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又生之后,中国基因治疗断·续史 | 江湖之基因治疗系列

发布于: 雪球转发:0回复:0喜欢:8

上篇回顾

已成立13年的五加和,一直专注于基因治疗病毒载体开发,自主研发了包括腺相关病毒(AAV)二因素生产系统在内的多个病毒载体生产方案。作为病毒载体生产服务的重要提供方,较早参与国内基因治疗产品开发的五加和,也见证了行业中许多基因治疗产品的诞生和发展。(点击阅读  五加和:追逐高效病毒载体系统开发者 | 江湖之基因治疗系列)

如果以第一个产品上市作为基因治疗发展历程中重要的节点,欧洲标定于2012年,美国在2017年,而中国则要追溯到2003年重组p53腺病毒注射液今又生的上市,两年后,又有溶瘤病毒产品安柯瑞获批。

看起来中国在基因治疗领域抢占了先机,但号称“全球首个基因疗法”的今又生却引发了巨大争议,其疗效被质疑,也未能在市场上取得理想的业绩,实在算不得成功案例。此后,恰逢国际上基因治疗领域受挫,中国受此影响,基因治疗领域基本处于停滞状态,与国际差距逐渐拉开,直到近年来国际上基因治疗逐渐取得成果、渐趋火热的形势下才有所复苏。

实际上,在基因治疗这个领域,中国与国际前沿差距更小、更有机会、更有看点。但因其前沿,因其手段更具备根本性,也因其差距不大,所以业界希望看到的不仅仅是更多真正有意义的创新产品,还期待一条规范、理性的发展路径,而不是为了追求一时声名,再出现基因编辑婴儿这般恶劣的闹剧。

毁誉今又生

今又生从立项到上市的过程可以说非常迅速。

1998年,彭朝晖回国创立深圳赛百诺,今又生就是公司当时最重要的研发项目,产品通过改造腺病毒基因,重组入p53抑癌基因,发挥治疗肿瘤的作用。公司成立当年年底,今又生即进入Ⅰ期临床,2003年获批上市用于头颈部肿瘤治疗,开发整个过程仅历时5年,这在当时引发了不小的轰动。

然而,轰动归轰动,反馈却未必积极,今又生并未得到普遍认可。

其实今又生的开发过程似乎透着点迷离扑朔。伴随今又生的是政府大力扶持的光环。其开发者赛百诺公司从国家发改委、深圳市科技局等各级政府和各种公共基金中获得的资金支持在5000万元以上,在提交今又生上市申请时,其审评专家团队也极为豪华,共39名审评专家中有10名中科院院士。连最终商品名的确定也是当时一位国家领导人提议和拍板。但对于一个创新药最重要的科学数据,今又生却是有所缺失的。今又生上市凭借的是Ⅱ期临床数据,没有开展标准Ⅲ期临床,其抗癌疗效是否得到明确验证成为最大的争议点。

自批准上市后,有多位不同国家的专家撰文表达出对今又生的担忧和疑虑。2006年,《科学》杂志上发表了一篇文章,对今又生的临床方案设计、临床数据质量等提出了质疑。这些质疑包括今又生Ⅱ期临床试验规模比较小,仅纳入124位患者;美国波士顿Dana-Farber 癌症中心头颈部肿瘤项目医学主任Marshall Posner认为试验设计缺乏高度的结构、无法辨别如何进行患者随机化;还有专家提出试验临床终点设定方面没有提供完全缓解的定义,而完全缓解本身较难界定和判断。

有关今又生的疗效问题,国内专家也陆陆续续地开展一些研究。如北京肿瘤医院张珊文教授和福建省肿瘤医院潘建基教授开展了一项研究,共招募了82名鼻咽癌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比较今又生和放疗的效果。研究结果显示:今又生组五年生存率较对照组高出7.5%,五年无病生存率高出约11.7%。该结果2009年发布在《临床肿瘤学杂志》中。

不过,类似的研究规模都比较小,不够全面系统,如上述研究只囊括头颈部肿瘤中的鼻咽癌,无法做出全面的分析,所以尽管取得一些积极的数据,却至今无法有力证明今又生的抗癌疗效。

源兴基因创始人、曾为赛百诺财务投资方清华源兴一员的周向军,更了解今又生批准上市的过程。他告诉研发客,每个产品的批准都不能脱离历史环境。今又生的Ⅱ期临床数据相比国内当时其他头颈部肿瘤治疗手段有更好的获益,所以在中国获批上市。而美国当时标准的治疗方案比国内好,相较之下,同类的基因治疗产品并没有显示出明显优势,所以申请最终被拒绝。值得关注的是,现在国内还有少数P53这类基因治疗产品在进行临床试验,美国已经没有类似的产品开发。

作为抗癌药物研发的明星靶点,截至2005年1月,全球范围内至少有58个重组p53腺病毒项目处于不同研发阶段,但几乎无一例外以失败告终。2008年,美国Introgen公司进行长达10年临床的同类项目向FDA递交上市申请,却被以数据不够详尽为由拒绝上市,以致Introgen不得不申请破产保护。这显然让业界对今又生这类基因治疗产品进一步失去信心。

