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的保险行业发展阶段

发布于: Android转发:2回复:3喜欢:5

保险分为人身险和财险两大类

财险以车险为主2019年保费收入1.16万亿,总规模2.29万亿。车险因为费改利润被压榨太严重,且竞争激烈。

人身险分为寿险、健康险、意外险等,2019年保费收入占比分别为22754亿73%、7066亿23%和意外险占比不到4%,寿险总规模16.95万亿。

以下重点谈谈人身险

全球医疗保险的四种模式

1.以美国为代表的商业保险模式。

美国以商业健康险为主,社会医疗保险为辅。医疗体制里面主要的支出方是商业保险其次是社会医疗保险,混合型保险系统。基本的医保覆盖率非常低,只有25%,而且是重点照顾了少数民族,大多数人们要靠自己购买商业保险,来支付以后在医疗费用上的支出。商业保险也有人买不起,又不符合享受社会福利的条件,所以美国有15%的人是没有保险的。美国的医疗技术非常发达,但是每年都有很多人得不到合适的医疗资源,美国人口3.5亿左右,有2.31亿人占美国人口的66%买了商业保险。美国的医疗费用总支出基本医保占比48.3%,个人支出占比18.5%,商业保险占比33.3%。总的来说其医疗支出相对较高,但同时需求满足能力也远远高于其余几种医疗保险模式。

2.以英国为代表的政府税收模式。

英国医疗保险来自政府税收,由国家来保障医疗体制的运行,北欧国家高福利高保障,政府出钱覆盖范围广,医疗待遇好。这种模式国家的财政压力大,适合发达国家。

3.储蓄医疗保险。

典型国家是新加坡,雇员与雇主双方缴纳,由政府来进行资金的运营,补偿与待遇具有显著的针对性与层次性,缴费差异化、待遇差异化是其明显特征。

4.社会医疗保险。

典型的国家有中国、德国、日本,筹资来源以社会保费为主,政府税收津贴为辅,以全体国民共同分担的形式化解社会少数成员随机产生的疾病风险,具备强制缴费、广覆盖、保障较为基础等特征。

我国保险行业的现状及发展前景

中国基本医保支出是55.8%,商业保险4.5%,个人39.7%,商业保险占比非常低,个人占比高。2020年居民的人均支出消费比例衣食住行占比81.7%,我国经济虽然高速发展几十年,取得巨大成就,但是从经济发展阶段看,我国仍然是一个发展中国家,大量的人口的生活还是为衣食住行奔波,今年国家层面鼓励地摊经济就是证明。

在疫情和贸易摩擦的影响下,我国房地产行业仍然持续发展,新房单价持续攀升,有能力购买优质房地产的人很多,这部分人口在总人口汇总的比例不高,但基数大,在国民消费中起到一个先行的带头作用。这就是我国经济的基本结构,整体处于发展中国家,但是一部分人先富起来了,有消费的欲望和能力,这也是发展不均衡的体现。按照经济发展的规律,经济越发达,人们用于衣食住行基本需求的支出占总支出比例越低,服务业越会提高,人们对于安全防范意识、价值实现、娱乐的消费的比例会提高。

以美国为例,医疗卫生支出在居民消费的比例从1940年的3.1%提高到2013年的16.7%,2018年占比为18%,而交通卫生、水电费、家庭维修等则基本不变,或者有所萎缩。随着经济发展和人口结构的变化,我国的医疗支出在GDP的比重会进一步提高。但是因为美国实行商业保险为主体的医保制度,从相关数据看,医疗服务水平位居世界前列的美国,其人民获得的医疗服务水平反而较低。美国的医疗制度不能算成功,我国也不会采取这样的制度。我国商业保险深度和密度达不到美国水平。医疗医药是消费品,我国个人占比太高肯定要降。去年社保实行带量采购,改革已经延续十几年了,核心就是控费,但我国人口在老龄化,而且在加速,医保扛不住只能发展商业保险,我国政策一直支持商业保险的发展。2018年有13.45亿人纳入城镇基本医疗保险,覆盖率从2009年的64.6%到目前的95%以上,覆盖率非常高,这么多人加入了基本医疗保险但总池子里的水没有变,所以采取开源节流(商业保险来补充开支、医药和医疗企业让利,所以我国医药企业很难出现像美国一样的盈利水平)。

