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事求是,面对真相

发布于: Android转发:10回复:0喜欢:89

写的太多篇长文,都被封。

给时代一个清醒?

第一,第一个四十年结束了,完成了小康的战略目标。

这是中国历史上最伟大的四十年。

城市化和工业化,基本完成。

这是过去的辉煌。

第二,定性周期

会议结束了。

客观来说,低于预期,缺少真正的宏大叙事,以及系统性的改革措施。

大周期见顶,这是不争的事实,无论怎么信息,管,空。

这个周期,不是量化周期,不是基钦周期,不是朱格拉周期。

而是战略周期,是大江大河的改革周期。

同时,中美G2从谈恋爱,到结婚,到蜜月,到吵架,到离婚。

完整的走完了一轮全球化扩张到收缩周期。

对内,资产负债表的衰退周期。

对外,全球贸易的断链周期。

如果定性长周期,那么逆周期调控基本无效,逆周期调控只能对冲短周期的下滑。

超长衰退周期,货币政策基本上是无效的。

第三,根本问题

由房地产的衰退周期,以及疫情后遗症,加上G2的全球化贸易转向。

三大因素,推动的资产负债表的衰退期。

参见,其他国家的房地产衰退期。

日本的案例

1.L型着陆,17年寻底,7年磨底,24年超长衰退期。

2.日本的宏观背景,90-2010是全球化贸易一体化的上升期,推动了日本产业升级,以及出海逻辑。

日本虽然内部惨,但是外部环境比起当下,是非常幸运的,这是全球贸易最大的红利时代,而且日本确实抓住了这个窗口期。

3.日本在老龄化之前,完成了刘易斯第二拐点的跨越,进入发达经济体。这是另一个幸运。

4.日本救助房地产,三个阶段。

第一个阶段,量化宽松,和现在降低首付,利率类似。三年时间,宣告失败。教训,面对超长周期衰退,货币政策基本上无法逆周期调控,无法挽救资产负债表的塌方。

第二个阶段,央行财政化。这个是必然会走的道路,之前是央行-商业银行模式,银行是嫌贫爱富,根本不可能把流动性给到受损的资产负债表,而社会的通缩根源正是,民生部门信用塌方,最需要钱的人拿不到钱,这是死循环。

