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我们很难在对的时机买到好基金?

发布于: 雪球转发:0回复:0喜欢:0

最近的市场行情,可能让很多朋友都在心里嘀咕:难道我唯一该做的事情,就是买入并持有基金?

假如我去年底做了止盈或者部分止盈,等跌了再买,会不会更好?现在好像后市很多人很悲观,那我继续持有,还是先出来以后再找机会进场?选定投还是选梭哈?说白了,这就是基金投资的两大维度:择产品+择时,的后者。

今天不说择产品,说说产品的择时和相关策略。

1

很多客户其实困惑的是,为什么我到银行、券商时,总是听他们在告诉我,这个产品好值得买,然后买完了,赚钱了他们就会说出来吧我给你换个新的;亏钱了他们就会说长期持有,急什么。

而很多银行券商的客户经理困惑的是,为什么很多产品我卖的时候都涨得挺好的,怎么卖完市场或者产品就开始跌了。为什么客户买的时候说着是长期投资,现在跌了十几个点就来埋怨我推荐的不好。

问题出在哪儿呢?就是大家对买入并持有的理解和预期不同,对择时和流动性管理的重要性不了解。

要不要做择时?当然要。

就像买股票,价值投资告诉你要长期投资,但长期投资并不简单等同于买入并持有啊。价值投资是以长期视角来看问题,在合理的价格买入,过程中动态观察资产标的的变化,如果持续符合价值方向就耐心持有,并最终享受价值增长的巨大成果。

但这中间有两个误区:

一是如果资产在过程中没价值了,是要放弃的。并不是所有资产都值得长期持有,相反,这是个大浪淘沙的过程。可能真正好的资产回过头来看确实持有了很长期,但长期持有只是个结果,不是个目标。

二是资产在持有过程中也是要做阶段性择时的。因为资产的价格可能阶段性跟其价值有很大的偏离度,稍微择时一下性价比会高很多。而且从资金端来看,有时候资金的流动性需求也需要资产端跟着调整。

所以,无论是买卖产品,都要有长期投资的视角,但长期持有本身并不是目标。

2

我们再来从三个视角,看一看正确的产品择时理念是什么。给大家讲讲故事。

首先,是管理人视角。

年初的时候有件事情,某基金经理月度观点中明确表示“当前以新能源为代表的很多公司估值太贵,市场可投资性下降,我们要轻仓观察” ,同样是这个管理人,在过去几年中曾经两三次以公开信的方式提醒持有人,市场可能有风险,并且明确跟合作渠道表示,要劝退持有人,不要那么多钱。已经传为佳话。同样还有另外一家管理人,产品在市场上开放频率并不高,但大家已经知道,当它开放的时候,无论是三年期还是五年期,都是管理人判断有投资价值的时候,而其他的时候管理人并不要钱。所以,像2018年底那样投资机会很大但销售很难的时候,她们能卖出去很多五年期的产品。两个行业的楷模。可惜这样的例子太少。

在很多基金经理看来(这里只说私募,因为公募的委托代理关系更复杂,不像私募的基金经理跟客户关系那么纯粹),给客户提示择时是不对的,一是择时是我产品的事,你只要信我投我就好了;二是市场变化谁也说不准,我要是说出来被打脸了怎么办,说错其实是大概率;三是你客户就是应该长期投资,老择时哪能赚到钱。

但是,基金经理们,你们可能没认识到:客户对你的择时恰恰是因为还不够信任你,如果真的足够信任你,那就不用对你择时了。

但怎么足够信任你呢?你如果永远都在跟我说要看长期而没有明确的市场观点或者知行不合一,你如果市场涨得越多你越接更多的钱,你如果总让我在买了你的产品之后先感受浮亏不得不接受长期不得不在回本等待中煎熬…我怎么信任你?

我要信任你,不仅仅是信任你的策略,更重要的是,相信你会为我的利益考虑,会跟我站在一起。

所以,管理人们真的要好好向做得好的同行来学习,不需要高频发声,只需要知行合一,说到做到,在关键市场时点上,结合自己的策略坚定看多做多或者看空做空就好了,这样的选择几年才会有一次的,没有那么难。

而且,你到底以什么态度去扩张规模,发产品是为了自己还是为投资者考虑更多,大家都看的清楚的。经过七八年,只要坚持做正确的事情,不用担心市场不会回馈。

第二,从渠道的视角。

虽然刚才我在鼓励管理人和基金经理积极去发声,特别是在风险大或者机会大的时候,但绝大多数管理人做不到,原因包括:

(1)社会影响。毕竟我们是一个看多思路主导的社会,多和空本身就有价值观的影响,有时候越大的管理人越不能说的太直接。顶多是说个谨慎罢了,但谨慎是没有区分度的,大家听多了也分辨不出来。

(2)有些策略本身就是不择时的,比如满仓选股的逻辑,比如工具型产品,比如相对收益目标策略。所以他们确实没法提示在产品层面的择时。

(3)很多时候市场不是渐变而是突变,比如疫情、比如贸易摩擦等等,所以能够提示的风险,其实也仅限于估值过高。而在所谓底部提示,容易淹没在漫天遍野的鼓励做多权益声音中也没有辨识度。

