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开腾讯之“韧”,2023年财报读后感

发布于: 雪球转发:0回复:0喜欢:6

腾讯控股3月20日公布了2023年Q4及全年业绩,随后几个交易日,在恢复10亿港元日常回购的情况下,股价一直还在原地打转(没写完时勉强挪了两步)。从这个第一反应来看,市场先生对腾讯成绩单的打分大约在“及格”附近。

对此,我看法不太一样:这样都算不上“优秀”吗?不过,作为腾讯的小微股东,屁股已经决定了脑袋,所以也没底气咬定市场先生不对。

那么,浅谈一下我的读后感:这份财报从多个方面展现了腾讯的“韧性”。这个词有点儿抽象,当作打分标准不够具体,主观、感性,但一时也想不出其他,就结合财报展开一下吧。

由外围起

2023年全年,腾讯总收入为人民币 6090 亿元,同比增长 10%,NON-IFRS下净利润为1577亿元,同比增长36%。2024年回购规模至少翻倍,计划从去年的490亿港元增至超1000亿港元。

无论跟自己还是同学比较,如此体量的企业,在当前的市场条件下,经过2022年的收入下滑,仅用一年时间就恢复增长,从成绩到态度,都是班里的一个好学生。

但这还不是我想说的韧性,起码没这么笼统,将腾讯之“韧”展开,需要看一下具体的答题方法和思路。

财报发布后的业绩说明会提到,腾讯建立了一个高质量的收入增长模型,推动了毛利率从2022年的43%上升到2023年的48%。在6000亿元级别的收入基数上,这是一个相当可观的增幅。

具体业务,小游戏的总流水增长超过了50%,高毛利率的小游戏平台服务费收入占比增加,推动增值服务业务的毛利率从51%上升到54%。

视频号总用户使用时长翻倍,DAU(日活跃用户数量)以及每个用户视频号使用时间的增加,带动视频号广告大幅增长;流量增长的同时,人工智能应用于广告业务,实现更准确的广告定向,推动网络广告业务的毛利率从从42%提升到51%,而且这是在广告负荷远低于行业水平的前提下实现的。

同样得益于视频号的流量增长,高毛利率的带货技术服务费收入增加,推动企业服务实现双位数增长,毛利率提高。

这些高毛利率的业务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它们散落于腾讯社交生态的外围地段,之前不太起眼,突然进入视野,已然野蛮生长、醒目矗立。

马化腾曾说视频号是“全鹅厂的希望”,但在腾讯2020年财报中,仅在“业务回顾与展望”中提及一次当年刚刚推出的视频号。可见,视频号初期并没有那么沉重的担子,后来逐渐被寄予厚望,也算是一个“崭新的”希望。

小游戏的生长更加突如其来,2022年财报中对其只字未提,沉默于外围。同样没被提及的还有微信搜一搜,而2023年搜一搜DAU超过一亿,同比增长超20%,搜索内容同比增长超过30%,带动搜索收入增加数倍。

一年前还不值一提的业务,一年后就实现了高质量的收入。这意外吗?其实不意外。

用公司的话说,这是加大了对未充分变现资产的利用,是高质量的收入增长模型。在我看来,依托自身的社交生态,不断生长出新的业务,实现新的变现方式,这就是腾讯之“韧”惯常而基本的展开方式。

腾讯的体量来说,这些刚冒头的业务单拎出来也不够看,但持续的发生和叠加的合力,能为公司的整体毛利率带来“可见”的影响。

这些业务本就埋伏于腾讯社交生态之中,其成本已在过去被支付,比如巨大的流量成本,当业务破土而出之后,实际的边际成本很低,毛利率又怎能不高呢?但对于潜在的竞争对手,该付的成本则一分不能少。所以,高质量的并不是这些业务本身,而是其生长的模式。

从远处观

腾讯传》提到,QQ空间、QQ游戏乃至微信,都不是顶层规划的结果,不是核心团队的产品,而是来自意外的创新。

当意外的创新一次又一次出现,让人意外的就不是“下一次”,而是“在哪里”了。

意外的创新基于社交生态的流量支持吗?是,也不全是。

腾讯传》还提到,马化腾是进化论和失控理论的拥趸。面对巨大的不确定性,他试图让腾讯成为一家边界模糊的生态组织。为人熟知的赛马和试错机制,都是适者生存进化论在实际管理中的应用。

在《失控》的作者凯文·凯利与马化腾的对话中,KK 说,一个真正具有创新性的公司,应该像一个巨大的森林,没有人在植树,没有人在饲养动物,但林林总总的动植物在那里旺盛生长和繁育,而这又是一个“失控”的过程。

这很好地总结了财报中视频号、小游戏、搜一搜等业务的特点——林林总总、旺盛生长。这是腾讯之“韧”的另一种表达方式。

散落于腾讯森林的种子需要流量的滋养,但更重要的是森林构建的生物型组织方式。腾讯不是去中心化的,而是在模仿去中心化的结构,允许局部“失控”,提高整体的适应性。

腾讯传》的故事截至2016年,从去年财报可以看到,起码到2023年底,森林还是那片森林,“韧性”仍是腾讯的基本属性之一,不知道“在哪里”的“下一次”仍可期待。

当然,不能期待森林中只有生长,没有沉落和淘汰。低毛利率的音乐直播和游戏直播服务收入贡献持续下降;微信“摇一摇”功能下线——当初,《腾讯传》作者吴晓波与马化腾第一次见面时,正是通过用微信“摇一摇”功能“互粉”。

淘汰、更新、进化,适应互联网行业的多变环境,这个过程是持续的,没有所谓“刚刚好”的状态,“韧性”也在不断自我调整中展开。

企业服务上,2021年底开始,腾讯主动放弃不可持续的业务,围绕利润率更高的腾讯自研产品,对组织架构进行了重新排布。主动缩减亏损业务,带来了2022年企业服务收入的下滑,而仅仅一年之后,随着云业务的重组,收入稳步增长,毛利率提高。

备受关注的本土市场游戏收入增速放缓,而国际市场游戏在去年排除汇率因素增长8%,看到进一步的生长空间。

腾讯的生物型组织方式是为了应对不确定性,但从投资分析的角度来说的确有一个问题,即这种模式自带不确定性——可以期待“下一次”意外的创新,但无法预判它,也就无法量化它。

我无法像理解茅台一样理解腾讯,更多是选择“相信”,这又是主观、感性、抽象的了。我用长期的视角来消解抽象,站在稍远的距离观察森林。局部的细节并非不重要,只是在我个人的能力圈之外。

我没有精力,更没有能力,去关注每一个业务板块的季度变化趋势。比如,我不玩、不懂《元梦之星》,我知道它耗费了大量营销费用,能长成大树很好,不成也不会影响整座森林,不知“在哪里”还会有“下一次”。

如此,我站在稍远处看这份2023年财报,得出主观、感性的读后感——这是去年赚到1500亿元利润的好学生,这还是那个有“韧性”的好生意。

声明:本文仅为个人学习和思考记录,请勿当作任何投资建议和参考。

$腾讯控股(00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