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长最该做的事

发布于: 雪球转发:0回复:0喜欢:0

在锦城小学120周年校庆来临之际,在响应学校号召的同时,正好也想记录一下我在对孩子的教育实践过程中的一些思考。

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家长怎么做才算是一个合格的家长?我认为,在学习上,家长只要做到以下两件事就够了:

1.千方百计地培养独立自主的学习习惯。

2.千方百计地保护好学习兴趣。

下面,我将分别针对这两点谈谈我的理解。

一.千方百计地培养独立自主的学习习惯

在学习习惯的培养上,为什么要强调独立自主?概括讲,自主学习是学习成绩提高的最根本、最有效的途径。学生只有进入了自主学习状态,才算真正融入了学习的环境与氛围,才能充分挖掘自身潜能,让学习成绩发生质的飞跃。

如何培养独立自主的学习习惯呢?首先,家长需要让孩子树立一个意识:学习是自己的事情,自己的事情当然要自己安排。孩子在学习过程中家长不过多干涉,可以做自己的事情,当然最好是孩子学习,你也学习(或工作),让孩子感觉自己和父母是平等的,不是只有自己有作业。身教胜于言传,你学习时有多投入,孩子写作业就会有多认真。相反,家长千万不要像一个监工似的围着孩子转,或者干脆坐在孩子旁边陪着。

接下来,怎么培养学习习惯呢?又有哪些学习习惯需要培养呢?我认为,在小学阶段,培养以下5个习惯就够了,到初中时,被这5个习惯带着,学习也不会太差。记住,在小学阶段,分数不重要,重要的是习惯,有了好习惯,分数自然不会差。

1.独立自主的写作业的习惯。

如果每次都是家长催才去写,就没有了主动性,孩子写作业就是为了完成任务,是给家长写的,失去了主动性,就谈不上学习效率。

2.上课认真听讲的习惯

认真听讲的习惯是所有学习习惯最重要的习惯。课堂是学习的主阵地,听讲是孩子知识获取的最重要通道。上课能够集中注意力听讲,跟着老师的讲课思路进行学习、思考的孩子,成绩一般不会差。

3.养成预习的习惯

很多孩子没有预习的习惯,上课时听不懂就听不懂了,但实际上我们一定要针对每个老师有不同的预习习惯,每个老师的讲课风格决定了他预习就要长得不一样,我们预习的目的是能够让上课的40分钟时间更高效,当这个时间比别人高效很多的时候,你会发现有时候别人看起来学得比你累,但实际上他的成绩没你好。

4.养成阅读的习惯

孩子在上课中能获取的知识量还是少的,很多人大量的知识都是从阅读中获得的,一旦养成了阅读的习惯,就相当于在别人休息的时间、娱乐的时间你还在源源不断的获取知识,这样的话你的知识储备量一定是比别人高的。另外,热爱阅读,可以让孩子受益一生。

5.使用错题本的习惯

很多人不知道,自己写作业、考试的目的是为了找到这些错题,只有真正的用好这些错题,把这些错题一个个都解决了,让它融会贯通、彻底掌握时候,你才算真正的学明白,很多人遇到错题就放在那里了,下回还错,这样就失去了写作业或者考试的目的,非常的可惜。

下面我就结合我的教育实践来谈谈如何培养这些习惯。心理学认为,培养一个好习惯至少需要21天,如果我们想从无到有培养一个习惯,只要能坚持至少21天,就基本上能养成了,而培养习惯的最好方法是列计划。那么,该怎么列计划呢?我以一个实例来说明。

记得在四年级上学期的时候,数学老师给我发了一条短信,大意是孩子在课堂上出现频繁说话的情况,自律性越来越糟糕。和老师沟通后,我决定和孩子一起列一个关于上课认真听讲、遵守纪律方面的计划,当天晚上就和孩子列好了计划,包括计划具体内容、得分标准,奖惩情况,并要求孩子每周末把计划拿给老师打分,目的是让老师监督。期间孩子也积极执行计划并完成了打分。一个月后,数学老师给我发了一条短信,原文是这样说的:“目前经过了一个月左右,对比之前各方面都有进步,这个月提出的一些要求他都能坚持下来,特别是在课堂上,比之前专注特别多”。目的达成了,孩子也获得了想要的奖励,在这个过程中,家长、孩子、老师都很高兴。接下来,为了能坚持下来这个好习惯,我又和孩子一起迭代了这个计划,并麻烦老师每两周在计划上打一次分,一个月下来,孩子也完成地特别好。在这里我多强调一点,孩子有进步的评判标准应该是有哪些习惯比以前好了,而不是考试分数比上次高了,家长应该把重点盯在习惯上,而不是分数上。

以上是需要老师配合的一个计划,如果是在家里就能够完成的计划,相对还要简单些,只需要家长监督计划执行的情况就可以了。

列计划的要点及注意事项:

1.有奖有惩。奖励是我特别想要的,惩罚是我特别不想要的。这也是孩子愿意列计划的原因,因为孩子特别想要计划背后的那个奖励。

2.限制时间。时间越具体越好,比如几点开始,几点结束。这样不会在计划执行过程中有分歧,家长只需要到点打分即可。

3.难度适中。要让孩子知道这个计划不太难,只要踮踮脚就能够着。计划定的太难,会影响到孩子的积极性,甚至有可能讨厌计划。

4.内容具体。计划越具体化,具体的标准都给清楚了,这个计划越可能被真正的完成。比如,孩子制定一个写数学作业的计划,在执行过程中,家长说:”不行,字太丑了”,“不行,题错了好多”等等,如果你觉得不行,一定要在计划里一条一条列全了,字迹要到什么样的标准,错误不能超过几道,等等。