所以管理人很多时候也只需要做好自己的事情就可以了,产品择时方面的策略安排和提示应当是渠道的事情,说的再远一点,这其实也是渠道存在的一个重要价值。

再讲个故事。有一个管理人,市场上有一个以他的名字流传的词,我这里把它叫做“XY时刻”。什么意思呢?这家管理人是值得长期信任的,它的最大回撤历史上多次证明了也就30(比如)个点,回撤不要紧,一定是能创新高的。所以当它的产品跌幅达到或者接近30%的时候,渠道就提示客户,该主动买了,这个时候买性价比超级高哦,XY时刻哦~~也是一个行业楷模,把产品特点、市场周期、商业模式结合的非常好的范例,值得学习。

这并不是一家管理人独有的专利,其实每一个有固定、鲜明风格的,能够被证明、被预期长期可持续的管理人,都可能、可以在渠道和客户心中建立这么一个“XY”时刻。

这是产品择时的最好样板,客户抓到了这样的时刻是幸运的,因为收益率性价比最高;渠道建立了以这个时刻为中心的营销模式是幸运的,因为是增量的良性周期;管理人拥有了这样的标签是幸运的,因为可以熨平波动带来的资金规模不稳定,反过来促进了投资和公司发展的良性循环。

XY时刻的建立,是应该由渠道来主导的。管理人和客户都是“局中人“,只有渠道“旁观者清“。这样的价值观的表达,也是渠道专业能力的体现。

类似还有很多可能的形式和组合,其实他们背后我理解就是两个基本理论:

一是资产配置的在平衡理论。资产配置的核心是长期的动态平衡,也就是说哪类资产跌多了就要增加比例,涨多了就要降低比例,保证整体比例的协调。

二是通过产品的申赎安排(包括定投这种形式) ,把管理人的投资风格投资策略、跟市场的周期性特点、跟客户的流动性+风险偏好管理结合起来。

敢于对管理人风格下判断,敢于结合市场给客户关于管理人的择时建议,从只能宣传业绩+长期到有策略地帮客户提高性价比,这是专业渠道的职责,和价值。

最后,我们再来看看客户视角。

再讲个故事。

我自己在天天基金有个公开的组合,也有朋友跟投。去年底我的策略写到市场估值高了,我要减仓,于是1月份就边涨边减。过年的时候朋友聚会,他问我说,为啥你涨得不如别人,我说我觉得贵了所以减仓了,他说你是判断要跌吗,我说我不确定。他说那你不也是碰运气么。我说你说的有道理,如果我减仓完市场就跌了,那是我运气好。如果我减完市场又涨了很久才跌,那是我运气差。如果减完也过了一段,但也没有太久,市场跌了,那说明我运气不好不差。但我只知道贵了,市场迟早会跌。其实当时我从眼神感觉他是将信将疑的。但前不久他又给我发微信,说跌惨了,你还是专业的,判断的准。客户怎么会能判断市场未来会涨还是会跌呢?所以在客户的视角,择时并不是择市场的时,那太难了,但你只要相信一件事情,你就能做好产品的择时,那就是“均值回归”。

这个词不展开解释了,只跟大家说说,在产品层面上,如何运用均值回归来进行择时。

我们大概率可以相信,产品的历史业绩跟未来是有相关性的,这是我们分析所有产品,做出产品投资决策的基础。

而且,理论上我们看历史的时间,跟我们可以相信未来的时间也是正相关的,通俗点说就是如果我们只看过去三年,可能我们能够推未来三个月。

但如果我们看了过去十年甚至三十年,我们就能推未来一年甚至三年。推演大概率的情况。这就是风格的稳定和可持续性。

所以,现在我们看到跌了,我们对产品未来进一步波动的预期以及投资决策选择应该怎么评估呢?

3

两个维度,时间和空间。

这里一方面借助了某知名券商的研究成果,另一方面也是我个人的经验心得。

时间上,一般从形成第一次下跌趋势开始计算,一年左右的时间,是比较适合评估是否增加仓位权重的时点。这是跟经济周期、政策周期和市场周期相关性较大的一个历史总结,其实并不精确,但至少可以帮你排除两件事儿:一是一两个月就急着把全部现金头寸都扔进去抄山腰的可能,二是到了下行空间已经不太大但大家反而心态上容易变得非常消极不敢对未来进行投资的可能。

空间上,有绝对和相对之分。绝对的角度,多数优秀的基金产品在回撤达到15%左右就可以开始加仓了(这里指的是15%左右又稳定了一段时间,而不是一跌到15%马上反应)。

相对的角度,这个跟产品的个性化风格有很大关系,我认为是更有效和具备可操作性的。具体说说我的做法:

第一步,看这个产品过去长期的最大回撤率(最好有十年,没有的话也至少要延续到股灾前),比如是30%;

第二步,看这个产品这一波跌下来已经有的回撤幅度,比如是18%;

第三步,在差值12%上加5-10%,也就是17-22%。

计算完成,下面就是每个人自己心态和偏好了:

如果你还能忍受在当前基础上再跌最多22%,你又相信和希望这个产品的管理人长期能给你赚到钱(历史他呈现给你的年化回报),那你就加仓吧;

如果你觉得22%忍不了,你最多只能忍15%,那你就再等等,等再跌5%再加仓。如果等不到,也就是说产品净值没涨没跌稳了好久达到1年左右了,那也可以考虑再加仓了。

如果没怎么等就很快涨回去了,那说明要么市场整体都已经很好了,要么就是这个产品的管理人短期撞大运了,就需要用另一种逻辑再次做整体评估。

未来似乎显得扑朔迷离,但也请你相信,只要有方法和逻辑,投资能取得靠谱的结果。让理性战胜感情是我们现在需要做的最重要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