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轮巴以冲突回顾和对资本市场后续影响预测

发布于: 雪球转发:0回复:0喜欢:0

特别声明

本订阅号不是东方财富证券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东财证券)研究报告的发布平台,主要用于转发或摘编东财证券向其客户已发布报告的部分内容及观点。如需了解完整内容,请参见东财证券发布的完整报告。

本订阅号所载内容仅供东财证券客户中的专业投资者参考。因订阅号难以设置访问限制,若您并非前述专业投资者,为控制投资风险,请您取消订阅、接收或使用本订阅号中的任何信息。东财证券不会因为订阅或接收本订阅号内容而视相关人员为客户。

内容摘自:《本轮巴以冲突回顾和对资本市场后续影响预测》

发布时间:2023/10/16

证券分析师:曲一平

证书编号:S1160522060001

联系人:陈然

联系人:李嘉文

核心观点

🔸回顾20世纪五次中东战争带来中东地缘政治格局变化:从第一次中东战争到第五次中东战争,以色列与阿拉伯世界从激烈冲突逐步走向共存。在美国多次支持以色列后,阿拉伯世界再抱有幻想,尤其是苏联解体后,中东各国开始谋求与以色列和平共存的道路。

🔸本次巴以冲突回顾及后续战事推演:本轮巴以冲突实际上是长达16年封锁的总爆发,美国为阻止地区大国介入哈马斯与以色列的战争采取的升级行动,尤其对于其他阿拉伯国家产生军事震慑,阿拉伯国家几乎不可能进行军事援助,从巴以军事对比来看以色列形成单方面军事碾压,这将形成最终一边倒战局。

🔸西方重心转向中东,俄乌冲突可能走向终止:巴以冲突后,美国会向以色列提供一些武器和财政援助,这必然会导致原本应流向基辅的援助被分散。一旦欧美援助逐步停止,俄乌冲突大概率走向停战谈判。

🔸中美关系有机会走向缓和的可能:美国为了维持相对稳定的世界地缘政治格局,不可能在东欧和中东同时陷入两场战争,而这一阶段对华政策极有可能出现大幅反转,亚洲局势稳定有赖于中美关系改善。

🔸中东局势突变OPEC国家在原油领域话语权继续衰败:沙特对于全球石油领域操纵能力已经远远不如1970年代,OPEC国家很难再对原油市场进行更多的影响,2024年全球原油逐步运行至80美元甚至更低可能性正在增加。

🔸美国利率高点伴随着低基数效应有望在2024年H1到达:如果2024年H2原油价格下行至80美元以下,就会驱动美国通胀向着2%的长期均衡目标,通过CME FebWatch,市场预期在2024年Q2之后美联储的降息之路就会开始。

🔸A股和港股的全面好转有望在2024年出现:从内资和外资视角双重视角,A股市场估值进一步下行有助于长期资金在更高性价比位置入场;美联储加息高点到达后,至少降息7-8次也就是175BP-200BP后,会出现大幅外资净买入。港股方面如果香港无风险收益率跟随下行,香港M1-M2货币重新回到扩张区间,将会驱动港股全面拐点出现。

风险提示

🔸全球地缘政治局势加剧风险;全球经济衰退风险

1. 20世纪五次中东战争带来中东地缘政治格局变化

1.1第一次中东战争(1948-1949)

1947年4月,英国政府把巴勒斯坦问题提交联合国解决,并宣布一年后结束委托统治,撤回所有驻军。1947年11月29日,第二届联大通过了181号决议,规定在巴勒斯坦的土地上建立两个国家,即阿拉伯国和犹太国,耶路撒冷市由联合国的特别管理。阿拉伯一方拒绝接受联合国决议,原因是阿拉伯人占巴勒斯坦人口的2/3,却只得到43%的贫瘠土地;而犹太国的人口仅占1/3,却得到了57%的沿海肥沃土地。1948年5月15日,犹太临时政府单方面宣布成立以色列国,次年2月立宪会议召开,通过一部临时宪法宣布国家为民主共和国。本·古里安就任以色列第一任总理后,在1948年5月15日,阿拉伯联盟国家埃及、伊拉克、黎巴嫩、叙利亚以及外约旦(1950年改称约旦)的军队相继进攻巴勒斯坦。阿拉伯联盟发表声明,宣布对以色列处于战争状态,第一次中东战争由此爆发。

巴勒斯坦战争从阿拉伯出兵开始到以色列、叙利亚、签订停战协定为止,共历时15个月,战争以阿拉伯国家的失败,以色列获胜而告终。战争中,阿拉伯国家军队死亡1.5万人,以色列军队死亡约6000人。除加沙和约旦河西岸部分地区外,以色列占领了巴勒斯坦4/5的土地合计2万多平方公里,比联合国分治决议规定的面积多了6700多平方公里。战争中有96万巴勒斯坦人逃离家园,沦为难民。