不仅在科学上不被认可,今又生的市场表现也远不如预期。彼时,国内创新药物的土壤尚不成熟,今又生的市场推广并不顺利。雪上加霜的是,赛百诺2006年引入湖北奔达药业作为持股方之一,并最终成为赛百诺的控股方。但二者相性不合,赛百诺长期处于内斗的矛盾中,创始人彭朝晖最终离开赛百诺,赛百诺还与彭朝晖就今又生的专利问题打了近10年的官司,一度导致今又生的GMP证书被吊销。一番两败俱伤的争斗让今又生更快沉寂于无声。

再来说说安柯瑞。

安柯瑞是利用基因工程技术删除E1B-55kD基因片段后获得的一种溶瘤腺病毒。截至目前,全球共上市3款溶瘤病毒产品。除了安柯瑞,首个获批的是治疗黑色素瘤的Rigvir(2004年于拉脱维亚),首个被认可的则是安进治疗黑色素瘤的Imlygic(2015年美国)。

安柯瑞最早由信达生物创始人、董事长俞德超开发,后将相关的技术转让上海三维生物。2005年获得新药证书,首个获批的适应症为头颈部肿瘤,现三维生物官网上显示,安柯瑞还可用于治疗肝癌、胰腺癌、恶性胸腹腔积液、宫颈癌。但安柯瑞的面世也没能激起太大的水花,起码市场的表现同样不理想。

可以说,今又生和安柯瑞是中国基因治疗历史中的重要镜鉴,虽然作为“早产儿”充满争议,却是在前沿的药物开发领域中,避免激进、寻求规范和理性发展所需吸取的教训。

故事自有转折。2019年初,上药天普宣布启动安柯瑞的再上市计划(上药天普与三维生物均由上海医药集团控股)。溶瘤病毒作为免疫治疗重要一员和联合治疗潜力方向被广泛关注,已经成为近年来药物研发的热门。这对于安柯瑞而言,可能是一次重生的机会。

局部的亮点,整体的差距

虽然今又生的批准有些激进,但一开始,中国基因治疗领域与国际前沿的差距还不大,拥有同样的发展机遇。不过,此后很长一段时间内,中国基因治疗领域陷入了较为低谷的阶段,与国际领先的差距逐渐拉开。

据周向军多年承接项目的观察,现在国内处于临床阶段的基因治疗几乎均属于第一代技术产品,适应症主要是肿瘤和抗病毒治疗,遗传病目前还很少。近几年成立的公司则与国际上的趋势一致,以眼科、血液和罕见遗传病为主。

第一代基因治疗产品包括多个针对头颈部肿瘤的腺病毒产品,也包括一些溶瘤病毒产品,大多在临床晚期阶段,而且已经做了多年的晚期临床研究。这类产品在国际上早已不再是基因治疗关注的重点。

近年来随着领域的重新活跃,中国开始有一些新兴企业涌现。而新兴的创新药企,不仅符合国际上最关注、最易突破的方向,也是中国基因治疗领域在局部突出的亮点。

CRISPR基因编辑是其中最典型的代表。中因科技合作专家、同样专注CRISPR基因编辑工作的杨丽萍表示,国内这一领域跟国际可以说完全处于同一起跑线上,特别在顶尖的高校与科研院所中,相关的研究很多。

而以科研为起点,这个领域进入工业界的速度也并不慢。张锋与丛乐团队在2013年验证CRISPR基因编辑的效用后,就成为该领域的重要代表,二者先后创立了相应的公司,张峰在美国成立Editas Medicine(点击阅读 Editas : 明星基因公司在基因治疗时代的挑战),丛乐则成为国内克睿基因的联合创始人,克睿基因旨在探索通用型CAR-T开发(点击阅读 克睿基因:通用型CAR-T产业化探求之路)。北京大学基因组编辑研究中心主任魏文胜创立了博雅辑因,公司于2017年被Nature Biotechnology评为受资本青睐的技术密集型初创企业,是唯一进入榜单的亚洲企业(点击阅读 博雅辑因:基因编辑为药物研发打开另一道门)。

不过,在周向军看来,尽管有一些亮点,但从行业宏观角度出发,与国际前沿相比,国内在基因治疗领域尚存在一些落后。一是体现在临床产品数量方面,FDA预计未来4年内可批准40个产品,而我国目前大约有两个基因治疗产品在临床Ⅲ期……

请点击 阅读原文 登录研发客网站

浏览本文余下内容

~基因治疗系列暂告一段落,感谢大家支持~

基因治疗系列 包括以下文章

基因治疗时代的期待与挑战

克睿基因:通用型CAR-T产业化探求之路

中因科技:眼科基因治疗双保险

纽福斯:眼科基因治疗新势力

深圳源兴:病毒载体开发前沿转化第一站

五加和:追逐高效病毒载体系统开发者

今又生之后,中国基因治疗断·续史

总第756期

访问研发客网站可浏览更多文章

网页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