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面】对话景顺长城黎海威:用量化模型表达逻辑,用投资宽度提升胜率

发布于: 雪球转发:0回复:0喜欢:0

1985年,已经和物理学打了20年交道的理论物理学博士,伊曼纽尔·德曼喜欢上了股票期权交易。

他义无反顾地投入华尔街的怀抱,先后加入高盛集团和所罗门兄弟。他参与创作的“布莱克-德曼-托伊利率模型”和”德曼-卡尼局部波动率模型”,被业内广为采用。

2000年,伊曼纽尔·德曼当选国际金融工程师协会年度金融工程师。2002年,伊曼纽尔·德曼入选《风险》杂志名人堂。

作为首批“移民”华尔街的物理学家,市场习惯把他们,称为“宽客”(Quant),也叫金融工程师。伊曼纽尔·德曼的著作《宽客人生》,被《商业周刊》评为2007年十大好书之一。

宽客,用高深数学公式与计算机程序在金融市场上长袖舞衫,这种投资方式,被统称为:量化投资

2010年4月16日,沪深300股指期货成功上市。中国股指期货的诞生,公募基金也正式迎来了量化投资的黄金时代。

 随着股指期货的放开,越来越多的海外“宽客”精英,纷纷回国,加盟国内公募,或者私募。其中最具代表性的,要数“巴克莱(BGI)”三剑客。

巴克莱是全球知名资产管理公司,是量化投资的大本营,也是全球最早开始在亚太市场上试行量化投资的机构。2009年,被贝莱德收购。

在量化投资方面,巴克莱最擅长的是指数增强,这也正迎合了国内各大公募基金公司的需求。

 景顺长城副总经理、量化投资部负责人黎海威,正是巴克莱三剑客之一。

黎海威是景顺长城量化团队的灵魂人物,他曾在原巴克莱主动股票投资部工作7年,出任基金经理以及副总裁。2012年,黎海威回国加盟景顺长城基金,开始组建量化团队,经过8年时间的厚积薄发。景顺长城已成为国内量化研究实力最强的基金公司之一。

10月28日,在《中国基金报》主办的“2020中国机构投资者峰会”上,景顺长城基金获评“2019年度最佳主动量化基金公司”。

黎海威的职业生涯从没离开过A股和H股,拥有19年实战经验,经历了从A股量化模型从最初研究、搭建调试到运行成熟的全过程。

他管理的景顺长城沪深300增强业绩优异,持续获得超额收益。

银河证券数据显示,截至2020年11月11日,景顺长城沪深300增强成立以来净值增值率达到210.57%,远超基准。同期,沪深300指数涨幅是107.31%(Wind数据)。

凭借优秀中长期业绩,黎海威获得第七届中国基金业英华奖“五年期指数增强最佳基金经理”称号。

什么是量化投资?黎海威只用一句话,精准形容:

用量化模型表达逻辑,用投资宽度提升胜率

黎海威非常强调基本面的重要性。“主动管理基本面投资逻辑一样,投资核心是选择优质公司,基本面量化投资也看公司如何产生盈利、营收销售多少、各种成本多少、存货管理如何、财务杠杆运用情况、利润和现金流如何匹配等,根据这些构建量化模型,并借助各种技术手段和多种维度的数据预测企业未来营收和盈利,争取领先市场。”

本期《揭面》,揭幕者独家对话景顺长城黎海威,为各位看官揭秘量化投资。

以下为访谈实录文字完整版:

老揭:大家好,我是揭幕者创始人,胖纸老揭。量化投资在投资者眼中非常神秘。什么是量化投资?有请景顺长城的副总经理、指数与量化投资部总监黎海威

黎海威:大家好,很高兴跟大家诠释量化投资,量化投资并不是一个黑匣子,它是用模型将投资逻辑变得更加条理化、清晰化,让投资更有纪律性。这种逻辑,可以是估值这样的简单指标,可以是复杂的高频信号,也可以结合普通投资者一些日常炒股的经验,比如K线图等。每个人头脑中会有不同的模型,帮助避免投资中的一些陷阱,做到更加长线,更加有效。

老揭:你是怎么走上量化投资这条道路的?

