雾里看花?如何定义一只“好”的私募产品

发布于: 雪球转发:6回复:5喜欢:25

六禾投资 陆思捷

2014年3月17日,私募牌照正式开放。2015年上半年,A股迎来大牛市,同时社会财富也迅速增长。截止到今天,短短5年时间里, 8000多家证券私募成立发展,即便是具有“3+3”投顾资格的私募,也有近300家。此时,如何去筛选优质私募管理人及好的产品,也成了投资人苦恼的事。各类排名看得不知所措,专业术语看得眼光缭乱,无从下手。

诸多高手在雪球做过多维度的分析,或定量或定性。本人曾就职私募的研究评价岗位,现从事六禾投资(私募)的市场销售。这些从业经历让我可以用不同角度看待过私募行业,在此分享我的一些看法,希望能给各位带来有价值的信息。


一只“好”的私募产品,需要由基金经理、销售服务、及客户认知共同组成

一条漂亮的业绩曲线,毋庸置疑,是资产管理行业生存的基石。业绩线是私募的生命线,是客户愿意以资产托付的根本原因。然而资管行业提供的服务,并不是一个标准化的产品,就如苹果和梨,哪个更好吃,千人千面,没有统一答案。如果仅仅用曲线数据去筛选,可能依旧无法找到“好”的产品。一个“好”的产品,除了基金经理而言,我觉得销售服务,及客户认知都是重要的组成部分。

从销售服务角度而言,无论是私募的销售团队,或是代销渠道,一个很重要的任务是向客户准确传达出基金经理真实的投资逻辑、风格、策略及市场观点。就像两个风格迥异的司机,第一位喜欢开快车,但是急停会很多(接受波动性,追求更高收益);第二位开得很平稳,但是耗时久一点(追求低回撤,可适当降低收益目标)。销售不能片面地认为客户喜欢第一位或第二位司机,而是需要清晰地表达出基金经理的特点,告知投资人,让投资人来选择,这样乘车称心且安心。

而站在投资人角度,如果能较为清楚地了解到基金经理的风格,能力圈,也就对“收益来源”有了更清楚的认知。在基金经理的收益和其投资策略明显不符时,能提出疑问;在市场和基金经理和市场风格有短暂漂移时,也不会轻易质疑基金经理能力。许多客户无暇掌握股票市场的特性,但既然愿意投资大额资金,尽可能多地去了解,也是对于自己资产的负责。

对基金经理而言,追求也不应仅仅是业绩曲线。投资者有效沟通其实也是非常重要的一项工作。类比厨师,一位优秀的厨师,其烹饪水平地提高,一定是不断地和食客沟通中调整才能日渐精进,而不是一个人埋头在灶台上。有些客户喜欢吃辣,有些偏好甜味,那对于客户的需求,投资策略可能也需要做适当地调整,而不是一味地认为客户口味一成不变,“我基金经理”才懂得投资。不过,前提也是在自己的投资方法论上做微调,而不是过于迎合客户,这个“度”的把握,也是销售需要下功夫的地方。

这3个方面的本质,其实也是尽可能降低信息的不对称,做到基金经理与投资人顺畅的沟通,才能定义成一个“好”的产品。


基金经理投资业绩的可持续性

在购买私募或者相同类型产品时,许多投资人可能会有这样的经历,我买之前明明历史净值曲线很漂亮,我买之后怎么一潭死水了呢。 其实造成这种“买家秀”和“卖家秀”的差别,如果总结一个特质,就是基金经理的可持续性,这也是好私募产品的重要特性。可持续性代表的是,依据基金经理过往的投资经历认购了他的产品,其表现未来依旧大概率地能保持。这是一个难以量化的标准,但大致也有迹可循。

具备可持续性的第一要点,可以观察基金经理的从业年限。管理资金时间越长的基金经理,相应地会经历过更多不同风格的市场,没有完整经历过一轮牛熊和经历过一轮或者两轮牛熊的基金经理,面对市场的心态肯定会不一样。倒不是说,从业年限长的基金经理肯定更优秀,但“老司机”的胜率会更大一点。毕竟, A股本身风格变化就大,“老司机”经历得多,投资时考虑得也会更周全。

第二个我认为重要的点,是可以看基金经理的收益分布,如果基金经理过往的业绩是靠某两年显著的超额收益,拉高了净值,其他时候则表现平平,那证明其可持续性并不强。而一个大部分年份都可以战胜市场,即便每次战胜都不多,但能够稳定地获得超额收益,大概率表明了其可持续性,而这背后,也是基金经理投资方法论的多适用性。当然,多适用性不等同于什么钱都想赚,什么钱都想赚的人,往往什么都赚不到。

第三点是随着管理规模的提高,一名基金经理如果在一定的时间内有着优异的表现,往往会被市场认可,带来管理规模短期激增。一个管理10亿规模获得超额收益的策略,可能管理100亿、1000亿时就失效了,因为这时你自己可能就成了市场。所以观察基金经理时,也可以将管理规模做加权去看,如果基金经理拥有管理大资金的历史背景,同时也取得长期优异成绩的话,那这一点就可能不成问题了。管理规模并非业绩的天敌,重要的是投资策略和管理规模的匹配

