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星菜馆×白鹭访谈纪要】你在为什么付费?

发布于: 修改于:雪球转发:1回复:1喜欢:0

红星菜馆:最近我在想一个问题,对于量化私募的投资人来说,当下痛点在哪里?

如果希望搞清多策略的逻辑,想清楚投资人为什么付费的命题,我想找一个抗跌能涨的量化管理人请教一下也许能得到更多的答案,带着这样的诉求我微信+电话+腾讯会议访谈了白鹭多策略“双核”杜旭、张晨樱以及白鹭市场负责人王婧,以下是部分访谈纪要。

 

▏访谈部分 ▏

▏Part 1: 多策略缘起

 

1、白鹭从数年前就开始做多策略了,当时做这个方向的人还很少,那时候是怎么决定了去做多策略的?

杜旭:白鹭一直以来的目标就是“要做一家不一样的公司”,并且多策略的方向和公司的基因也十分契合,聚集行业内多领域顶尖人才以及让大家和谐在一起工作,是白鹭的相对优势。因此,我们很早就选择了多策略这条长期正确的道路,并持续精进。

2、怎么理解白鹭的这个相对优势?

杜旭:近些年来白鹭在国内外量化猎头市场一直是最活跃的参与者之一,在雇主品牌领域白鹭也广受量化从业者好评。我们认为雇主品牌在量化领域具有高维度意义,量化是极致人才密集型的行业,而顶尖的雇主品牌是价值观良好的头部人才选择长期归宿时的首要考虑因素。

假设有一个量化领域的“最佳雇主评选”,让从业人员匿名投票,我相信白鹭的得分一定不会低。

 

3、听说白鹭每年的投入很大,主要投入在哪些方面,是怎么考虑的?

王婧:投入的确比较大,是大部分同等规模量化管理人几倍的水平,投入最主要是在人力和技术方面,让公司保持最高的人才密度,给予员工非常有竞争力的薪资激励,在硬件、集群方面,每年也在加大投入,此外,在提升员工工作和生活品质方面,也会不计成本,在这方面比较“宠员工”。

我们一直认为量化公司每年的资本投入是和雇主品牌建设同等重要的事情,因为长期来说,这决定了公司员工的真实水平和层次,加上我们作为多策略公司,需要在多个领域打造最高人才密度的团队,投入相应会成倍地增加。

  

▏Part2 :多策略:更高性价比,跨周期,无需择时

1、多策略如何实现更高投资性价比,跨周期?

王婧:提升性价比指的是进一步实现收益的叠加和波动的降低。股票、商品、期权收益来源多元化后,收益产生叠加 —— 这里很重要的点在于“叠加”,不是“加权平均”—— 这个是基于商品等期货的保证金交易制度,比如我们在多策略组合里只使用15%-20%的仓位给CTA,就可以达到远多于这份资金的收益效果,这个在单策略或者FOF中,都达不到这种效果。收益叠加的同时,在组合层面,基于子策略的低相关特征,组合的波动反而降低,这样分子提升,分母下降,从而实现更高的夏普

同时因为可实现收益的多元化,在一些对特定策略较为困难的市场环境中,多策略更容易找到盈利点,风险上也不会过于集中,因此可以更好地在各类周期中,实现更为平稳的表现。

对投资者来说,当产品能更好地跨周期的时候,就无需过于担心“择时”方面的东西 —— 具体什么时点入场没那么重要;反过来,如果产品的波动比较大,就很容易被情绪驱使,去追涨杀跌,这时候往往很难赚到钱。跨周期、无需择时的产品设计,可以帮助投资人更好地将看到的收益,转化成可实现的收益。

2、这两年我们看到国内越来越多的管理人开始推出多策略产品,你认为是什么原因?

张晨樱:一个是Alpha的超额没有之前那么舒服了,例如19年的中高频量价Alpha,优秀的管理人一年可以获得30%-40%甚至更高的超额,现在这个水平在整个行业已经大幅降低。此外,超额的降低,也伴随明显的、周期性的增强,不少Alpha策略在去年5-8月,以及9月后的情况的反差,就是这种周期性的反映。

另一个是,这两年市场给我们的“不确定感”越来越高,比如今年的环境,股票上一直缺乏主线,行情的延续性很短,宏观上战争、疫情、政策各方面外部的冲击越来越频繁,而市场的情绪越来越脆弱。其实一直以来,去预判哪一年,哪类资产、策略好,就是一件非常难的事情,在当下这种环境下,这类预判就更加难上加难,这时候,大家自然更多地去转向多策略,多策略在历史上例如美国的08年,都是表现比较突出的。

 

3、你认为市场这种“不确定性”增强的趋势,未来会延续么?

张晨樱:有可能是未来我们要面临的挑战。这个和很多因素有关,一些是国际形势、地缘上的,战争、逆全球化、资源供应,有很多新的变化在出现;有一些是行为上的,比如一些机构的抱团行为,以及每次抱团预期持续时间可能会反复变化;一些是关于市场基本面和政策诉求上的背离,政策有经济利益平衡、民生方面的考虑,和基本面很难说一直是一致的;还有就是信息传递效率的大幅提升,海量的信息都在更快速地牵动市场,比如俄乌战争每天细微的新动向都会在全世界媒体上传播,这些变化在未来可能也很难往逆向去发展。

 

4、从海外的情况,怎么看多策略未来在国内的发展?

