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菲特投资12准则之华盛顿邮报

发布于: 雪球转发:1回复:0喜欢:0

 #震荡行情下如何选择固收基金#  华盛顿邮报$1931年,《华盛顿邮报》是美国首都华盛顿五家阅读最为广泛的日报之一。两年之后,由于拖欠印刷费用,公司处于被接管状态。那年夏天,公司被拍卖以偿还债权人。金融家尤金·迈耶是个百万富翁,他花了82.5万美元买下了华盛顿邮报。接下来的二十年,在他的支持下,公司转亏为盈。报纸的管理权后来转给了菲利普·格雷厄姆,他是个聪明的哈佛毕业的律师,娶了迈耶的女儿凯瑟琳。1954年,菲利普·格雷厄姆说服老丈人买下了竞争对手《时代先驱报》。后来,格雷厄姆又买下了《新闻周刊》和两个电视台。菲利普·格雷厄姆将华盛顿邮报公司从仅有一份报纸的公司,发展成为拥有报纸、杂志、电视台的多元化媒体公司。悲剧的是,他于1963年自杀身亡。

格雷厄姆去世后,华盛顿邮报的控制权交到他的妻子凯瑟琳·格雷厄姆的手中。尽管她没有管理大型企业的经验,但面对商业活动中出现的困难,她反应迅速,表现不凡。凯瑟琳的成功多归因于她对邮报的天才影响力。她目睹了父亲和丈夫为了邮报事业的奋斗,意识到为了成功,公司需要一个决策者,而不是保育员。她说:“我迅速地知道,事情都是在变化的,你需要做出决定。”她做出两个对于邮报具有特别影响的决定:邀请本·布拉德利担任主任编辑,以及后来邀请巴菲特成为公司董事。布拉德利鼓励凯瑟琳出版五角大楼文件、追查水门事件,后一事件使《华盛顿邮报》赢得了普利策新闻奖的荣誉。巴菲特则教会凯瑟琳如何管理一个成功的企业。

巴菲特第一次遇到凯瑟琳是在1971年,那时,他还拥有《纽约客》杂志的股票。他听说该杂志可能有意出售,于是问凯瑟琳是否有兴趣买下。尽管这个交易没有实现,但巴菲特对于邮报有了更多的印象。

大约在那个时候,华盛顿邮报的财务结构经历了深刻的变化。在家族信托的条款下,菲利普和凯瑟琳·格雷厄姆夫妇拥有全部的邮报投票权。在菲利普·格雷厄姆过世后,凯瑟琳继承了公司控制权。多年以前,凯瑟琳的父亲授予公司几百个员工很多内部股,以奖励他们对公司的忠诚和服务,基于这些内部股,他还建立了公司利润分享计划。随着公司的繁荣,华盛顿邮报的内部股价格从1950年的50美元火箭般蹿升到1971年的1154美元。这些持有内部股的员工和利润分享计划,希望公司建立一个交易市场,这同时也是公司处置非生产性现金的一种安排。此外,格雷厄姆家族还面临着财产继承税方面的考虑。

1971年凯瑟琳决定将华盛顿邮报公司上市,这样就减轻了自己维持一个股票市场的负担,也让家族的其他继承者更有利地安排他们的财产。华盛顿邮报公司的股票分为A股和B股两类。A股可以选举公司董事会多数成员;B股只能选举董事会少数成员。凯瑟琳持有50%的A股,这样实际上可以较少的股份达到控制公司的目的。

1971年6月,华盛顿邮报发行了135.4万股B股。不同寻常的是,两天之后,凯瑟琳授权布拉德利出版水门事件调查文件。1972年,公司A股和B股价格纷纷飙升,从1月的24.75美元涨到12月的38美元。

