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垄断下互联网继续崩盘

发布于: 雪球转发:0回复:1喜欢:0

互联网就像被待宰的鸡,刀口一直架在脖子上。

巨头们有大出血的,有被立案调查的,有被请去喝茶的,还有APP直接被下架的等等,不一而足。

利空消息持续压制,投资者用脚投票。

腾讯从高点最大跌幅35%,阿里最大跌幅40%,美团最大跌幅近50%,拼多多最大跌幅55%,京东最大跌幅近40%,而中概互联ETF最大跌幅38%。

巨大的威力显现,将互联网直接砍到了熊市。

反垄断最坏的结果是什么?此次互联网反垄断还要持续多久?应该怎样看待互联网的投资?

01

他山之石-美帝反垄断

我们知道,垄断是所有企业的最终梦想,因为垄断后就是躺着赚钱,非常暴利。

美国成立至今245年,在成为全球最发达国家的过程中,垄断性质的超级巨头在每个时代都有出现。

尽管美国是资本主义,奉行市场经济,但也不允许巨头无上限做大,因为资本天生就是贪婪的,垄断意味着绝对的市场地位,可以肆意打压消灭竞争对手,不仅让市场失去活力,消费者也失去了选择权。

美国反垄断已经实践了100多年,其中有许多经典案例。

1、标准石油

洛克菲勒是美国历史上第一个亿万富翁,也是比尔盖茨的偶像,他在1870年成立了标准石油。

当时正值第二次工业革命爆发期,石油作为各行业的基础能源,但标准石油独霸全美,夸张到什么程度呢?

垄断了美国80%的炼油工业和90%的输油管道,并控制了全美91%的石油产量和85%的石油贸易。

从当时的美国历史来看,还没有任何企业做到这种程度,而标准石油只用了9年时间。

短时间急速做大,必然有不光彩的一面,比如恶意收购、打价格战、贿赂政界,以及利用垄断优势打压竞争对手等

恶劣的竞争手段被曝光后,引起了极大的民愤,迫于社会舆论压力,美国在1890年出台了《谢尔曼反托拉斯法》,这就是令无数巨头闻风丧胆的反垄断法或反托拉斯法,其中有一道刑罚被称为巨头的“死刑”,那就是拆分,像五马分尸一样被肢解。

有了法律条款的支撑,最终在1911年,标准石油被肢解,拆分为34家地区性石油公司,标准石油自此陨落。

2、AT&T

美国电报电话公司(AT&T)有多牛?

它是美国最大的电信运营商,巅峰时期垄断了美国82%的电话业务和90%的长途业务,

旗下有三大板块,贝尔系统(负责电话和长途业务)、西方电力公司(负责设备制造),以及贝尔电话实验室(R&D)。

如果非要对比的话,相当于是国内三大运营商之和+华为这样一个体量。

做到这种地步,能不搞它吗?

美国司法部指控的罪名是,AT&T利用市场优势限制竞争对手,并排斥其他设备供应商。

最终在1984年,AT&T被拆分为两个公司,一个是新AT&T(专营长途电话业务)和七个本地电话公司(即“贝尔七兄弟”),美国电信业从此进入竞争时代,市场也更有活力。

3、微软的“世纪审判”

在1990年代,互联网刚刚问世不久,微软凭借操作系统大获全胜,几乎每生产10台电脑,就有超过9台安装了Windows。

但巨人被胜利冲昏了头脑,忽视了浏览器的巨大商机,让网景公司飞速做大,不到两年时间,其导航者浏览器的市场占有率就超过了90%。

微软看到网景如此成功,担心会威胁到自己,便开始捆绑销售自家的IE浏览器和其竞争。

这个策略对于网景是致命打击,此后市场份额急速下降,4年后就被美国在线(AOL)收购。

微软和网景的这场浏览器大战,以微软取得重大胜利而结束,但由于不光彩的竞争手段,惊动了美国政府。

在1998年,美国司法部代表联邦政府和其他19个州的州检察机关,对微软提出反垄断诉讼,

指控其滥用市场支配地位,违反了《谢尔曼反托拉斯法》第一、二条。

审判过程中,最为惊险的一幕发生在2000年4月4日,主审法官杰克逊宣布微软违反《谢尔曼反托拉斯法》同时要求将微软拆分成两块,一部分是操作系统,另一部分则是其它软件,并且10年之内不能合并。

