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盲当前市场生态(转自将军)

发布于: 雪球转发:0回复:0喜欢:0

研究”三元”市场结构—机构、游资和散户的行为博弈

当下以及未来相当长的时间内,“主流资金群体”即掌握定价权的公募、私募、外资等各类机构资金,决定“趋势”方向。“支流资金群体”即游资、散户,选择根据主流资金的行为决定自己的交易,决定“波动”方向。

作为主流的机构资金追求相对于同类的收益,自身审美取向容易受同类资金的影响,看好的东西扎堆买,不看好的东西扎堆卖,有很强的“羊群效应”。而且,船大难掉头,右侧特征明显,交易惯性很大。这些因素叠加,导致由他们主导生成的趋势,往往较为持续,但趋势一旦转折,烈度也会比较大,多空皆如此。

面对这种主导资金,其他支流资金会根据自身属性,依附于上述趋势特征。

游资注重交易弹性,善于引导散户情绪,他们是趋势生成后的加速力量,是他们裹挟着散户,涌入或者逃离产生趋势的标的。当主流资金无法生成明显的趋势,或者确定进入下降趋势后,他们会进入非机构控制的市场区域(如次新,超跌等),依靠资金优势制造波动,吸引只能单向做多的散户进来参与搏杀,延续市场交投人气。

散户在上述资金博弈过程中,用自己的跟随交易提供流动性支持,通过自我消耗促进各个行情节奏的转换,其本身无法决定自身命运,作为群体始终处于弱势地位,作为个体最终会被市场吃掉。

机构,游资和散户,共同组成了当下市场的三元结构,推升趋势,制造波动,将军力求做到”出于三元又独立于三元”,专心研究三者的行为博弈过程所带来的中长线配置和短线交易机会,获得各种“差价”收益。

整合“三期”交易模式—长期蹲好预期差,中期跟随共识化,短期博取共振点研究”三元”市场结构—机构、游资和散户的行为博弈

确定了市场研究对象后,第二步就是对行为博弈产生的各种交易机会,根据自我能力圈、资金体量、市场阶段风格进行取舍。

取舍的核心,是确定三元对象中“以谁为锚”展开资金和仓位管理。在A股去散户化和机构化同向而行的今天,把机构视角作为整个取舍的抓手,是最为根本的顺势,顺市场发展之大势。

三元博弈结构本身会放大预期差,带来很多安全边际附近的长期配置性买入机会。

安全边际的定义,靠的是股票标的本身的内在价值,这些价值不受市场风格取向的影响,相对较为稳定。但机构看待股票标的的视角,往往具有“多因子”特征—他们对股票内在价值的认知,往往受到多种因素的干扰。

比如外部定价,我A刚刚步入成熟,自己不知道该买啥才是对的,就喜欢参考港股、美股等市场的价值评估取向;

比如政策波动,当年的八项规定之于茅台,去年的金融去杠杆之于平安,都会造成阶段性的过度负面评估;

这种负面情绪,通过机构引入,在三元交易者节奏中不断传导增强,全市场进入群体无意识状态,对某些仍在安全边际内的股票标的做持续抛售,将其价格打落到边际区间的下沿,甚至低于安全边际区间,进入绝对低估阶段。这就会形成很多低价买入,长期持有的配置型交易机会。

这种交易的本质,是在安全边际附近,买入一种悲观预期,等待影响预期的因子回归到真实状态,悲观预期得到修复后,获得“初始”利润作为继续持股的安全垫,等待预期反复纠葛后,逐渐转入乐观预期,开始获得流动性关注,产生溢价,享受“超额”利润。

交易的核心,在于逆小势顺大势,不惧短期的市场羊群效应导致的中小级别趋势破坏,信守长期的市场生态演化决定的大级别趋势仍在,大胆买入,坚定持有。所以,动作更像“蹲”。

但是,和整个机构群体逆向而动,赚的是“筹码”不是“钱”,这需要极大的耐心和意志力去克服“孤独”。同时,长期逆机构群体思维,也容易让自己落入“求证偏见”,把配置行为推向“过度主观”的深渊。为了克服“孤独”的煎熬,同时规避主观偏见,在“长期蹲预期差”的对立面,需要开启第二种交易模式—中期跟随共识化。

机构化的市场,流动性切换的范围会缩小,这是由机构本身的基本面偏好决定的。特别是在当下这种慢牛慢熊并行的结构化市场中,流动性逐渐向稀缺性标的集中,“板块”概念在淡化,最终能够留在机构股池交集中的个股,日常也就三五十个。