黎海威:有一定的机缘巧合,我去美国读书刚开始读的环境经济学博士,中途转去读金融工程。2004年BGI(巴克莱投资管理有限公司)招一个覆盖港股的量化研究员。特别注明需要中国背景,能说中文。我想我比较合适去试一试,非常幸运在很多轮面试以后,加入BGI这个非常优秀的团队,然后慢慢的成长起来,至今有16年了。 

老揭:在巴克莱和其他两剑客,李笑薇(富国)和田汉卿(华泰柏瑞)有过交集吗?

黎海威:我们是一个团队一个小组,一起做中国A股多年了。从2006年底开始,针对A股做一些前沿性的研究,搭建A股的投资框架和投资模型。我们共同研究A股有三四年吧。整体来说我觉得很幸运,也很开心跟他们一起做这么前沿性的、有开创性的工作。BGI在2006、2007年以后,招募了很多中国背景的同事。不仅仅是我们全球新兴市场团队,像美国、欧洲以及全球团队,日本团队,其实都有一些中国人。我们这些同事现在大部分都回到了国内。大概有十几位吧,各自的发展都还是比较顺利的。   

老揭:你眼中量化投资是什么?

黎海威:投资当中复杂的决策需要很多的信息,这些信息集成起来后,从人脑的角度很难做出非常精确的平衡。有的时候我们本身会受到的情绪、压力等精神状态和生理状态的影响。而量化可以相对客观的把各种信息集成起来,按照一定的逻辑框架,将决策处理出来。并且很有纪律的执行出去。这种借助量化模型,极具纪律性的投资方式,我觉得就是量化投资。

模型包含各种思维,比如说估值、成长、盈利质量,ESG等等,当然可以用高频交易。,本质上,它用系统性的框架做投资,在收益、风险和交易成本之间,取到较好的均衡。它相对于传统主动投资,是一个硬币的两面,。各有各的比较优势。我在市场机构化的趋势下,投资更加工具化的时代,大数据运用越来越广,它的优势会越来越明显。

量化对冲是量化投资的一种展现方式。对冲和量化实际上是相对独立的。美国经典意义上的对冲基金,是从1950年以后出现的,当时开放了使用个股融券来进行对冲。70年代以后,则出现了股指期货。

一般对冲基金都需要有对冲工具。有些时候也带有一定的杠杆。比起追求超高收益,它的稳定性可能更重要。量化投资比较常见的是追求超额收益,多头相对某个基准,如纳斯达克,标准普尔,或者是我们熟悉的沪深300或者中证500主流的宽基指数。也可以把产生的超额收益,通过对冲的工具抽取出来,把市场的一些波动,主要的敞口,比如β,能够对冲掉,把波动率降低,做成一个比较偏绝对收益性的产品。这就是对冲的一个体现形式。对冲型的绝对收益,我们熟知的像浑水就是这样的投资模式,只是它可能采取的方式更加激进一些。

老揭:你现在大概有多少种策略(模型)?  

黎海威:模型的设置,实际上是跟设置者成长经历、思路有关系,也跟他处在的一个行业的竞争比较优势有关系。公募更偏基本面,因为基本面策略,特别中低频的策略容量相对大一些。私募可能更偏绝对收益一些,换手更高一点,因为它可以做的更灵活。目前我们主要的大类策略6到8种,当然下面有各种子策略。比如估值,也包含细分的PB、PE、股息率等。比如成长型策略,既包括未来的预期成长,也包括过去的一段时间整体的成长态势。

比如盈利质量,着重分析是盈利和现金流相关的匹配度,也包括ESG相关的一些策略,我们分析上市公司的经营管理效率,包括管理层,股东方之间的关系,是不是能够长线支持这个公司的发展。技术面我们也有相关的策略,看趋势或者反转。另外可能现在比较流行的大数据,包括行业上的一些配置策略。

所以量化策略其实是混搭的,很难把它完全划分到价值型还是成长型里面去。更多的是看核心目标,能否做出稳定的超额收益,能否提供给客户解决方案。这种解决方案,也许是偏相对收益的,也许是偏绝对收益的,根据最终的目标来设计相关的策略。这个过程中,需要投研团队持续的努力工作,能够持续的研发出新的策略。因为市场本身的结构,投资者结构、监管环境、市场有效性,都是动态变化的。

老揭:变得比较剧烈一点?   