张晨樱:我们去看海外的情况,会发现像 Renaissance, Citadel,D.E. Shaw,Two Sigma 这些海外对冲基金,往往都是在多资产、多市场领域交易的。西蒙斯成立Renaissance之前,成立的一个hedge fund叫Limroy,一开始是做外汇交易的,后来逐步拓展到国债期货和商品期货,再到股票,在国外multi-strategy是一个很主流的对冲基金门类。

这一方面体现了量化系统性研究、交易对不同资产领域的适应能力,从长时间来看,也是市场逐渐走向更有效过程的一种必然结果。在美国的80年代后期,David Shaw和Robert Frey在Morgan Stanley下边的APT,做的简单的反转类的统计套利策略,当时年化盈利是20%。在今天,美国对冲基金常见的跑赢指数的水准降低到个位数,在这个过程中,随着各类单策略度过红利期逐步进入成熟期,必然需要管理人不断去开拓新的交易领域,包括新的资产类型和新的市场。

在国内,量化领域短短十年左右的时间,在股票方面,经历了几个主要阶段:最早的套利,15年之前多因子模型,17年后的机器学习的应用和中高频以量价为主的alpha,到现在的量价、基本面、另类多元化因子来源,日内连续换仓、全频段预测等等。

不到十年的时间里,在股票Alpha的领域,中国的量化管理人,从研究的深度、运用的技术、和广度上都有了非常大的进步。但是行业还是会面临很多挑战,例如对于极端市场行情的适应,稳定的Alpha越来越难获取等等。

这时候如果我们跳出“股票Alpha”这个“策略”的层面,把关注点放到一个“组合”的层面,我们看到:一方面,能提升组合夏普的资产、策略还有多种选择,另一方面,这些领域不少还有很大的发展空间,比如期权、比如CTA中的一些子领域、比如可转债套利,等等;当然在任何一个领域想取得业内领先的成绩都是不容易的。

虽然有一些具体条件上的差异,本质上我们正在以更快的速度,去完成一个和海外量化整体类似的,发展进化之路。市场必然向着越来越有效的方向去发展,管理人们也必然从相对单一的研究领域,走向研究领域的多元化,多资产交易、多策略的模式,也必然成为未来行业的一种主流。

 

▏Part 3:做好多策略的难点

1、做好多策略有哪些难点?

张晨樱:首先基础是在多个领域上拥有一流的策略能力,这个本身就非常难,它的底层是对市场、行业、各个策略领域有深入的理解,以及非常高的人才密度,因为在每个子赛道上,都要和业内最优秀的去PK,而不是以主策略带辅策略这类更为常见的做法。人才密度的再底层是长远布局、充足的投入实力、优秀的管理水平和打造一流的文化的能力。在此之上,还需要有优秀的组合能力和风控能力。

对我们来说,在坚定了多策略的方向以后,后面主要是怎样持续保持策略一流的视野,突破舒适区、持续补强。然后就是持续探索人才引进的最优路径,在坚持白鹭价值观的前提下,找到最合适我们的顶尖人才,在这方面的认知我们也是不断迭代的,现在回头看,这对我们是至关重要的。

2、假设一家公司,已经拥有了非常好的股票策略,想要再去实现一个业内一流的CTA策略,这个难度有多大?

杜旭:首先将任何一个策略做到业内一流本身就是一件很不容易的事情,不光是技术上的比拼,技术上也许能让我们做到75分、80分,从80分到95分的提升,很多是在技术之外,包括需要有非常强的持续迭代创新的能力,对长期市场进化的理解能力,在特定风险收益平衡中的把握能力,对先进投研体系精细的打造能力等等。这类能力往往需要在一个特定领域和市场去长期积累,因此很难直接从股票市场,用同一批人直接“复制”到商品,或者反之。

历史上我们也经过了一些小波折和经验的积累,当然我们事前在战略信念上比较坚定,如果是以试错的心态稍作尝试,短期效果不及预期就完全放弃,或者投入的力度、时间不到位,就不会有今天的结果。

 

▏结语  ▏

白鹭是我去过的最年轻化的量化投资机构,这里不是指岁数上的年轻,实质上刚出道的一些管理人更年轻得可怕;年轻是指整个公司的氛围,年轻、扁平、人性、充满朝气,在每个白鹭的访谈记录中,你都能感受到管理人对此的饱满信心。

如果你去过一些非常老牌的私募基金,你有可能会发现他们中有的透出深沉的暮气,资本市场仿佛在办公室凝结成固体书籍。

当然,我们并不是要为“气氛”付费,但这种文化的考量岂非比一次路演更为具体。了解自己的需求、理解产品的功能性、接受不断放大的周期性、明白数据时代背后的超级投入成本,可能是每一位投资者在苦恼我到底在为什么付费时更应考量的前置条件

我们都应当确信,看起来再容易不过的投资方式,实际上都困难重重,所以我们应该为什么付费,该为长期、更有性价比的价值增值,为最高人才密度、持续迭代的团队付费,这一直是我的想法。

(本文转载自红星菜馆)

全部讨论

讨论已被 白鹭资管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