其它要点还有:尽量让孩子自己列计划,家长不要代劳,这样孩子才有积极性,才愿意执行计划;一次最好列“一个”计划,解决“一个”问题,以防止因计划内容太多而半途而废;要迭代计划,下一个计划始终比上一个计划难那么一点点,然后要总结经验,优化不合理部分;家长如果不会列计划就先给自己列计划,先学会列计划,再和孩子一起列计划。总之列计划是特别好用的工具,每个家长都要学着用好。

二.千方百计地保护好学习兴趣

为什么是保护好学习兴趣而不是培养好学习兴趣?因为孩子天生就具有学习兴趣,每个孩子与生俱来都带有浓浓的好奇心和强烈对世界的探索欲望,只是很多无知的家长用了大量错误的行为把这份好奇心和探索欲给破坏掉了。如果孩子没有学习兴趣,甚至会出现厌学的情况,原因可能是孩子把学习和痛苦连在了一起。家长一定是做了一些错误的事情,比如过度关注孩子的学习,强迫孩子学习,无休止的唠叨、批评甚至打骂,强迫孩子上不喜欢的培训班等等,家长在教育孩子的过程最可怕的一点就是“不知道自己不知道”,为了孩子,做了很多事,但都做错了,并且当时还不知道自己做错了,多年后回想起来,一声叹息。

相反,家长应该多做正确的事情才能让孩子把学习和快乐连在一起,和良好的体验连在一起,比如:做出来一道数学难题的那种成就感,在学习上有进步被表扬并获得奖励的那种满足感等等。类似的事情多了会持续激发孩子对学习的热情,因为获取知识本来就是一件快乐的事,是轻松愉悦的。从这个意义上讲,“刻苦学习”这个词应该改成“快乐学习”更合适。

有的家长说:我的理念是快乐教育,孩子在小的时候就应该痛痛快快的玩,学习成绩无所谓。这种想法的家长是把学习和痛苦连在一起了,实际上,学习和玩不冲突,我们可以把玩得痛快和学得痛快一起做好,只要找对方法。那些学习最好的孩子一定是把学习和快乐体验连在一起的孩子,他们既能玩好,又能学好。相反,学习不好的孩子,很有可能也没玩好,因为学习是孩子的本职工作,如果学习不好,在各方面的压力下会导致孩子不自信,进而会引发一系列问题。

由此可见,和做许多错误的事相比,家长什么都不做反而更好,至少保护了孩子的学习兴趣。如果要做的话,一定要做对的事情,比如:1.及时发现孩子在学习过程中的每一个小小的进步,给正反馈。2. 只和自己比,而不是和别人家的孩子比。3. 不要过度关注分数,而应该关注习惯的培养上。

除此之外,家长还可以和孩子一起发现学习过程中的兴趣点,这点比较重要。我举一个例子:我儿子在幼儿园起就养成了阅读的习惯,这可能是家长做对了一些事情,比如从小就陪他一起读书、经常带他去书城看书、良好的阅读氛围等等。进入小学后,由于识字量大了,我就有意识的给他选择不同题材的书给他看,目的就是发现他的兴趣点,当发现他对《三国演义》、《水浒传》等感兴趣时,就猜测他有可能喜欢历史题材的书籍,所以我又找来了一套《凯叔讲历史》,孩子爱不释手,18本书很快就读完了,读完后对中国上千五千年的大事了如指掌。接下来又读完了《凯叔三国演义》、《凯叔水浒传》等。我想,如果我没有从小就陪他一起读书,养成读书的习惯,就不会发现他热爱阅读。当发现他热爱阅读时,如果没有发现他的兴趣点并及时寻找好书,也不会发现他对历史有浓厚的兴趣。所以,兴趣点是需要发现的,方法是广泛涉猎,不断尝试。

在这里我强调一下,很多孩子没有阅读的兴趣,原因之一是因为没有找到让他感兴趣的书,在培养兴趣的初期应该让他自己选书,选他爱看的书,而不是家长选择自己想让他看的书。

以上我谈了在学习上家长应该做的事情,那么,在生活上家长应该做些什么呢?同样是两件事:1. 无条件的爱。2. 温暖而坚定。

什么是无条件的爱?无条件的爱孩子是指父母对孩子的爱应该是无私的、无偏见的、全面的,不依赖于孩子的行为、成绩或表现,而是基于对孩子生命的尊重和关怀。

什么是温暖而坚定?温暖而坚定的意思是指父母既能保持友善、温和的态度,同时也要坚持一定的规则和界限。

以上两点是孩子能够真正健康、快乐成长的前提,如果做不到以上两点,也就谈不上学习习惯和学习兴趣了。

最后,我想分享一下最近在我的小圈子里一位澳洲的朋友分享的一段话,在一次澳洲小学生的一个重要考试上,考前一天校方给小学生们写了一封信,大意如下:“这个考试并不能考核那些让你变得特别和出色的东西,它不能告诉考官你喜欢唱歌跳舞绘画,不能告诉考官你能在众人面前自信地演讲,不能告诉考官你的朋友伤心时对你的依赖,不能告诉考官你对朋友的关心和爱护。因为这一切能让你成为一个特别的人的东西都无法被这个考试测试。这个考试唯一能测试的就是你考试当天的表现,它不能衡量所有你具有的东西。不能告诉大家你曾经如何战胜困难,不能告诉大家你有多特别。”

愿所有父母在教育孩子的道路上,不只看到孩子的学习成绩,还能明白人生有很多比学习成绩更重要的东西,能带给孩子数不尽的财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