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行股已僵?

发布于: 雪球转发:0回复:2喜欢:0

股票死了,这看上去几乎已成了无法挽回的定局。

——《商业周刊》,1979年8月

高盛的一篇研报,引发市场热烈讨论银行股,肉眼可见的极致低估,让人怀疑应不应该捡地上的钱,是不是假钱?是“桶里射鱼”的无脑买入机会,还是充满诱惑的投资陷阱?难道其他人都错了吗?见分晓的时间不会很远了。

20世纪70年代末的美国,由于美国股市十年不涨,买商品、不动产等投资回报远高于股票,而买股票则会颗粒无收,人们正在远离股市,《商业周刊》封面刊登了“The Death of Equities”的著名文章。整个70年代,利率高企,通货膨胀高企,石油危机、人质危机及来自日本竞争的新威胁等种种磨难,经济和心理上的压力都反映在了股票价格上。何时结束?似乎看不到希望。然而,此后美股迎来历史上的一个长牛市,从80年代直到90年代。

2018年以来,中美关系中被打压围堵、三年疫情对经济人民收入的影响、新生儿人数大幅下降、房地产铁血调控、互联网平台企业强力整顿等等,给市场带来的经济和心理上的压力也都反映在包括银行股在内的一些行业公司股票价格上。何时结束?似乎看不到希望。

不管从PB、PE、ROE、股息率、坏账率、利差水平、越来越多增发融资价格倒挂现象等看,银行股都已经是历史估值低位,为何没有一点起色?原因是啥?这种现象必然是多种原因交织导致的。

1、悲观心理预期,对银行资产质量的深深不信任,对真实坏账率的过度担心,如果按照完全市场化操作,真实坏账率是多少,即使是上升,也应该真实表现,要出清。结果现在大家都差不多,难以区分真伪,干脆全部排除。

2、资金偏好。银行股没有成长性,长期低估,如果持有银行股,持有人也会质疑,委托你理财,还不如自己买。导致机构资金对其不感兴趣,这从机构持仓就可以看出,众多头部基金十大持仓中鲜有银行股。没有大的资金流入,就难有上涨,这也是横盘多年之原因。

3、回购与增持很少,传统认为,如果公司或大股东认为股价极为低估,通常会采取回购或增持措施引导价值回归,而这在国有银行中是极为少见的。股份行招行兴业有一些高管增持动作,国有大行则无此动作。

以上原因看,主要还是信心不足问题,但多种有利变化开始显现,银行股估值提升难以阻挡。

1、当前股价已计入了收入衰退预期,而实际上大行收入很可能还是按照GDP速度增长。

2、利率大趋势在下降,理财收益率在下降,房地产投资属性已经被挤压,股息率已经超过存款利率、理财产品收益率。大量资金转化为存款,而越来越多的人会发现存款不如买稳健的银行股;

3、房地产坏账处置都是政策可以解决的,房地产已经企稳,10万亿左右的规模,靠财务比较健康的央国企是能够接住的,各项房地产的限购措施纷纷慢慢放开,政策底已过,市场底还在磨,估计也会企稳,出事民企用时间换空间,总体房地产市场必然企稳。

4、城投债风险是个麻烦事,受疫情导致经济承压、土地出让收入下降等,导致很多地方财政吃紧,相关平台债风险需要中央政府出台一些特别举措梳理,这块是局部风险,政策措施有很多,不必过于担心,毕竟都是内债,印钱能解决的都不是事,毕竟疫情三年,与美欧日等国家相比,我们的货币政策是克制的,比较有纪律的。

5、定增价倒挂现象越来越多;华夏银行邮储银行等定增价(每股净资产)均大幅高于市价,属于国有大股东给中小股东增厚资产。另外随着央企考核的导向,回购和高管增持应该会越来越多。如果分红率再有所提升,那估值提升就是理所当然了。

6、独立思考投资者开始关注银行股。喜马拉雅李录21年开始大笔买入邮储银行,其必然做了详尽的研究,说明其看到了绝对的底部区间,并选择了资产质量、成长性、管理层等方面具有潜力的邮储银行。

7、场外资金。投资渠道方面,房地产投资属性降低,大量资金在寻找投资渠道,提前还贷后,很多会变成存款,分红险、增额终身寿险等调低定价利率等等,都在把资金往股市赶。大量蓝筹股兼具成长性、分红股息率的公司,包括优质银行股,具有越来越大的吸引力。

苍天已死,黄天当立。岁在甲辰,股市大吉。

有感于雪球近期在讨论银行股,机构的看法可能会改变,临时做了一点思考记录之。

2023年7月7日

全部讨论

2023-07-08 09:03

高盛说地上的钱不要检

2023-07-07 11:53

想当年,汇丰银行躺在7元多8年之久。后面就。。。。不说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