黎海威:中国市场是新兴市场,而且是一个成长很快的新兴市场,现在的情况跟三年五年前不太一样。我觉得未来可能这个演变还是会比较快的。

老揭:国内的对冲工具是比较少,对你做量化投资,有没有影响?

黎海威:这是非常好的问题,测试环境或者是纸面上我们看到国内多头阿尔法效果是不错的。一旦把它转成绝对收益的时候,就会发现难度是不小的。原因是国内的对冲工具相对少,就是那么几个主要的指数期货,基差波动也相对大。这样的环境中,绝对收益的产生不容易像海外做的那么纯粹。做的好的同行多半是两条路数。一个是做的比较混搭,要搭配多策略,包括固收、股票跟量化的一个结合。或者其他的一些策略,CTA等。

另外一条路数呢,私募做的多一点,公募实施起来相对困难一点。就是更多的通过高频交易,产生更强的一个α,把这个α通过股指期货抽取出来。虽然股指期货的择股成本比较高,但是由于交易频率高,可以让选股的宽度得到极大的扩宽,配合比较好的交易手段的话,可以产生更高的α。这样即使是基差波动比较大、基差比较高,如果你的α足够强的话,收益也还是挺可观的。

我觉得是这两条道路,公募的交易频率不可能做到那么快,它更多是普惠性金融,策略容量是公募考虑更多的点。在公募里面要实现绝对收益,更多的是要往多策略多品种的方向进行发展。

老揭:最近业内有一位做主动权益的资管大佬,他要去奔私,他选择是一家量化投资的公司,你觉得未来,量化投资会不会,逐步代替主动权益投资?

黎海威:我觉得不会代替,更可能是一种相辅相成。即使在非常有效的美国市场,量化投资也没有完全替代主动投资。主动投资有它的一些优势,比如说它可以做的很灵活、很深入。量化的优势在于它可以做的非常宽,可以容纳各种策略。在人脑很难处理多维度的情况下,它的比较优势更明显,特别面临大量数据做决策。所以还是看各家公司、各个平台的一个比较优势。但是,由于中国目前量化本身的占比低,我们可以预期在未来一段时间里面,量化领域应该是百花齐放的,整体规模会增长很快。

老揭:国内量化和海外量化,有什么不同,差距在哪里?

黎海威:现在知识传递起来非常快,海内外量化投资的方法论比较接近了,而且中国市场已经变成了全球一个主要的投资范围,尤其是加入MSCI以后。这种态势下,国内的量化和海外的量化在投资方法上没有大的差别。更多的差别来自于,市场发展的阶段性不同,特别是成熟度不一样,也包括国内的投资者结构不太一样,监管环境不太一样。这就会导致了可能很多工具在国内没有,海外可以做的很多策略可能国内做不了。

但是国内由于市场有效性相对低,即使策略相对少一些,但在实际回报率这种硬性投资指标上,我觉得不比海外差,甚至还会更好一些。由于整体的市场容量非常大。交易工具虽然缺乏一些,但是α相对充足一些。

老揭:你管理景顺长城沪深300,超额收益明显,大幅跑赢同期沪深300指数,你是怎么做到的?

黎海威:沪深300指数增强,更多的是通过我们的模型,多因子框架来争取击败基准,产生稳定的超额收益。随着市场周期的变化,它每年的超额收益也是有起伏的。我们还是坚持从逻辑出发,从基本面出发,来做这种投资。更多的依靠投研团队的持续努力,然后,推动模型或者我们投研的工作能够与时俱进,我觉得这个是比较关键的。我们这个基金是2013年10月份发行,到现在差不多7年整。这7年时间里,也经历过很多的市场波动,我们做的是制订比较详尽的一个投资计划,努力的去进行相关的投研工作。,