第一次中东战争的失败使周围阿拉伯国家出现巨大动荡,大量革命事件随后蔓延。1949年3月,叙利亚政变;1951年7月,约旦国王阿卜杜拉父子被巴勒斯坦难民刺杀。1952年7月,埃及军人推翻法鲁克王朝,纳赛尔于1954年10月成为总统。

1.2第二次中东战争(1956)

埃及的民族解放运动则有了较大的发展,1951年10月埃及废除了《英埃条约》。1952年7月23日,以纳赛尔为首的“自由军官组织”发动军事政变,推翻了英国扶植的法鲁克王朝,废除君主制,建立共和国。1956年6月,英军全部撤离埃及,但苏伊士运河却仍由英法控制。7月26日,埃及为了筹措修建阿斯旺大坝的费用,宣布将苏伊士运河收归国有,公司财产全部移交埃及。在埃及已经逐渐成为苏联在中东桥头堡的情况下,英法根本不能容许苏伊士运河落入亲苏阵营,双方矛盾至此已经不可调和。

1956年10月29日,在时任上校的沙龙(后来的以色列总理)指挥下,以色列第202伞兵旅在法国空军支援下,利用埃军在西奈中部地区兵力稀少,防御单薄的弱点,在米特拉山口实施空降,随后该旅主力向米特拉山口实施突进,第二次中东战争(苏伊士运河战争)就此拉开序幕。

作战中,英、法联军共伤亡300~400人,损失飞机50余架,以色列伤亡约1000人,损失飞机约20架。埃及方面死亡1000多人,伤2万多人,损失飞机200多架。英、法两国此次作战,无论是在政治上还是在军事上都遭到彻底的失败。不仅未达到军事目的,在苏、美压力下于12月最终撒军。苏联正身陷匈牙利动乱之中,美国正忙于选举总统。所以战端一开、美、苏两国最终不谋而合地一致采取强硬态度,苏联声称如不同意停战将不惜对英国本上实施核攻击,美国则命令其全球驻军进入战备状态相要挟.英、法政府在美苏的强硬态度面前屈服了。

以色列虽然生存在大国夹缝中,却解除了埃及对蒂朗海峡的封锁,亚喀巴湾的航行从此畅通无阻。在作战中以军使用伞兵突然袭击抢占先机:使用装甲部队迂回突击以及要求指挥官亲赴第一线指挥等凸显军事实力。

埃及在军事上失败的主要原因是面临两线作战,而且力量相差过于悬殊。在美、苏两个大国和国际舆论压力下,埃及终于实现了运河国有化和使以军撤离西奈半岛,达到了其政治目的 。从此,老牌帝国英、法在中东地区的主动权完全落入美、苏两国之手。美、苏两个超级大国在中东激烈的角逐,使中东的局势更加风云激荡,各个国家矛盾更加尖锐激烈。

1.3第三次中东战争(1967)

1967年5月,纳赛尔进行战争动员,埃及空军开始进入巡逻战备,每天早上6点-7点巡逻国境线。5月30日,埃及和约旦签订《共同防御协定》,自此埃及、叙利亚、约旦达成军事同盟。同时埃及封锁本来对以色列敞开的“蒂朗海峡”,命令以色列边境的联合国维和部队撤离。约旦出动4万军队和300辆坦克对准以色列,战争一触即发。

1967年6月5日早晨7时45分,以色列出动了几乎全部空军,对埃及、叙利亚和伊拉克的一切机场进行了闪电式的袭击。在开战后60个小时,以色列共击毁阿拉伯国家飞机451架,其中埃及就损失飞机336架,叙利亚损失60架,约旦损失29架,伊拉克损失25架,黎巴嫩损失1架。埃及作战飞机损失了95%,整个埃及空军陷于瘫痪,而以色列只损失了26架飞机。

空袭半小时后,以色列地面部队也发动了进攻,到6月8日,以军全歼了埃及在西奈半岛上的5个师,一直进犯到苏伊士运河东岸。仅仅三天时间,西奈半岛就全部落入以军之手。7日,以军占领了耶路撒冷东区和约旦河西岸约旦管辖的全部地区。当日20时,约旦和以色列接受联合国停火决议。6月10日晚为止,以军夺取了戈兰高地的大部分地方和通往大马士革的几条主要公路。至十日战争结束,阿拉伯国家失败。这就是第三次中东战争,也称“六.五战争”或“六天战争”。

在六天的战争中,埃及、约旦、叙利亚三个阿拉伯国家遭受严重损失,伤亡和被俘达6万余人,而以色列仅死亡983人。通过这次战争,以色列占领了加沙地带和埃及的西奈半岛,约旦河西岸,耶路撒冷旧城和叙利亚的戈兰高地共6.5万平方公里的土地,战争中有100万阿拉伯人和巴勒斯坦人逃离家园,沦为难民。

1.4第四次中东战争(1973)