但是随着华尔街的心情开始变得阴郁,1973年道琼斯工业平均指数开始下滑,下跌100点到921点。华盛顿邮报的股价也开始下滑,5月份跌到23美元。著名的IBM的股价已经大跌了69点,跌破200日均线,华尔街的经纪人们议论纷纷,他们警告说这种技术上的击穿预示着市场接下来更是阴云密布。同月,金价跌破100美元/盎司,美联储将贴现率提高到6%,道琼斯再次下跌了18个点,这是三年中最大的下挫。到6月份,贴现率再次提高,道琼斯指数又掉头向下,跌破900点大关。

这期间,巴菲特开始悄悄地买入华盛顿邮报的股票。到6月,他以22.75美元的均价买入467150股,共耗资1062.8万美元。

刚开始,凯瑟琳并不紧张,但是想到一个非家族成员的人拥有如此多的公司股份,即便没有控制权,想想还是令人不安。巴菲特向她保证,伯克希尔的购买仅仅出于投资目的。为了让她安心,巴菲特将拥有的投票权授予凯瑟琳的儿子唐·格雷厄姆代为行使。安心之后,凯瑟琳1974年邀请巴菲特加入公司董事会,不久出任华盛顿邮报财务委员会主席一职。

巴菲特在邮报中的作用广为人知,在20世纪70年代的印刷工人罢工期间,他协助凯瑟琳坚持抗衡,他也教授唐·格雷厄姆如何经商、如何扮演好企业家的角色、如何负起对股东的责任。唐是个热爱学习的人,虚心听取巴菲特所说的每一个字。多年以后,唐写下承诺:“继续为股东利益管理好公司,特别是为那些视野超越了季度和年度的长期股东们。我们不会以收入规模和控制公司的数量来衡量成功。”并誓言用“严格控制成本”和“有纪律地使用现金”来回报股东。

准则:简单易懂

巴菲特的祖父曾经在内布拉斯加州的西点市拥有一份周报,并亲任编辑,他的祖母也在报社里帮忙印刷。他父亲在内布拉斯加大学期间编辑过《内布拉斯加日报》,巴菲特自己曾经干过《林肯日报》的发行,有人说,如果巴菲特没有从事投资活动,他最有可能成为一个记者。

1969年,巴菲特买下他的第一个报纸——《奥马哈太阳报》,同时带有一系列的周刊。尽管他认为高质量的新闻很重要,但他更坚持报纸首先也是企业,应该以利润为首要考虑,而不仅仅是影响力。拥有《奥马哈太阳报》让他了解了报纸行业的运作特点,在开始买入华盛顿邮报时,他已经拥有了四年与报纸相关的经验。

准则:持续的经营历史

巴菲特告诉伯克希尔的股东,他在财务上与华盛顿邮报发生的联系,可以追溯到13岁的时候。当时,他父亲在国会任职,他当报童每天派送《华盛顿邮报》和《时代先驱报》。巴菲特喜欢向别人讲述这个双重路线的送递故事,在菲利普·格雷厄姆代表华盛顿邮报收购《时代先驱报》之前,少年巴菲特就已经在送报路线上将它们合并了。

很明显,巴菲特注意到了报纸行业利润丰厚的历史,并且他认为《新闻周刊》杂志也具有可预测的良好未来。华盛顿邮报公司多年以来在报告中提到广播电台的优良表现,巴菲特从中迅速学习到公司电视台的价值。巴菲特自身的经历让他相信该公司是个可持续发展的、可靠的好企业。

准则:良好的长期前景

1984年巴菲特写到:“一家具有主导地位的报纸,其经济价值是优秀的,是世界上最为优秀的一类。”请注意,这是巴菲特30年前说的话,是在互联网的潜力首次被人们认识之前整整十年。20世纪80年代早期,美国共有1700家报纸,其中大约1600家没有直接的竞争对手。巴菲特观察到,这些报纸的所有者认为,他们自己每年赚取的可观利润是由于报纸的新闻质量。事实真相是,即便是一家三流的报纸也能取得不错的经营业绩,如果它是市区里唯一的报纸。现在,很清楚了,高质量的报纸具有更高的渗透率,他解释道,但平庸的报纸的广告栏对于广告主们依然颇具吸引力。城里的每一家公司、每一个房屋卖家,甚至每一个想了解社区消息的人,都要依靠报纸的流通才能实现信息的传递。就像加拿大媒体大亨汤姆森勋爵,巴菲特相信拥有了一家报纸,就可以收取城里每一个想做广告的企业的版权费。