微软最后逃过了“死刑”的命运,这里面有诸多因素,比如微软为小布什(2001年当选总统)捐献了460万美元的竞选资金、微软不服上诉后,更换了主审法官重新审理等等。

最终的结果是,微软和美国司法部达成和解协议,总共支付了超过17亿美金的和解费用,并不得参与可能损及竞争对手的排他性交易、公布Windows的部分源代码使竞争者也能在Windows上编写应用程序、电脑制造商要使用统一的合同条款等。

微软没有被拆分,除了一系列骚操作外,主要还是美国政府肯定了其创新能力,进入到21世纪,信息科技浪潮席卷全球,美国为了保持自身的领先优势,是不会轻易自断臂膀的。

比如2012年,谷歌因侵犯用户隐私,最终被美国邦贸易委员会(FTC)判罚2250万美元,并被要求彻底停止追踪用户上网习惯的侵权行为。

2018年3月,脸书因为滥用用户隐私数据,被FTC立案调查,最终支付了高达56亿美元的罚金,并承诺对现有运营模式做出调整。

微软反垄断案被称为“世纪审判”,开创了科技公司反垄断的先河,以上几个案例都有其身影。

可见美国对互联网巨头的反垄断调查,最终多以罚款和制定约束条件结束,也是为了给中小企业创造公平的竞争环境,消费者的选择也会更多,如果市场被巨头绝对垄断,不仅会失去活力,消费者也只能任由宰割。

02

国内反垄断案

我国改革开放后,市场经济经过40多年的蓬勃发展,也发生过多起反垄断案件。

《中华人民共和国反垄断法》是我国反垄断调查的法律依据,颁布于2007年8月30日,自2008年8月1日起施行。

1、可口可乐并购汇源果汁

2008年9月,可口可乐宣布收购汇源果汁,给出的价格是当时市值的两倍,即179.2亿港元。

经过商务部调查后,认为可口可乐违反了《反垄断法》,否决了这起并购。

原因是可口可乐在碳酸饮料市场具有支配地位,这种影响力可能转移到果汁市场,从而对中小厂家竞争不利,进而影响果汁产业的健康发展。

这也是我国《发垄断法》正式实施以来的第一案。

2、高通

高通是美国通信巨头,在2G/3G/4G/5G通信协议上布满了专利墙,再加上强大的芯片研发能力,随意拿捏着手机厂商的命脉。

CDMA制式的手机,高通垄断了全球92%以上的市场,国内更是达到了100%,每卖一部手机,就要向其支付至少5%的专利费,更关键的是,使用CDMA还必须购买高通的基带芯片,除此之外,高端手机(除了苹果)也只能购买高通的CPU,购买CPU就还要搭售其他零部件。

而在当时,我国手机企业利润均值不足0.5%,大家争的你死我活,都只是在给高通打工。

在高昂的专利费和霸王条款之下,国内手机厂商敢怒不敢言。

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国家发改委对高通展开反垄断调查,指控其违反中国《反垄断法》,滥用市场支配地位,实施排除、限制竞争的垄断行为,依法作出60.88亿元的罚款,并要求其在专利使用费、专利授权、基带芯片捆绑销售条件等方面进行整改。

