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药保不是假保险,是创新发展的试金石

发布于: 雪球转发:0回复:0喜欢:0

“又一假保险遭叫停!监管出手整顿特药险”

“财险部喊停药转保,揭开又一款假保险的真目面”

这两天类似这样的标题充斥各大媒体,非常吸睛,但是实际上歪曲了真相,夸张了事实,给行业带来不利影响。事实上,正规保险公司销售的,经备案且已销售多年的保险产品,无论如何不可能是”假保险“。

中国银行保险报8月9日文章,最近银保监会财险部下发《关于部分财险公司短期健康保险业务中存在问题及相关风险的通报》(以下简称《通报》),要求财险公司不得开展不符合保险原理的短期健康险业务。

通知称:分公司与拥有互联网医院、健康科技公司、保险经纪公司关联公司的相关业务集群开展合作过程中,用特定药品团体医疗保险方式承保客户因已确诊疾病发生的后期药品治疗费用。

在实际业务承保中,公司通过将等待期设置为0天、将保险责任终止条件设置为给付一次等方式迎合业务模式需求,保费收入与药品价格相近,从收取保费到支付赔款间隔时间较短,且公司未参与掌握核心风险管理环节,业务持续亏损。

可见,通知要求对不符合要求的公司(产品)进行相关的自查整改,管理层的良苦用心在于提高财险公司经营短期健康险控费能力和风险管理能力,相关媒体断章取义,给所有特药保险扣上了”假保险”的帽子。

“医(医疗)+药(医药)+保(保险)”的健康生态闭环是近些年来短期健康险探索的新模式,该模式发挥多方优势,降低患者财务成本,并让他们享受到便捷的就医服务以及动态的健康管理服务。

据了解,目前慢性病负担占总卫生资源的70%,随着老龄化的日益严重,这一问题将越来越突出。创新模式,慢性药保险有广阔的市场前景。

部分中小险企抓住机遇,开发了不同各类的特药类保险产品,取得不错的业务,同时也推广了公司品牌,锻炼了队伍,是弯道超车的成功案例。

从产品形态来看,一般来说保险责任不仅包括特药费用保险金,还包括了药品不良反应住院保险金等责任,此外,会提供一定次数的免费送药服务等健康管理增值服务。

该类产品也较受市场欢迎。据了解,部分中小公司该类产品销售额情况较好,单个公司年保费量达几十亿,但是否存在通知里存在的问题,目前不得而知。

随着互联网的发展,保险的销售思路也在变化,保险的边界慢慢被打破。比如齿科类保险产品,很多消费者看中的不是意外造成的牙齿损害的或有风险,而是窝沟封闭等刚性支出的成本经济性。

我们也注意到某大公司在推荐家财险的时候,以赠送的家政增值服务为销售卖点。这些新型的产品和销售方式适逢互联网的潮流,给予消费者保险服务的同时,拓宽了业务边界,提高了保险覆盖面。

这些,都迎合了“把保险销售变成保险服务”的趋势。

当然保险是一个特殊的商品,需要符合保险原理。同样,在这个基础上,保险产品和保险销售需要创新,需要更贴合市场的需求和行业发展的趋势。盲目的创新和顽固的守旧都不利于行业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