除新闻质量之外,报纸还拥有价值不菲的商誉。如同巴菲特指出的那样,报纸业对于资本的需要很低,这使它们能轻而易举地将销售额转化为利润。即使一家报纸安装了昂贵的电脑排版印刷系统,它们也能迅速地以低工资的成本优势将其付清。在20世纪七八十年代,报纸业能轻而易举地提高定价,产生高出平均水平的资本回报,减弱通货膨胀的影响。

准则:确定价值

1973年,华盛顿邮报的总市值为8000万美元,然而,巴菲特说:“大部分证券分的周刊。尽管他认为高质量的新闻很重要,但他更坚持报纸首先也是企业,应该以利润为首要考虑,而不仅仅是影响力。拥有《奥马哈太阳报》让他了解了报纸行业的运作特点,在开始买入华盛顿邮报时,他已经拥有了四年与报纸相关的经验。

准则:持续的经营历史

巴菲特告诉伯克希尔的股东,他在财务上与华盛顿邮报发生的联系,可以追溯到13岁的时候。当时,他父亲在国会任职,他当报童每天派送《华盛顿邮报》和《时代先驱报》。巴菲特喜欢向别人讲述这个双重路线的送递故事,在菲利普·格雷厄姆代表华盛顿邮报收购《时代先驱报》之前,少年巴菲特就已经在送报路线上将它们合并了。

很明显,巴菲特注意到了报纸行业利润丰厚的历史,并且他认为《新闻周刊》杂志也具有可预测的良好未来。华盛顿邮报公司多年以来在报告中提到广播电台的优良表现,巴菲特从中迅速学习到公司电视台的价值。巴菲特自身的经历让他相信该公司是个可持续发展的、可靠的好企业。

准则:良好的长期前景

1984年巴菲特写到:“一家具有主导地位的报纸,其经济价值是优秀的,是世界上最为优秀的一类。”请注意,这是巴菲特30年前说的话,是在互联网的潜力首次被人们认识之前整整十年。20世纪80年代早期,美国共有1700家报纸,其中大约1600家没有直接的竞争对手。巴菲特观察到,这些报纸的所有者认为,他们自己每年赚取的可观利润是由于报纸的新闻质量。事实真相是,即便是一家三流的报纸也能取得不错的经营业绩,如果它是市区里唯一的报纸。现在,很清楚了,高质量的报纸具有更高的渗透率,他解释道,但平庸的报纸的广告栏对于广告主们依然颇具吸引力。城里的每一家公司、每一个房屋卖家,甚至每一个想了解社区消息的人,都要依靠报纸的流通才能实现信息的传递。就像加拿大媒体大亨汤姆森勋爵,巴菲特相信拥有了一家报纸,就可以收取城里每一个想做广告的企业的版权费。

除新闻质量之外,报纸还拥有价值不菲的商誉。如同巴菲特指出的那样,报纸业对于资本的需要很低,这使它们能轻而易举地将销售额转化为利润。即使一家报纸安装了昂贵的电脑排版印刷系统,它们也能迅速地以低工资的成本优势将其付清。在20世纪七八十年代,报纸业能轻而易举地提高定价,产生高出平均水平的资本回报,减弱通货膨胀的影响。

准则:确定价值

1973年,华盛顿邮报的总市值为8000万美元,然而,巴菲特说:“大部分证券分析师、媒体经纪人、媒体执行层都将公司估值为4~5亿美元。”为什么巴菲特如此估值?让我们通过数字,看看巴菲特的评估路径。

