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央企估值的过去、现在和未来

发布于: 雪球转发:0回复:0喜欢:0

前言:继2022年11月首提中国特色估值体系后,关于“中特”估值体系的探索就成了资本市场的重要议题。

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的支柱性主体,国央企价值重估自然成为中国特色估值体系的着力点。

国央企并非一直“折价”,也曾有过“高光”时刻。

后金融危机时代,国央企长期面临估值折价,但如果回溯至金融危机之前,央企实则在2002年至2006年曾一度获得估值溢价,估值溢价幅度大致保持在2-3倍。

早期的国央企估值溢价源自什么?——盈利是基础,高增是支撑。早期的国央企估值溢价离不开基本面支撑,当时央企ROE相对跑赢全A,且业绩增速也明显“吊打”其他企业。

后市之所以长期折价,主因盈利与成长性均明显偏弱,同时运营效率与市值管理诉求的相对弱势也是难以回避的内部因素。

当前国央企的“折价”有何特点?

1)央企估值折价已有分化,地方国企折价更为普遍。整体层面看,央企的估值水平呈现出“两级分化、中间折价”的特征,整体呈现“倒U”型格局;地方国企的估值分布则普遍折价,除亏损国企外,估值折价幅度普遍在10倍左右。

2)行业层面,半数以上行业面临估值折价,建筑、能源与材料类行业的估值折价更为显著。结合行业估值对比,相对低估的央企与地方国企行业比重分别达到5成和7成,国央企相对低估幅度居前的行业交集主要涵盖钢铁、煤炭、建材、交运、建筑等。

3)国央企大盘股“折价”更为普遍,中小盘已具备一定“溢价”。市值规模分层的视角下,百亿市值规模及以上的国央企大盘股普遍呈现估值折价,且地方国企普遍折价更加显著,而百亿及以下的市值区间中,央企其实已经具备一定的估值溢价,地方国企则依旧相对折价。

展望未来,估值重塑“双击”持续,国央企估值修复远未结束。展望后市,国企改革还将持续推进,中国特色估值体系的指引也将逐步清晰,国央企正在迎来基本面改善和中特估值体系的“双击”。一则沿修炼内功出发,国企改革持续推进,叠加考核指标优化,基本面长期向好;二则沿资本市场客观规律出发,成长性定价相对充分,但盈利性尚待重估,央企与地方国企预计分别具备30%左右、50%左右的估值修复空间。

落脚行业层面,综合国央企自身的经验估值体系和一般企业的估值定价体系,多数行业仍有大比例的公司处于潜在合理估值水平之下,其中银行、煤炭呈现全员低估,同时石油石化、建筑材料、非银金融、建筑装饰、环保、钢铁、交运等行业的低估公司比例也保持在80%左右。

$央企创新驱动ETF(SH515900)$ $央企结构调整ETF(SH512960)$ 

#中国移动冲击A股市值第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