中国市场,我们看到的它的投入产出比还是相当好的。拥有合适的、正确的方法,加上持续努力的研究投入,一般来说效果还是不错的。当然了这个它体现的业绩不一定是当年就会释放出来,它也需要合适的一个市场周期和风格的一个配合。但是持续做正确的事情,我觉得是关键。

量化投资非常讲究投资的宽度。我们希望投资的一个分散程度,让它的胜率变得比较高。这是一个集小胜成大胜的过程,所谓的聚沙成塔就是这个概念。我们看到,在沪深300指数增强这只基金里面,它的基准实际上是300只股票,持仓则是遵守合同规定,至少八成权重来自于300的成分股。但是最近五六年实际的持仓数目,我的印象中是1600多只,实际上是我们几乎把整个股票市场,通过模型不论大小都扫了一遍,看到哪儿有机会,它就去收割一把。性价比低的时候,如果成长跟价值不太匹配的时候,它会卖出。

一般来说我们还是行业内选股为主,它有一个打分模型。这种打分基本上自上而下为主的,比如说企业的盈利情况、估值、管理层靠不靠谱,也包括一些技术手段,比如说最近趋势强不强,景气度的情况。当然也会结合其他一些因素,比如说激励到不到位,那这些因素配合一些行业的选择。比如说通过宏观或者中观的一些指标,看看哪些行业,相对未来一段时间更有可能跑赢。

一我们也不太做择时,因为它毕竟是一个指数增强基金,一般在90到95左右仓位。高仓位的指数增强基金,更多是给投资者提供一个定投或者资产配置的工具。取决于投资者自己对β或者是整个大势的看法,如果看多大盘沪深300,那我们能提供一个相对稳定的超额收益。

老揭:我发现你的换手并不是非常高?

黎海威:我们一般单边换手两倍多一点,也就是我们一只股票的平均持仓周期是4到6个月。换手高低,更多的是策略性的选择。一般来说换手低,策略容量会比较大;换手高,策略容量小一些。

我们作为普惠性金融,给投资者提提供配置型工具,需要更大的策略容量。低换手策略,一般来说它更偏基本面一些。如果更多的捕捉一些交易型机会,必然换手率会高一些。我们的模型更加偏基本面,偏长线的企业发展相关的信号。

老揭:量化投资,有没有管理规模的上限?

黎海威:由于量化的持仓是相对分散的,按道理说,如果换手率不是太高,它对应的容量,我觉得会比传统主动型基金大一些。当然,不管是量化还是传统主动型,只要你是做α策略,策略的容量都会有上限的。也就是说如果规模扩张的特别快,α可能下降。因为如果规模特别大,本身就变成了市场,或者是近似于市场了,α是个零和游戏,特别在短线里面,肯定会影响到α,或者说投资者体验的。从超额收益角度来讲,长线更多的是看你选什么样的公司。如果公司成长性比较好的话,那你可以伴随它一起成长,可能效果也还是不错的。

老揭:给我们展望一下,未来5到10年,你觉得中国量化投资,会有一个什么样的发展?

黎海威:我觉得未来5到10年的绝对收益,可能会有一个爆发式的增长,量化基金会受到重视。因为量化的做法可能会更加的多样化。随着无风险收益率的下行,全市场对稳定的绝对收益的需求逐渐增加。打破刚性兑付使得保本保收益的理财产品基本上消逝,很多人在净值化道路上前进的时候就会发现,绝对收益也包括量化绝对收益,它的这个天地会很广阔。

相对收益这方面,我觉得随着国的市场慢慢的机构化,慢慢成熟,养老金改革,注册制、退市制度改革等措施,市场的波动有望逐渐下行。我们的β,特别是宽基,长线可能慢慢的会呈现一个振荡上行的态势。基金持有者收益与基金收益不对称的情况,慢慢的可能会缓解,或者得到一定程度的解决。也就是说长线看,随着β的振荡上行,会和α越来越接近,相对收益跟绝对收益会逐渐的变得更加统一一些。这其实是中国很多长线投资者比较期待的。因为大家都说美股有慢牛,中国的A股经常出现这种牛短熊长的态势。希望未来5到10年,我们看到牛越来越长,熊相对短一些,我觉得这是非常有可能。

老揭:你怎么看AI投资?和量化投资,有什么区别?