在说下日本,日本的《国家卫生保险法》于1961年全面修改,医疗保险制度以强制的形式覆盖所有国民,实现了全民皆保。日本医疗保险制度具有全民性,强制性,公平性,且其“全民皆保”以费用共担为前提。日本的医疗费用支付结构中,基本医保占比最高,2015年达到83.6%,高于德国80.4%、英国83.5%、中国55.8%、美国48.3%。这种医保制度对国家财政提出较高的要求。这样看,我国特殊的国情也不大可能和日本采取一样的医保制度,这样我国的商业保险和医药医疗公司的发展环境又要好于日本。

我国人口众多,经济发展不均衡,社会体制独一无二, 实行以社会保险为主要框架,政府主导医疗保险基金运营的保险制度。截至2018年底,我国已有共计13.45亿人纳入城镇基本医疗保险,国民覆盖率从2009年的64.6%迅速增加到目前的95%以上,基本覆盖了全体国民,与主要发达国家差距明显缩小,政府/社会医疗保险参与度提升明显。但是医保保障力度不足,我国医疗保险的保障水平较低,享受待遇的条件较多且相对苛刻,居民负担较重,2018年我国个人卫生支出占总卫生支出的比例为28.6%,高于德国15.42%、日本15.89%的合理区间水平,也高于发达国家平均的10%-20%区间,“看病贵、看病难”仍然困扰我国广大人民就医,“因病致贫”、“因病返贫”的社会问题依然严峻。健康险是补充社会基本医疗保险的有效手段,是我国发展医疗健康行业的主要方向,这也是国家在政策层面不断支持商业保险发展的根本原因。

在不同的医疗保险体系下,中国的保险行业既不能像美国那样兴旺,也不会像日本那样发展,马明哲在2019年业绩报告会说保险行业在未来10-15年没有任何问题。

医保支出比例中国的个人支出比例为39.7%。美国为18.5%,德国为12%,英国为13.1%,日本为14%,这样看,我国的个人支出比例会下降。基本医保以公平为原则,覆盖所有人,但每个人的保额是有限的。我国经济处于发展中国家,人口众多老龄化加速,基本医保压力非常大,国家出台的带量采购措施目的就是:医保控费。那么,医药、医疗行业发展,商业保险必须先发展,保险业是医药、医疗的甲方,保险发展不起来,整个医疗行业所有参与方都不能利益最大化。而医药、医疗则时刻受到医保局的政策压制。我认为保险业的赛道显著优于医药和医疗。

从政策讲,国家一直在鼓励商业保险的发展,没有一个负面政策出现,这在中国市场经济各行各业少见的。

随着经济的发展,居民保障意识持续增强刺激了保险消费需求。依据中国太保和普华永道联合发布的《中国保险消费者白皮书(2018版)》,2010-2017年,我国保险业人均保费和保单增速分别为18%和47%,持有多张保单的消费者比重逾六成。其中,80后客户数量占比较高,预计与该群体收入增长和家庭负担较重有关,且随着人均可支配收入提高,人均消费支出持续增长,衣食住行占比逐步降低,而医疗支出也会继续提升(受益于消费升级)。整体来看,居民的保障意识不断增强,或为寿险业保障型产品的发展提供动力。

目前上市保险公司均将健康险等长期保障型业务作为发展重点。中国人口老龄化加剧且预期寿命延长,医疗费用快速攀升,基本医保保障不足,医保基金赤字压力加大,这些因素将使得商业健康险在医保体系和人身险业务中的地位持续上升。

注:基本养老社保累计结余4.5万亿,现在每年结余不到3000亿。据社科院社保中心预测2027年将达到峰值6.99万亿,2028年出现赤字结余为-1100亿,2035年养老金余额耗尽,2050年一年缺口将达到-11万亿。

以上内容部分来自雪球大V 感谢🙏

全部讨论

2021-06-28 16:45

距离您这篇文章又过去了四个多月,保险股是不是已经是至暗时刻了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