因此,行政推动商业化扩大信用范围放贷。

央行直接把资金释放到财政,财政直接把钱打到民生部门。

实际上,后面要做的就是这个模式。

但是,救的了一时,信用体系置于极大不安全,货币贬值。

日本,在93-96年推出14万亿的财政刺激,带来了短暂反弹。同时,推高了银行坏账率,为97-99年银行体系崩溃,埋下了伏笔。

97-99银行大规模破产重组,系统性风险暴露。

逻辑也很清晰,过去财政负债扩张,锚定的是土地要素,地价,房价上涨带来了财政扩张。

但是央行财政化,就是锚定货币信用,同时商业银行没有有效的抵押物,或者是持续下跌的房地产抵押物,致使坏账率不可为继。

财政刺激,如果不能拉动经济正向循环,只是短期反弹,那么债务就无法被经济增长化解,不得不破产重组。

这一步棋,日本的教训就是,一旦走,失败,那就走向失去的二十年。

而当时日本的财政状况,比我们现在好很多。

第三个阶段,无限qe,货币贬值,缓慢阴跌,等待一代人出清。

这是日本2000-2014年,平成时代的没落。

最终日本的出清,也是时间换空间的方式,用L型,资产负债表通缩周期,完成了昭和时代的非理性繁荣的出清。

第四,日本在90-99年,弱而不崩时期的七个特征

1,居民资产缩水

2,经济增速,严重下滑3,企业大规模倒闭,企业出海,银行坏账。

4,失业率达到23%,考公人数,从7万人到13万人5,收入停滞,下降,内卷。

6,提前还贷潮

7,老龄化,少子化很多特征,我们也在发生。

第五,产业链升级,消费升级

消费升级的逻辑链。

收入提升,而收入提升,要么就是经济总量提升,带动量的提升。

要么就是产业链升级,带动价值的提升。

当总量见顶,唯有产业链升级。

这也是产业链升级,新质生产力的战略。

但是,产业链升级,意味着抢夺发达国家蛋糕。

全球发达国家,依靠第三产业服务业支撑高附加产值的人口,大概是五亿人。

也就是说,如果我们完成产业链升级,3-5亿人进入高收入群体。

那么原有五亿人,也就是美,欧,日,加,澳,等等国家,就会面临巨大的竞争。

因此,产业链的上游卡脖子,就是这些国家的必选项。

他们不会接受一个巨大的经济体转型成功,占领高附加产值。

如果制造业科技封锁不住,就会采用全面的贸易封锁,造成我们的产业链升级失败,产能过剩。

这也是,我们和当年日本的全球环境不同,

日本借助全球贸易一体化的高峰期,完成了产业链升级,以及跨越刘易斯第二拐点。

显然,我们现在的处境,比日本要困难很多,

这就是前有堵截。

所谓后有追兵。

就是我们的低端制造业,为了应付关税,不得不选择出海,这是制造业空心化,海外建厂保命。

造成制造业人口的失业。同时国内的新质生产力还在替代低端产业,比如无人驾驶,抖音,未来机器人等等

因此,中产阶层无法完成产业链升级,提高收入。

低产被内卷,造成制造业空心化。

日本当年,高收入人群,完成了产业链升级,低端人口出海。跨越了刘易斯第二拐点。

第六,今日股市

股市的长期反应国家经济基本面。

国军短期可以买出一个反弹。

利好可以刺激一波中期反弹。

但是,牛市必须要五个维度共振。

战略叙事,也就是改革蓝图,破局之路明晰。对内如何解决,民生端已经塌方的资产负债表,对外如何解决,g2全球贸易体系的重构。同时新质生产力面临产能过剩,旧有房地产下滑缺口。

宏观周期,也就是房地产见底,显然地产21年见顶,时间空间远远不够。即使美国,无限量化,货币财政双管齐下,也需要五年寻底,而日本是17年寻底。我们才两年多。

这一轮周期,不是短周期,而是长周期问题,

行业景气度,市场上除了反应衰退周期的红利板块,其他方向都缺乏持续性。成长股只是反弹,而非反转。

增量资金,居民的自由现金流是储蓄➕投资,整体总量是下滑,结构上是储蓄增量,投资大幅降低。而根本问题,是资产负债表的问题,高负债和低收入。因此储蓄比例提升,是系统性问题,不会流入高风险投资市场。

国内市场,现在的状态是低风险稳定收益资产荒,高风险资产泛滥。股市属于高风险资产,不具备吸引力。反而是国债,和红利,具有稀缺性。

技术形态,情绪信心。散户眼里只有图表,无法跳出红绿图标,看清二进制图表,背后真正的具象世界。

虽然,技术形态,看似是2635底部,现在构建所谓的技术形态右肩。但是这个右肩,是各种非市场化行为,人为做出来的,就是为了稳住只会看图表的散户,不要出现更大的减量。

但是背后的,宏大叙事,宏观,中观,增量问题,并没有解决。

而牛市,至少是五大核心因素共振,甚至是缺一不可,更不要说,只有一个技术图表,看似稳住。

因此,散户认为的图表牛市,泼一盆冷水,不过是让你看到你想看到的而已。

第七,他国的救市经验

借鉴国内首席经济学家刘煜辉的观点。

第一步,央行财政化,必须是钱直接通过财政手段推向市场。

如果是央行通过商业银行,基本无效,23年3季度,一个季度放出来,15万亿资金,带来gdp增长1.5万亿,极度尴尬的数字,背后反应的是,货币政策的失效。

参见美日经验,单纯的货币政策,只会在银行间流转,空转。

美降息,我们这边就可以推动降息,这个其实根本就是错误逻辑。

美没有降息,我们已经大规模降息,提高杠杆率了,房地产的利率已经降到历史最低,货币空转资金非常庞大。

因此,根本不是货币政策的问题,而是传导机制的问题。

央行放水,已经失效了。

所以,投资者认为,美降息,我们就可以降息,股市就起来了,只是非常错误的思维,也是责任外推。

我们的问题,是内因第一位,其次是贸易体系重构,货币流动性根本不是核心问题。

看看过去一年债券市场的火热,就知道了根本不缺钱,而是钱根本不会进入高风险资产中,尤其是失去成长性的行业。

第二步,财政民生化

这个是最难实现的,必须是有财政推向最缺钱,但是信用最差的民生部门。

现在是资产负债表有一个大窟窿,你绕着大窟窿不去堵上,是解决不了问题的。

所以,民生的直接救助,是必经之路。当然背后的困难很多,钱凭什么直接给老百姓的问题。

第三步,重构信用锚定物

过去的锚定土地价值,债务扩张的模式,已经到头了。

地方财政如何债务扩张,需要新的信用抵押物。

数据要素,作为信用抵押物。这是刘首席提出的策略。

可能会往这方面推进,但是时机还不成熟。

第八,新旧动能同时失速

现在学者针对长周期的问题,已经没有争论了。基本上确定了,大周期见顶。

但是短周期,存在争议。

短期,新能源产业链,快速提升渗透率,甚至出现过剩的问题。

就算国内再推出放开限号,也就维持两到三年的增速。

如果海外市场被堵住,那么新动能会很快失速。

这就是当前非常大的困局。如果地产和汽车,两大产业链降速,外贸见顶。进而消费降级,那这日子很难好过。

第九,反思与应对

宏观的一粒沙子,到个人就是一片天。

我们在疫情之后23.24年,很像日本90-93,弱而不崩。

大时代的转折,刚开始的时候,人们总是不相信,不接受,慢慢的无法应对,最终妥协。

而不是积极的反思,和应对。

未来超长衰退期。

必须重视两类资产。

一类是,抗通胀资产,例如黄金和和大饼。

一类是,高红利资产,分红稳定。

降低风险资产的投资,降低负债,保护现金流。

多考虑未来的困难,而不是憧憬牛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