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安银行涉“五宗罪”被重罚6700万元 回应称已完成整改

发布于: 雪球转发:0回复:0喜欢:0

5月17日,根据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发布的行政处罚信息公开表显示,平安银行存在五项违法违规事实,被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没收违法所得并处罚款合计6723.98万元。其中,总行6073.98万元,分支机构650万元。

具体来看,平安银行此次被罚所涉及到的违法违规事实分别有以下五点:

一是公司治理与内部控制方面。包括:个别高管人员未经任职资格核准实际履职,同一股东实质提名董事超比例,部分岗位绩效薪酬延期支付比例低于监管要求,未按监管规定审查审批重大关联交易等。

二是信贷业务方面。包括:向关系人发放信用贷款,违规发放并购贷款、流动资金贷款、个人贷款,流动资金贷款、个人贷款用途不合规,授信责任认定后问责不到位等。

三是同业业务方面。包括:违规接受第三方金融机构信用担保,分支机构承担非标投资信用风险,通过同业投资掩盖资产损失、延缓风险暴露、提供土地储备融资,违规垫付某产品赎回资金,同业非标投资业务未计足风险加权资产,以贵金属产业基金模式融出资金违规用于股权投资等。

四是理财业务方面。包括:违规向理财产品提供融资、虚构风险缓释品、未计提风险加权资产,代客理财资金用于本行自营业务,理财产品相互交易,理财产品信息披露不合规,理财投资“名股实债”类资产未计入非标债权类资产投资统计,结构性存款业务实质是“假结构”等。

五是其他方面。包括:部分非现场监管统计数据与事实不符,银行承兑汇票保证金来源于贷款资金,未对投保人进行需求分析与风险承受能力测评等。

在对相关责任人的处罚中,时任平安银行行长特别助理蔡新发、时任平安银行汽车金融事业部总裁傅忠强、时任平安银行零售经营及消费贷款事业部总裁朱俊霞,对该行向关系人发放信用贷款负有责任。傅忠强、朱俊霞被监管警告,蔡新发被监管警告并处罚款5万元。

时任平安银行武汉分行行长李中文、时任平安银行武汉分行副行长朱汉明、时任平安银行武汉分行行长助理李卉三人因对该行以贵金属产业基金模式融出资金违规用于股权投资负有责任,分别被监管警告并处罚款5万元。

从处罚内容来看,平安银行此次巨额罚单涵盖从公司治理到具体业务操作的多个层面。包括高管任命未经审核、违规放贷、理财业务操作不当、同业业务中的风险隐藏,以及数据统计不实等一系列问题,反映出平安银行在业务扩张时,多次踩踏合规底线。

对此,平安银行回应称,该行于2019年接受原银保监会检查,近日收到了国家金融监管总局的行政处罚决定书。该行高度重视,诚恳接受处罚。平安银行表示,5年来,该行认真落实监管检查各项要求,整改工作已全部完成。将以此为契机,举一反三,建立常态化合规检视与排查机制,强化合规文化理念和制度机制建设。同时,坚决贯彻落实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和中央金融工作会议精神,坚持金融工作的政治性、人民性,坚持党建引领,服务实体经济,防范金融风险,践行金融高质量发展。

值得注意的是,这并非平安银行年内首次被罚。

就在年初,平安银行福州分行因涉及房地产开发贷款内控管理不到位等原因被合计处以270万元罚款。加上这次逾千万级别的处罚,2024年以来,平安银行累计接收罚款已经至少超过7000万元。

而在2023年7月,平安银行还曾因10项违法违规类型,被央行警告,没收违法所得1848.67元,罚款3492.5万元,12名责任人同时被罚。

而这些巨额罚单反映出的业务纰漏,也在逐渐显示在平安银行的财报当中。

2024年第一季度,平安银行“增利不增收”,营业收入为387.70亿元,同比下降14.0%;净利润达到149.32亿元,同比增长2.3%。营业收入同比下降14.0%,也昭示了宏观经济放缓、利率环境变化、以及金融市场竞争加剧等外部因素对传统银行业务的冲击。

资产质量方面,2024年3月末,平安银行不良贷款率1.07%,较上年末上升 0.01 个百分点;逾期贷款余额占比1.42%,与上年末持平;拨备覆盖率261.66%,较上年末下降15.97个百分点。

拨备覆盖率的下降,以及不良贷款率的上升,印证了合规缺失给银行资产质量和未来盈利潜力带来的隐忧。平安银行应更加审慎地评估潜在风险,以防止未来可能出现的资产质量变化。

金融行业竞争日益激烈的今天,合规经营不仅是银行机构的生存基石,更是未来发展的关键所在。对于平安银行而言,如何在后续经营中彻底根治合规病灶,重建市场与消费者的信任,将是其面临的挑战。

*声明:新经济观察团登载此文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不构成任何建议。原创文章未获授权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