我们从当年的股东盈余开始:净利润(1330万美元)加上折旧和摊销(370万美元),减去资本支出(660万美元),得出1973年公司股东盈余1040万美元。如果我们用美国政府长期国债的利率(6.81%)去除股东盈余,那么华盛顿邮报的价值达到1.5亿美元,几乎是市值的两倍,但依然低于巴菲特的估值。

巴菲特认为,整体而言,一个报纸类公司的资本性支出最终将等同于折旧和摊销。这样,公司净利润将大约与股东盈余持平。懂得了这个道理,我们可以简单地将股东盈余除以无风险利率,这样,华盛顿邮报公司估值结果是1.96亿美元。

如果我们就此打住,假设股东盈余上升的幅度能赶得上通货膨胀的幅度。但我们知道报纸业拥有非同寻常的提价能力,因为它们大多数在当地居于垄断地位,其提价幅度可以超过通货膨胀的幅度。如果我们再做最后一个假设——华盛顿邮报有能力多提价3%,那么公司的估值就接近3.5亿美元。

巴菲特知道公司当时税前10%的利润率,低于历史上15%的平均记录,但他相信在凯瑟琳的领导下,公司会重拾雄风,恢复到历史平均水平。如果税前利润率改善至15%,那么公司现值将多出1.35亿美元,使得整个公司估值达到4.85亿美元。


准则:以有吸引力的价格买入

即使以最为保守的估值计算,巴菲特还是以半价买入了华盛顿邮报,但他仍然坚持实际上他的代价仅仅是2.5折。无论如何,有一点是很清楚的,相对于内在价值,他以巨大的折扣买入。在这个案例中,巴菲特满足了本·格雷厄姆的前提条件:以折扣价买入能创造安全边际。

准则:净资产收益率

当年巴菲特买入华盛顿邮报时,它的净资产收益率为15.7%,这是一个报业平均的回报,比标普500指数的成分股公司仅仅略高出一点。但是,不到五年,邮报的净资产回报率翻了一番,比标普500高出一倍,比同业高出50%。在接下来的十年,公司保持着这一荣耀,甚至在1988年达到了36%的高度。

如果我们纵观邮报的表现,尤其是在减去负债的情况下,这些超越平均水平的回报令人印象深刻。1973年,邮报的长期负债对股东权益的比率为37%,这一负债率居于整个行业第二高。令人惊讶的是,到了1978年凯瑟琳减少了70%的公司负债。到了1983年公司长期负债对权益的比率降低至2.7%,只有整个行业平均水平的十分之一。然而,邮报创造的利润却比同业高出10%。1986年,在投资了手机电话系统和购买了大都会/ABC公司的53个电缆系统之后,负债达到异常的3.36亿美元之巨,但不到一年,负债减少到1.55亿美元。1992年,公司长期负债是0.51亿美元,长期负债对权益比率为5.5%,而同行平均该指标为42.7%。

准则:利润率

在华盛顿邮报上市6个月时,凯瑟琳会晤了华尔街的证券分析师,她说,公司的首要事务是追求现有运营的利润最大化。来自电视台和《新闻周刊》杂志的利润持续攀升,但来自报纸的利润表现平缓,凯瑟琳说,这是由于高生产成本,即工资引起的。在邮报购买了《时代先驱报》之后,利润开始上升。每次遇到工会罢工事件(1949、1958、1966、1968、1969年),管理层通常都满足工会的要求,以避免报纸关门的危险。这期间,首都华盛顿特区依然拥有三个主流报纸。整个20世纪五六十年代,不断上升的工资成本侵害了利润。凯瑟琳对华尔街说,这个问题将会得到解决。

与工会签订的合同在70年代开始到期,凯瑟琳雇请了采取强硬路线的谈判专家与工会谈判。1974年,邮报挫败了由报纸工会领导的罢工。经过长时间谈判,印刷工人签署了新合同。在1975年的印刷工人罢工中,邮报公司立场坚定。这次罢工充满暴力,在罢工期间,工人破坏了印刷车间,失去了同情心。管理层亲自印刷,报纸工会和印刷工会成员又冲击警戒线。4个月之后,凯瑟琳宣布公司已经聘用了非工会成员。最后公司取得了胜利。

