢?
何况在利益场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