这次处罚的依据条例是《反垄断法》中,若经营者违反规定达成并实施垄断协议的,可以没收违法所得,并处上一年度销售额1%以上10%以下的罚款。

在2013年,高通总营收248.7亿美元,中国占比49%,发改委的罚款金额是其在中国营收的8%。

3、阿里巴巴

2020年11月3日, 蚂蚁集团被暂缓上市,支付宝因其庞大规模的贷款业务,引发了狂风暴雨般的社会舆论。

2020年12月24日,国家市场监管总局对阿里巴巴立案,正式展开了对互联网巨头的反垄断调查。

结果我们都知道了,阿里巴巴因“二选一”的垄断行为,被罚款182.28亿元,同时责令其不得实施“二选一”,并维护公平竞争、保护商家和消费者合法权益等方面进行全面整改,并连续三年向市场监管总局提交自查合规报告。

根据法律条款,处罚金额是上年营收的1%-10%,而阿里巴巴2019年营收4557.12亿元,处罚金额占其4%。

03

反垄断还会持续多久?

我们先来看看互联网主要大事件,如下所示。

由上图可知,阿里和和蚂蚁的反垄断趋近尾声,正在调查的有美团和滴滴。

此外,近期消息中频频提及腾讯,这说明企鹅帝国很可能“难逃一劫”,也会被立案彻查。

除了表中所示巨头之外,最具影响力的当属今日头条。

不过考虑到TikTok(抖音海外版)的全球影响力,最坏情况下,大概率也是以罚款为主,而不会被国家拆分掉,这从去年特朗普“强买TikTok”事件中就能看出上面的态度。

那么,互联网反垄断还会持续多久?

保守来看,假设巨头都要切实挨一刀,那么至少要持续到企鹅。

具体多长时间不好确定,但参考阿里从立案到出结果,用时三个半月,因此美团的结果应该快出来了。

本来正在排队的可能是企鹅,但此次滴滴的性质完全不一样,影响有多大,会持续多久,也不好确定。

但不管怎么说,反垄断不大可能在此后的两三个月就完成,可能会继续持续较长的一段时间。

04

互联网反垄断下,投资者该如何对待?

列宁曾说过,自由竞争走向生产和资本的高度集中,垄断会自然而然地形成,这也是市场经济发展的趋势和必然结果。

但资本又是贪婪的,达到垄断后为了攫取暴利,会想方设法阻断竞争、维护自身利益,有时候甚至不惜违反法律。长此以往市场会逐渐失去活力,消费者也没有选择,只能任人鱼肉。

因此当资本任意妄为,或者无所畏惧之时,需要政府主导的反垄断监管,这样才能拨乱反正,让巨头发挥原有的规模优势去创新,又保证中小企业有良好生存土壤,消费者也能从中受益。

当前国内互联网反垄断正在进行中,阿里案来看,最终以罚款+约束条件结束,没有走上标准石油和AT&T的拆分之路,更像是微软案的缩影。

阿里巴巴作为电商巨头,人力资源和财力雄厚,在移动支付、物流网络、信用体系、算法推荐,以及云计算等领域有较为领先的技术实力。

想必国家效仿微软案,也是为了防范资本无序扩张、规范其垄断市场的行为,并鼓励其创新、去做增量蛋糕,而不是没命的内卷。

以此外推,剩下的几大巨头,处罚结果大概率和阿里类似。当前国家正在大力推进数字化和信息化建设,也需要互联网公司出钱出力,推动诸如操作系统、芯片算法、大数据、数据库、云计算、区块链、人工智能等技术创新,这些也是中美博弈的关键部分。

虽然截止当前,中美都没有发生互联网巨头被拆分的案例,但亦要保持底线思维,为最坏的情况做好充分准备。毕竟我们只是普通人,无法做到全知全能,而投资最重要的是不能犯大错,因此尽量做到合理分散,均衡持有。