黎海威:我觉得是继承和发展的关系。目前的量化投资,很多还是靠投研团队来进行研发的。AI投资我觉得有两个层面上的意思,一种是不是我们可以把投研团队完全的AI化。这个我其实是打问号的。因为很多的逻辑并不是通过暴力挖掘,通过机器学习能够完全做出来的,特别是在中低频领域,讲究经济逻辑。在高频领域,我相信机器学习还是有它一定的优势的。由于高频里面的数据需要贴近市场的一个真实情况。另外,AI投资可背后也是人开发出来的这个逻辑,但是它可以在前端展现的更加有亲和力一些。比如机器人投顾,可以让零售客户的服务体验得到提升。

总体上,在中低频里面,可能还不是那么容易完全用到AI。但是机器学习和大数据,还是有助于投资团队进行各种研发努力的。把量化和AI更好的结合在一起,作为辅助型工具使用,我觉得还是可以期待的。

老揭:现在量化团队大概多少人?

黎海威:我们大概现在十一二个同事。

老揭:每个人负责各自的主题,或者是策略?

黎海威:我们是比较扁平化的管理。根据我们每年的投研计划,也根据各自的兴趣爱好以及他们的背景,我们会综合考虑确定当年的研究计划。他们当中有研究员也有基金经理,是合作双赢的一个关系。

老揭:你曾经说过,做投资要回归到本源,就是要和好公司一起成长。从量化的角度,你觉得哪些公司是好公司?

黎海威:量化投资和主动投资对好公司的看法是相对一致的。量化把筛选标准用模型表达出来。我觉得每个公司都有自己的成长周期,量化也希望找到一个有成长性的公司。在成长性的行业里面,整个行业有机会,当中的优秀公司相对也做的比较好,有它的护城河。护城河也许是来自于不断地持续研发,也许是来自于它的经营效率。经营效率可能会体现在它的ROE或者是毛利率,净利率等等,包括它的管理,它的现金流情况等。

一个好的公司是一个好的生意。结合一个好的团队,那这个团队可能是它的管理层和股东方都能相对一致的,共同努力。有一个合适的激励机制,团队能够持续的把业务做上去。还有公司治理,我觉得也是需要重点考虑的。这些因素需要有一个平衡,这个公司就能够相对持续的能够在这个行业里面做好。

老揭:听说你最近对主题投资和量化投资有新的思考。你能不能介绍一下?

黎海威:传统上的量化比如我们讲到的指数增强,更多的是相对某个宽基指数做稳定的超额收益。假设了投资者有资产配置能力,或者做轮动的能力。但是很多人可能不一定有这个能力。第二个他的承压能力,对波动的容忍度。怎么在一个基金里面把投资的性价比提升,比如说让它的夏普比率更高一点。

我们实际上是做了比宽基成长更宽泛成长的一个概念,也就是找到中国未来10年,20年发展的主脉络,找出哪些行业成长更快一些。在这基础上,我们再进行选股。也就是说从自上而下的行业配置,加上一个自下而上的选股,来让这个基金的收益,或者说它的夏普比率会更好一些。而不是像传统量化那样单纯追求更强的超额收益。甚至有些时候我们可能会牺牲部分超额收益的稳定性,来换来一个更好的绝对收益。

相对来说,行业的覆盖比宽基(沪深300指数里面30个行业)更窄一点,与传统的行业主题基金相比,又是比较宽泛的行业主题,可能7到8个行业来实现这个目标。这7到8个行业,是中国未来更有成长性的行业,比如消费、医药、电子、TMT、休闲以及养老相关的。随着生活水平提高,消费水平也会逐渐升起。国家经济在进步,随之而来技术的升级,同时人口结构变化,人口老龄化带来养老的需求。我们把这三个趋势结合起来,选择了这7到8个行业,在这基础上进行选股。我们觉得主题和量化的结合更能够符合未来的一个发展趋势。它的收益率和相关的投资指标,可能更值得期待一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