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张彦涛《医疗与医保的三生三世》一文有感 | 读编往来

发布于: 雪球转发:0回复:0喜欢:0

编者按

前日推出《张彦涛:医疗与医保的三生三世》一文后,福州市驻沪区城招商中心主任科员黄志勇老师写下以下读后感,他的读后感写的飞快,也很用心,透过他的文字,觉得他是一个非常有趣且对新药研发很兴趣的人。所以刊登此文,以飨读者。

政府如能以史为鉴,在公共决策时有更清晰透彻的思考,或许是张彦涛博士写这篇文章最大的心愿。(冬蕾)

撰文 | 黄志勇

我和张彦涛博士目前为止只一面之缘,除了第一次见面,微信也仅互动了两次。我想,估计是因为我在朋友圈经常发一些不那么人云亦云的文字,使得张博士对我有了点儿印象。张博士两次主动微了我,让我相当意外以及开心,特意和夫人说了。知道科学家们时间金贵,没有特别急的事儿,我也不会主动联系他们。

大年初二早上,我习惯性翻阅朋友圈,看到了张博士发《张彦涛:医疗与医保的三生三世》一文。我拜读几次后,写下了以下文字并转发朋友圈,蒙张博士不弃,由冬蕾女士联系了我,那我就全文稍加整理录在后面。

张彦涛博士这篇文章通俗性专业性兼顾,绝非鸡汤文,我个人认为是层次很高的科普文。看第一遍或许看不明白,反正今天您肯定也是闲着,那就建议看第二、第三遍,只要看得下去,我保证您有收获。相信我,我在朋友圈推荐的文自己都看过,出于本心,不会乱转发的。

我的日常是拜访企业,了解招商引资线索并对接企业和福州地区各个县市区、园区。在拜访企业过程中,一般坐下来谈的时间都比较短,难得有机会听到大牛特别是老总详细解释。

记得那是下午,在张博士的公司,估计他刚好有空儿,有幸听到了他尽量用通俗的语言向长桌对面的我们做了一整个下午的新药研发科普。到目前为止,我称之为来上海后最受用的一个下午。对一个“小白”而言,听专业的东西其实蛮难的,而且那天一边听一边有许多事情一并处理,可就这样,我还真听懂了一些儿。

张博士在他文章写道:“民众的整体幸福感,很大程度上依赖于期望值与可获得之间的差别,自己与其他人的差别,与自己过去的比较,对未来的期望,以及对突发健康危机的承受能力的自信。

只有在制度层面逐渐优化基于循证医学和医疗产出经济学的医保准入标准,鼓励开放辅助基本社保的商业保险,设计重视患者个人体验的就医流程,完善社区诊所和就医分流系统,维护透明公正的司法诉讼协调渠道;才能清除资源的无效耗费和过度诊疗,建立体现医务工作者权威尊严和专业价值的医疗体系,把在治疗患者最前线上也最辛苦的医生从利益和道德冲突的陷阱解救出来,将医院从一个产生焦虑和恐惧的所在,变成恢复健康和快乐的场所。

祝所有的医生安好,并鼓励你们的后代学医,这个崇高的职业必将回归尊严。”

这篇文章特别适合医生朋友们看。

如果能专心看完,保险从业者则会感谢张博士对保险业的理解和认同。

而政府官员特别是分管者看后也能收裨益。

我们要感谢这方面的专业人才,研发的新药如起实效,比如对症眼下国人皆知的冠状病毒,用一句老话说,就是“活人无数”,该载入史册的。医者仁心,真正的活菩萨,其实是他们。愿整个社会善待,也愿这些换了服装学习先辈和死神掰手腕的医护人员与时俱进,起码做到逐步延长和对手正面抗衡的时间。就像王蔷前次美网打小威,只能拿下一局,在大年除夕的澳网,她2:1破题了。用这个例子祝福我们的众志成城,祝福我们的未来。不过惊喜是惊喜、努力是努力,大家别苛求。

安好。

陪陪家人我看挺好。这种难得的(和张晓风那篇说女儿喜欢台风的文章异曲同工)二流子般全家团聚时光,肯定会在未来一再被提起。

以上是第一时间的感想。

后来我想,哪儿有个重点好像被我漏过去了,于是再看了一遍。

以下是第二轮看后的感受:

其实还是有段文字被张博士巧妙地隐藏在黑体字后面了,注意看这一小段:

“社会和个人在享受科学的进展的同时,也必须在情感上和社会结构上准备为更好的医疗条件付出相对衣食住行更多的可支配收入。这是社会发展的一个必然趋势。”

您瞧瞧啊,这个说法会不会觉得特别对?这就是一个社会发展的动力源。我们在物资匮乏时代,只能去想象长生不老以获取精神的满足,而在技术支撑且财力许可的前提下,普罗大众都会主动以趋利避害的方式去取得一定的契合点,也就是想法子延年益寿,这时候就是不空想可预期的了。所以我对这句话是特别的喜欢。这句话超越了医学界,是可以在哲学范畴讨论了我认为。

哦,我介绍一下我自己,我是福建省省会福州市驻沪区域招商中心主任科员黄志勇,由福州市政府安排到上海做招商引资工作。如果您或您的公司、您的朋友有意往中国东南方向投资发展,欢迎和我联系。和我见上一面,您就会知道我所言不虚。而如果有我居中联络,有可能可以让您有些许收获,起码能收获我这个朋友。

信我。

黄志勇  

2020年1月26日

总第954期

访问研发客网站可浏览更多文章

网页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