当前反垄断进程大概率已过半,在这个关键节点,我们有必要再次审视一下互联网的投资。

总的视角是,在政策监管的风险中,互联网今年来最大跌幅47%,已经超过了2018年熊市,把去年的涨幅跌掉了一半。

平心而论这个跌幅不算极端,毕竟去年全球大放水,造成了普遍的资产泡沫,比如快手市值轻松超过万亿,从估值上看,这个跌幅只是把最泡沫的部分挤出去了。

如果把互联网当做一个资产整体,当前的估值趋向于合理,还算不上极度低估。

另外,反垄断的主要目的是防范资本的无序扩张和巨头的垄断行为,这在短期可能会对行业的成长性和盈利能力造成影响,那么市场可能从政策面的悲观转向业绩的悲观,从而开始杀业绩,估值上也会进一步压缩,这就会造成持续的下跌,甚至恐慌性的杀跌,直到极度低估,跌无可跌。

这样的案例在市场中屡屡上演,比如“限制三公”政策下的白酒遭遇重大打击,又恰逢塑化剂风波,估值最低跌到15倍,而贵州茅台最低时仅有8倍;又如“医保集采”政策下的医药,先是行业性的杀逻辑,又恰逢2018年的熊市行情,悲观情绪一路碾压,估值最低跌到20几倍;还有“531光伏”政策下的光伏产业等。

现在看来,这些行业没有消失,好公司也无时无刻不在奋力向上,白酒在春节前被干到70倍,医药在去年同样干到70倍,而光伏成了当下最热门的行业之一。

从上可知,优质长牛资产的非理性下跌,是风险也是机遇。对于互联网来讲,最大的风险当然是巨头的分拆。然后就是在利空影响下,从政策影响到短期的业绩杀,估值会继续下跌,而具体会跌多少,会持续多久,也没有人能100%确定;

而机会就在于持续的下跌,会提供越来越厚的安全垫。“黄金坑”往往就是在这个过程中形成的,估值被压缩的越低估,反转就会来的越猛烈。因为悲观情绪一旦反转,将会从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这时候才会有显著的超额收益。

所以对于互联网的投资,我们保持底线思维,做好最坏的打算,不重仓,不单吊,不梭哈,不加杠杆;然后紧跟监管动态、基本面表现,以及相对应的市场变化,当发生连续下跌时,做到心中有数,有足够的应对空间。

当前中概互联ETF在1.7附近波动,当跌到1.5时,将会跌到去年疫情期间;当跌到1.3时,将会“腰斩”,把去年的涨幅完全跌光;如果跌到1.2,会回到2019年;当跌到1.1,会回到2018年。。。

我们来看下,假如互联网跌到这些关口,对应的跌幅会是多少:到1.6,跌幅5%;到1.5,跌幅12%;到1.4,跌幅17%;到1.3,跌幅23%;到1.2,跌幅33%,到1.1,跌幅35%;到1.1,跌幅41%。

以上就是最坏的情况发生时,潜在的下跌幅度,不要认为不可能发生,市场很难预测,始终要保持敬畏。

作为应对策略,我们要做好持久战的打算,并留足子弹,越跌越买。我自己有单一行业不超过总资产30%的铁律,当前互联网仓位占比不大,也谈不上重仓,如果后期持续下跌,会逐步加大定投份额,跌的越多,买的越多。


本文由公众号米多多笔记发布。

如果觉得文章写的不错,欢迎大家转发点赞。

我现在基金持仓200多万,盈利90多万,一路走来,我非常知道朋友们的迷茫。

以我的真实经验,大家不要到处问来问去,看一些碎片化的知识。公号内的文章都是干货,相信我耐心的花1个小时,认真学学几篇完整攻略,基金就能基本学懂。

基金实盘我会每周更新,实盘完全按攻略在操作,实盘能让理论全部落地。大家不妨跟着实盘实践一下。不下水,永远学不会游泳。经过一轮涨跌,你真正赚到钱,你就完完全全搞懂基金了。

这是最快最捷径的一条路,也我真金白银实战的经验

全部讨论

2021-07-21 21:40

我从个月前定投的中概,目前已经缩水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