这些个股往往会归集为几个“阵营”,被贴上不同的逻辑标签,机构群体被各种因子影响,否定标签A的同时,大概率会肯定另一个站在对立面,或者至少逻辑联系比较弱的标签B,通过一段时间的行为博弈,这个标签所对应的阵营就会聚集资金,逐渐产生趋势力量。而B出现被市场认可的信号后,反过来又会促使整个群体更加否定A。

因此,三博弈交易体系要求在坚持A的同时要忘掉A,积极拥抱在B处产生的机构羊群效应,也许B的逻辑没有A完美,抑或和A完全对立,但能够获得机构的认可,证明存在他的合理性。如果A更偏向一种完美的长期逻辑,那B就是一种不完美的中期情绪。两种不同的交易机会,去赚不同的钱,不要因为一个就排斥另一个。

既然是跟随共识化,就是比较明确的右侧交易了。但右侧不是单纯追高,需

要在投研上做好”左侧”的工作。这部分内容涉及到体系的投研部分,需单独成文展开,此处不赘述。

有了这两种交易模式,以机构为锚的资金管理特征就比较明显了,在当下的结构性牛市中,将主要下仓点楔在机构行为特征上,大方向上就错不太远。

长期仓位,在安全边际区间内,不考虑指数波段择时,只要大的环境和个股逻辑不发生变化,不做任何操作;脱离安全边际形成趋势后,移动止盈,动态差价,直到迎来最后的泡沫化。

中期仓位,锚定阶段最强风格,考虑波段择时,利用标志性个股做结构化的趋势增强。市场上升趋势,根据市场信号,依据投研确认最匹配体系的前两强信号,做双向压牌,右侧异动做首仓,确认逻辑做二仓。下降趋势,维持首仓作为底仓水平,出现超预期风险时,可以空仓应对。

两种交易模式相互错配,最终的目的,是通过对跟随共识,把握机构的风格动向,让跟随仓位随着市场脚步,逐渐向蹲坑仓位归集,这样在市场开始消弥预期差以后,就可以重仓位抓取到波动率放大的过程,实现净值台阶的跃升。

为了配合这套“两模式错配”的交易方法控制回撤,管理弹性,需要增加一定的短期交易模式提高灵活性,将军为其命名为—短期博取共振点。

这里的共振,主要包含两种:

1. 同向共振: 在中期跟随共识化的仓位中,一点出现明显的趋势苗头,开始吸引众多散户资金涌入推高热度,就很容易吸引游资进入该阵营做盘。

大游资会直接选择推升成交量活跃的标志性个股,中小游资会借用标志性个股的逻辑映射,选择机构死角区域,引导高弹性脉冲。

这时候就可以利用一定的短期仓位,或者直接加仓中长期模式的个股,或者围点打援,卡位中小游资的高弹波动,总体上都是快进快出,收割非理性情绪带来的超额波动。

2. 反向共振:当中长期模式的股池都处于回撤或者弱势震荡状态中,说明机构资金因为各种原因处于蛰伏期,并不活跃。市场的活跃流动性主导权开始向游资转移,游资会开启各种反博弈模式,引导一部分超高风偏的活跃交易者,共同推动一些妖股的产生,借助主流资金休息的间隙,疯狂收割散户。

因为选择了锚定机构资金作为主视角,这种反向共振的纯博傻交易是严禁作为重仓点使用的,但可以通过轻仓介入去对冲一部分主视角仓位的回撤,同时,在非主视角建立一个观察哨点,当游资无法使用定价权吸引足够多的韭菜以后,市场的视角大概率就要向机构主视角重新转换了。这个观察哨,可以帮助我们加速完成市场视角的切换。

分仓及仓位管理方法,需要匹配上述交易模式设计框架。

下面仅对结构化牛市的情况,举例说明:

1. 长期蹲守仓位:占比30%—

安全边际内不做任何操作,不择时,只择股;

2. 中期跟随仓位:占比40%—

下降趋势末期,跟随体系确认的前两强信号,以10%作为首仓,开20%仓位,做双向压牌。伴随逻辑确认过程和趋势转折过程,回踩做二仓,10%加在强向,5%加在弱向,升到35%仓位,并保留5%仓位防止自己错判强度方向。

判断重新转势下降之后,根据趋势过程强度,强方向留10%,弱方向留5%底仓,完成止盈锁定后,择机退出弱方向。

3. 短期共振仓位:占比20%—

同向共振模式:根据强度选择10%,15%,20%三种仓位水准,只打强向,不做弱向。

反向共振模式:限定在10%仓位,整体5%浮亏即停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