睿智投资者 的讨论

发布于: 雪球回复:0喜欢:62
说起果汁行业,想起了很多年前参与的一次并购项目(18年前的事情了。希望雪球上随便的聊天,不会给我带来什么麻烦)
“企业要当孩子养,当猪卖”是一句很多人都知道的名言。这句话据说来自汇源果汁的朱老板。的确,汇源果汁历史上曾经数次尝试卖身,而最早一次应当是2004-2005年。
我们银行当时是百事可乐的财务顾问。百事可乐是银行全球大客户,并且负责百事可乐的银行老大,刚刚拿下了宝洁收购吉列的项目,在银行内部炙手可热。所以我们在香港的一线团队就惨了,天天被盯着推进项目进展。
那时候,Indra Nooyi还只是百事可乐的CFO。Nooyi是非常Aggressive的一个人。据说有一次她去上面那个说到的我们银行老大家做客,进门直接走到冰箱前,把里面所有竞争产品都扔了。还有一次,Nooyi和巴菲特一起参加一个活动。巴菲特习惯的赞许了可口可乐,Nooyi当场建议巴菲特改为尝试更好的百事可乐,搞得老巴当时满脸尴尬。
她与当时百事可乐的国际总裁是这个项目的主导人。在电话会上可以亲身感受她的Aggressive。Nooyi对于这个项目非常积极,全力推动,志在必得。这也给整个银行带来巨大压力。在纽约的那个银行老大天天上蹿下跳,下死命令必须拿下交易。为了这个项目,全球各个地区的资源都调动了起来,天天电话会,把任何可能的竞争对手全部分析了一遍,包括可口可乐、台湾的两家、日本的几家、欧洲几家,甚至包括了澳大利亚的一两家。这也让我了解了不是饮料行业的知识。
为了吸引朱老板卖控股权,百事在北京特别把销售10亿美元以上的产品做了一个展示,搞得轰轰烈烈。当时百事可乐的报价估值是非常激进的。但是尽管如此,大家都很担心可口可乐的竞争,因为虽然报价估值高,但是总价格对于两家可乐公司都是“小菜一碟”,所以任何一家都可以轻易加上“个把亿”人民币,从而击败对手。输掉收购已经很糟糕了,输给可口可乐,那是要“杀头的”。后来发生的事情也证明,也就这两家有实力“疯狂”报价。
后来交易上报到了百事可乐的CEO层面。CEO对于这个项目好像有所保留,所以突然之间,各方的积极性就都消失了。所以“讲政治”是一个普遍现象,不只在中国。
后来的故事大家都知道了。汇源和统一完成了一个少数股项目(两家可乐公司都是要控股);然后在香港上市了;然后可口可乐全面要约收购被否决;然后汇源就慢慢消失了。
在当时,品牌还是有很大作用的。主要是对于零售渠道(当时主要是超市和卖场)的影响,尤其是货架位置(Shelf Space)的影响。现在中国零售渠道变化较大,所以这方面也有变化了。
另外,当时中国食品质量一直是消费者心中很大的顾虑(现在好一些)。尤其是效期较短的饮料,消费者对于质量的担心是真实存在的。更为关键一点,果汁饮料中很多是儿童消费的。
最后,由于果汁的高频低价的消费,所以品牌的作用可能与低频高价的产品不同。营销里的潜意识是挺关键的。比如,在面对一个货架各类果汁时,你可能就“潜意识”拿了你熟悉的使用过的品牌,或者听说过的品牌,尤其是考虑上面提到的食品质量问题。
多年以后长期投资卡夫亨氏,知道品牌的溢价的确是存在的,因为“富有”的消费者就是认这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