70年代早期,财经媒体对于邮报的评价是,“对于华盛顿邮报在盈利方面的表现,最好的评价恐怕就是给它一个温柔的C”。1973年,公司税前利润率是10.8%,比历史上60年代最高的15%低很多。在与工会成功谈判签约之后,公司的利润开始改善。到1988年,税前利润率达到31.8%的高度,而同行平均水平为16.9%,标普工业平均水平只有8.6%。

准则:理性

华盛顿邮报公司为股东产生持续的现金流,因为它产生的现金多于其需求,管理层面临两个选择:或将钱还给股东,或投资于有利可图的新机会。巴菲特倾向于公司将资本还给股东。在凯瑟琳担任邮报总裁期间,它是业内第一家大笔回购股票的公司。在1975~1991年,公司令人吃惊地以平均60美元/股的价格回购了43%的股份。

公司还以提高分红的方式将现金返还给股东。1990年,面对公司巨大的现金储备,华盛顿邮报公司决定将年度每股分红从1.84美元提高到4美元,升幅117%。

在20世纪90年代早期,巴菲特得出结论,总体上与美国其他产业相比,报纸业的利润高于平均水平。但是,该行业比他和其他分析师们早些年预测的价值有所下降,主要原因在于报纸丧失了定价弹性。早年,如果经济放缓、广告主削减费用,报纸可以通过增加版面保持利润率。但今天,报纸已经不再居于垄断地位。广告主们找到了更便宜的方法寻找客户——有线电视、直邮、报纸夹页等,但最重要的是互联网的广泛运用,它们分走了报纸业的大蛋糕。

到1991年,巴菲特意识到,这些影响利润的变化,既是短期周期性的变化,也代表了一个长期的根本性变化。他说:“实际上,报纸、电视、杂志这类媒体开始像普通商品型企业一样运转,不再是特许经营权类型的企业了。”周期性的变化会损害公司的短期利润,但不影响公司的内在价值。根本性的变化则会减少公司利润,也影响内在价值。不过,他认为华盛顿邮报的内在价值受到的负面影响低于同行,因为首先,邮报0.5亿美元的负债被其持有的4亿美元现金所抵消,邮报基本是唯一一家几乎没有负债的公司。“结果是,它资产价值的缩水不会因为其债务杠杆而加剧。”巴菲特说。

准则:一美元前提

巴菲特希望选择这样的公司,它每一美元的留存至少产生一美元的市值。这个测试能很快区分出,长期而言,管理层是否最优化使用公司的资本。如果留存的资金被投资于高于平均水平的对象,其证明就是公司市值会相应地上升。

自1973~1992年,华盛顿邮报公司赚了17.55亿美元,其中付给股东2.99亿美元,留存了14.56亿美元进行再投资。1973年,公司总市值为0.8亿美元,到了1992年,市值成长为26.3亿美元。在这20年中,每一美元的留存为股东创造了1.81美元的市值。

评价凯瑟琳在华盛顿邮报的成功领导还有一个方法,威廉·桑代克在他具有非凡洞察力的书——《局外人:八个非传统的CEO和他们的成功理性蓝图》中,帮助我们既观察公司,也欣赏CEO的表现,“从1971年IPO上市,到1993年(凯瑟琳)离任,公司为股东提供了年复利22.3%的回报,使得标普(7.4%)和同行(12.4%)相形见绌。在IPO时投资的每一美元,在她退休之际达到了89美元,相形之下,标普是5美元,同行是14美元。凯瑟琳的表现超过标普8倍、同行6倍,在其22年的职业生涯中,她是国内同行中的最佳CEO。

投资组合管理

正如芒格说的那样:“当世界给予你机会的时候,聪明的投资者会出重手。当他们具有极大赢面时,他们会下大注。其余的时间里,他们做的仅仅是等待。就是这么简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