稀缺、冗余和长期

发布于: 雪球转发:3回复:4喜欢:17

在常年累月与投资人的沟通中,我们发现一个现象,决定投资人是否能够“长期持有”的最主要因素,固然和基金经理业绩有着紧密的关系,但其实也远没有大家想想地那么重要。

量化投资先驱,数学家爱德华·索普在他的自传中写过这么一个故事:

1985年,他公司的离异清洁工卡罗琳获得了6000美元的车祸赔偿。她想用这笔钱进行投资,以让她当时六岁的孩子上完大学。每周她都来恳求索普推荐股票,但是鉴于她对股票和投资毫无了解,索普每次都婉言谢绝。

有一天索普心软了,约定如果她买了推荐的股票,不可以在和他商量前卖掉。

于是索普请经纪商朋友以很低的佣金帮她买了两股伯克希尔·哈撒韦公司的股票,每股2500美元。她后来调任到其他部门工作,他也就失去了联系。同时伯克希尔·哈撒韦公司的股票在1987年股灾前已蹿升至每股5000美元。

后来,索普才从经纪商那里得知,卡罗琳在股灾后的低点以每股2600美元的价格卖出了她的股票。

16年后,也就是2003年的第一季度,她的孩子大概已经大学毕业了,当时的股价已介于60000美元到74000美元间。

即便有着大师索普的郑重推荐和约定,还是巴菲特掌管的股票,这位离异的清洁工依然没有拿住,没有赚到大钱。

在我们的工作中,也经常会碰到这样的情形,即便是挖掘到一只表现优异的基金,投资人可能依然亏钱。

这是为什么呢?最近正好重温《稀缺:我们是如何陷入贫穷与忙碌的》一书,对这个问题有了新的理解。

稀缺降低认知

《稀缺》关注的是心理学与行为经济学中的一个主题——稀缺是如何改变人们的心态和行为。这里的稀缺,可以是针对时间、金钱或是其他资源。

书中举了一个例子,在贫困国家,研究人员很难说服穷苦的农民购买各类保险,包括健康险、农作物险等。

比如,降水险能在降水量过低或过高时,保护农民的生计免受损失。但是就算政府提供大量补贴,90%多的农民都不会购买保险。健康险也是一样。

当被问到为什么不买保险时,穷困的农民总是回答说他们买不起。而这一困扰正让他们遭遇了其最不想看到的事实:因为买不起保险,反而要承担经受不起的风险

因为对于连糊口都成问题的农民来说,下一季的干旱或身体健康问题此刻就会显得非常抽象,就会被排除在他们目前的视野之外。对于农民现在迫切需要的东西——食物、房租、孩子的学费,保险都不能予以解决,而且还会令本已揭不开锅的家庭更加拮据。

人们会对“此时此刻”过于关注,学术界称其为“双曲贴现”或“现时偏见”。我们会将未来的利益作为代价,过高地估计即刻的利益。

并且,长期的金钱稀缺,会减少人们的认知能力和执行控制力:“认知能力”包括解决问题、获得信息、进行逻辑推理的能力;“执行控制力”包括计划、关注、发起并抑制行为和控制冲动等。

惊人的是,稀缺对以上两者都会产生影响。

大白话说,穷人因为贫穷,只要关注短期,无法考虑更长远的事(比如买保险),认知能力和控制力又会下降,从而更加无法从贫穷中脱身,陷入一个负循环。

再回来看卡罗琳的例子,一下就清晰了,一位“离异”了的“清洁工”,家庭条件想必普通,这笔投资的钱也是因车祸赔偿而来,即便有着索普和巴菲特的夹持,她依然绕不开稀缺心态,面对市场的震荡,短视必不可免。

冗余带来安全感

稀缺的本质是没有冗余,相信大家都有这个体会,当疲于应付手头的琐事,我们就会心神不宁。

不要轻视这一点,古希腊三大哲学学派——斯多葛主义、伊壁鸠鲁主义与怀疑主义的最高追求都叫Eudaimonia,它指人们因为具有品行、富有美德而觉得幸福,而通往Eudaimonia的最佳途径是Ataraxia。这个词的意思是心神安宁、免于焦虑。