第四点就是淡化短期排名,注重长期积累。现在资讯的发达,非常夺人醒目,这个季度这家私募业绩翻倍,下个月那家私募又涨了50%。但是这些名字,你很难在1年,3年,5年的排名中看到他们的身影。短期的高收益,背后可能是高度的持股集中度,或者押注短期的市场风格,而这些投资策略,也可能导致巨大的损失。而那些长跑冠军,你甚至很难在单年的排行中看到它。一个基金如果每年能够保持在市场前30%-50%,时间长了,就自然而然排到了前10%。这也是投资策略的多适用性,面对不同的市场风格,都能够取得一定的成绩。额外说明的一点,即便产品只是在长期排名的50%左右,乍看之下基金经理好像没有突出的管理能力,但其实同期成立的诸多的产品可能早已消失清盘;时间越长,产品比较的对象,都是相对更为优秀的管理人,因为能长期幸存下来的,一定有他的独特性在,这也是基金经理的幸存者偏差


适度拥抱波动性,不追求“不可能三角”

一个同样的产品,对不同投资人可能是截然不同的结果。有一个现象也可以印证,中国公募基金已经有20年的历史了,许多公募的旗舰基金都取得了不错的收益回报,对标指数也有长期的超额收益,但是公募基金持有人却普遍没怎么赚到钱。究其本质,把基金的规模作为加权指标去看,就会发现,投资人往往在市场大涨的中后期买入基金,而在基金低点或者刚回本时选择赎回,造就了“基金赚了净值,基民却没赚钱”的现象。

其实投资人在选择产品时,需求其实说简单也简单,都希望产品能够符合三点,“收益高、风险低、流动性好”,而这恰恰是投资中的“不可能三角”。沿用到基金里,风险的体现则是波动性。基金的波动配合公募基金良好的流动性,导致大部分人很难克服自己的人性。而面对私募类证券产品时,投资人适度地拥抱波动性,其实也有助于获得相对良好的结果。巴菲特选60年年复合20%的业绩背后,其投资组合的波动率达到23.5%,高于市场的15.3%。

许多投资大师说,投资是“反人性”的。从我个人角度来看,人性是人类成千上万年进化而来所固有的,很难克服。而普通投资人想要“克服”这一点,上升一个维度去思考,也许更有效一点。首先需要做好自己的“大类资产配置”,在大类资产配置上去做到不可能三角的三个顶点。比如,需要流动性高的资金放入货币基金,追求风险小(波动低)的选择银行理财或类似产品,希望高收益的部分购入权益类资产。这个思维,也是CFA考试中不断强调的重点,成熟的资本市场总结出的经验,有参考的价值和意义在。选择权益类资产的这部分,无论是基金还是股票,这部分资金属性可以相对长周期“不去使用”(因为追求流动性的资产已经在货币基金了),给它设一个“封闭期”,降低流动性。这时面对短期的波动时,相对而言就会更加坦然。如果你把所有资产投入到权益类资产,去追求“不可能三角”,自然而然,很难有称心的结果。

另一个重要的因素在于,A股的波动性对比成熟股票市场,非常剧烈,几乎每年都有15%-20%以上的波动。投资到这部分的资金,过度追求低波动性,本身也很难实现。当然,适度拥抱波动性,并不意味着基金经理可以不考虑投资人的需求。回撤也是基金经理需要重视的,如何构建投资组合,在不同市场中调整优化组合,使得基金的波动率降低,控制回撤的同时获取超额收益的投资回报,也是基金经理需要不断精进的能力

基金经理通过能力适度降低波动性使得投资人持有更安心,投资人则适度拥抱波动性使得基金经理投资更从容,专注长期的Alpha。拉长时间周期看,权益类资产能带来不错的回报。这样就不会发生“净值优异的基金却不赚钱”的现象,毕竟,一个好的私募产品的结果,最终是给投资人带来回报和收益,做到“赚了净值也赚钱”。


投资者沟通,而非教育

投资者教育是一个很常见的词,而我更倾向于用投资者沟通。即便私募不同于公募,面对的是高净值客户,也就是协会所要求的合格投资者,但仍有观点认为,这些客户依旧是“高净值散户”,投资时的行为模式依旧和散户一样。

我接触过不少“超高净值客户”,他们都是勤奋的人,通过努力,或是有了自己的企业,或是在公司做到了管理层。他们在各自的领域里都很精通,不然也不会取得丰厚财富。但是面对投资时,可能和普通人没有什么差别。而他们愿意花千百万认购基金,托付自己的资产,做好充分地沟通非常重要,买基金时也有“预期差”,投资的预期差带来的是机会,而买基金不同的是,预期差会造成负面的影响,对客户而言需要尽可能地降低消减这个“预期差”,做到购买私募产品之前,已经对私募有了正确的预期。资产管理行业是一个服务属性的行业,客户的利益是放于第一位的,采用“教育”客户的方式,也表明了前期沟通的工作并没有做到位。


一个“好”的私募产品,业绩是基石,但基石之上,需要完善的还有很多。资产管理是一个任重道远的路,受人所托,必然要不断求索,才能对得起客户的信任,忠人之事,尽心尽责。我只是从几个角度提出自己的看法,欢迎各位看官交流指正。


声明:

投资有风险,本文的观点论述及观点分享仅出于传播信息的需要。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任何投资建议。

上海六禾投资有限公司成立于2004年,是国内第一批阳光私募基金管理公司,经过15年的发展,六禾投资的管理规模近百亿,并获得业内金牛奖、金阳光奖等多项大奖。

作者陆思捷,任职于六禾投资市场销售部

全部讨论

迈步七年2019-04-10 20:23

好文

厚实均衡2019-04-06 19:28

成立美元私募起步最低多少总资金?也要考证吗???

启舟之路2019-04-03 13:20

转发。

汇泉谦和2019-04-03 13:06

雪球私募2019-04-03 11:56

专业的私募机构来聊如何定义一只“好”的私募产品啦!我刚打赏了这篇帖子 ¥10.00,也推荐给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