先哲们倾注毕生精力,都在追求心神安宁。反之,心神不宁时,我们的思绪紊乱,认知能力和执行力下降。

我们之前分享过一个有意思的现象,塔勒布指出文学作家可以说是所有职业中最无法妥协的、要求最高、风险最大的职业。欧洲文学作家都有一个传统,就是谋一份闲职,比如最无职业压力的公务员,这种低风险的工作在你离开办公室之后就不会再想起,所以下班后,这些作家就利用业余时间写作。

法国诗人克洛岱尔和小说家司汤达都是外交官;许多英国作家都是公务员;卡夫卡受雇于保险公司;《三体》作者刘慈欣也常年在偏僻的娘子关电厂工作。

当他们愿意承担风险时,往往是已经留好了余地,写出的作品不被认可不要紧,我的公务员工作至少还能养家糊口。

而这种余地、冗余,恰恰给了他们足够的安全感,使得他们心神安宁,能够无所顾虑地、肆意妄为地去拓展他们的想象力。

沃顿商学院教授亚当·格兰特在他的《离经叛道》一书中对这个现象也有过研究讨论:创新者往往会在其本职工作和生活中采取保守的战略,以便在创新领域承担一定的风险。

所以稀缺匮乏,会让我们缺少安全观、心神不宁,从而渐渐导致我们的认知下降。

安全观与长期

我们一直念念叨叨着投资权益类市场一定要长期。复利的力量,时间的朋友,大家对这些名词都已耳熟能详,我们也知道长期投资的好处。

但长期投资一定有一个必要条件——这笔钱长期的确用不着。这很重要,它不是一个充分条件,我因为投资收益不错,渐渐变长期,而是这笔钱确实用不着。

大学捐赠基金、主权基金可以如此长期投资,获得巨大回报,因为他们确实资金富裕,不着急。

而如果拿维持现金流的钱去投资股票市场,自然就会变得短视。如果借钱去投资,或者使用杠杆,就过犹不及了,每一天甚至每一时的涨跌都会让人神经紧绷。

资金富裕、冗余,能够承受得住波动,就会长期主义,从而赚到复利;资金贫乏、甚至稀缺,则很难长期主义,赚钱不说,甚至亏钱。

听起来很悖论,因为资金雄厚而更容易赚钱,因为本金匮乏而更容易亏钱。

当我们意识这个稀缺陷阱后,如何打破?

要义是,永远拿余钱来投资股票,哪怕它的金额再小,但至少是中短期都用不到的。能有其他稳定的现金流(而非权益市场得来的收益)来覆盖支出,留有冗余来保证安全,维持安全感。

正如那些伟大作家们,可以有更平和的心态应对波动的市场。

如果没有冗余资金,那就暂且回避证券市场,等积累到了再做投资。这个市场并不适合所有的资金,如果想着用短期的钱在股票里搏一搏,会得不偿失,借钱去投资就更不明智了。

塔勒布所提及的杠铃策略也是如此:如果某个人的资产80%以现金的方式持有或以所谓的“保值货币”存储起来,而剩余的20%投资于风险高的证券,那么他的损失不会超过20%,但是收益是没有上限的。

财富管理杠铃策略的最大损失是已知的,所以无疑给了人们心理一个确定的安全感。每次市场震荡下跌,总有负面情绪扰动甚至共振,这时候自身情绪上的稳定安宁,就显得尤为可贵。

资源冗余所带来的安全感和心神安宁,是长期持有和长期主义的基石,不可或缺。

我想如果存在多个平行世界,不同世界的卡罗琳还是会抛掉伯克希尔的股票,索普再怎么做都是徒劳吧。

全部讨论

2023-09-25 12:17

撸起袖子用力砸,跌不动了加脚踹!满仓股指空单继续持有!

2023-09-26 13:37

均值回归是资本主义的真理,但这里没有这个主义。不能生搬硬套

2023-09-25 13:05

索普和巴菲特在清洁工眼里什么都不是,凭什么要相信?在A股,有90%的股民不相信巴菲特会炒股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