1973年10月6日,埃及、叙利亚为收复失地,经过周密准备之后,向以色列发动突然袭击,开始了第四次中东战争,又称“赎罪日战争”、“十月战争”、“斋月战争”。

埃、叙两国军队从西、北两线同时向以军发起突然袭击。在西线,埃军出动了200多架飞机,从东路轰炸和袭击以军在西奈半岛的前线指挥部、炮兵阵地、部队集结地、防空导弹系统、通信雷达设施和机构等重要军事目标。北线的叙利亚军队也于6日14时向戈兰高地发起猛攻。叙军出动100架飞机袭击以军指挥所等重要军事目标。

埃军初战得胜,占领了运河东岸的部分地区,达到了预期目的。所以,从10日起,埃军在西奈半岛停止了进攻,着手调整部署巩固阵地。这给以军提供了喘息之机,以军利用这一短暂的间隙集中兵力,实先北线后西线各个击破的战略方针。

10月16日,以军三个旅群向埃发动进攻,双方展开了激烈的坦克战和炮战。同时,以军根据美国侦察卫星提供的在大苦湖地区的埃军第2、3军团结合部有30公里的间隙的情报,抓住埃军运河西岸兵力空虚之有利时机,从结合部突入运河西岸,建立了桥头阵地。以军又集中兵力,回师南下,迂回包围第3军团。与此同时,7个苏联伞兵师进入战备状态,至22日联合国第《338号决议》出台,24日最终双方实现停火。

这场战争历时18天,埃及、叙利亚和以色列共投入兵力约110万人,坦克5500多辆,作战飞机1500多架。战争结果,阿拉伯国家死亡约2万余人,被击毁坦克2000余辆,损失飞机约400架;以色列军队死亡5000多人,损失坦克1000多辆,飞机200架。双方战争消耗在50亿美圆以上。通过这次战争,埃军收复运河东岸纵深10—15公里,南北长192公里的土地,面积为3000多平方公里。以色列新占运河西岸埃及领土1900余平方公里和叙利亚戈兰高地以东440平方公里的领土。

1.5第五次中东战争(1982)

1982年6月6日,以色列借口其驻英国大使被巴勒斯坦游击队刺杀,而出动陆海空军10万多人,对黎巴嫩境内的巴勒斯坦解放组织游击队和叙利亚驻军发动了大规模的进攻,以色列只用了几天时间,就占领了黎巴嫩的半壁江山。这是第四次中东战争以来,以色列和阿拉伯国家之间最大的一次战争,称为“第五次中东战争”。

6月4日,以色列出动飞机空袭贝鲁特和黎南部巴解游击队基地。6月6日11时,以军出动4个旅约2万余人,经过长达5小时的炮兵和航空兵火力准备后,在武装直升机和海、空军及炮兵火力支援下,在宽达53公里的正面上,分西、中、东三路向巴解游击队发动突然进攻。

以军仅用了8天时间(6月6日—13日),向前推进了90余公里,占领黎巴嫩领土约3000千平方公里,摧毁了巴解游击队在黎南部的全部基地,消灭了巴解大量有生力量,缴获了巴解在黎南部的全部仓库,并将巴解总部机关2000人和武装人员5000人包围在贝鲁特西区及南部,同时,给叙军以沉重的打击。

从6月26日起,以军继续加强包围贝鲁特西区的兵力和对叙军的防御,至7月18日,包围贝鲁特西区的兵力增加到7个旅约3.5万人,坦克约700辆,大口径火炮约710门。试图以军事压力配合政治谈判,迫使巴解组织撤离贝鲁特西区。6月27日,联大第七次紧急特别会议通过决议,要求以色列立即停火,并无条件从黎巴嫩撤军。这时,巴解组织为保存实力,同意撤离贝鲁特西区。

9月15日,以军以黎总统贝希尔.杰马耶勒遇害为由,进驻贝鲁特西区。在国际舆论的压力下,9月29日,以军撤离,有多国和平部队返回贝鲁特西区维持秩序。但大批以军仍占据在此。经过长达5个月的谈判后,黎以签定了撤军协议。但叙利亚、巴解都反对这一协议,协议被废止。此后,以军单方面分批从黎撤军。

第五次中东战争后,巴解组织的实力大为减弱,而阿拉伯诸国对巴解组织的支持也只停留在形式上。在此情况下,巴解组织不得不谋求美国等西方国家的支持。1988年巴解组织主席阿拉法特做出了无奈的决定,宣布接受联合国1947年分割巴以的181号决议,成立巴勒斯坦国,承认以色列的存在。

实际上第四次中东战争是阿以双方的一个转折点。第四次中东战争中,阿拉伯方面虽然取得了相当的战果,但仍未能取得战争的主动权。尤其是在美国多次支持以色列后,阿拉伯人感到用武力抹煞以色列已几乎不可能,阿方领导人转向现实主义的想法,开始谋求与以色列和平共存的道路。

2. 对本次巴以冲突回顾及后续战事推演

2.1本次巴以冲突的必然性-长达16年的封锁

1947年联合国作出的181号“巴以分治”的决议拥有100万阿拉伯人的巴勒斯坦,只分到了占总面积45%的1.2万平方公里土地,而犹太人口仅60万的以色列却分到了占总面积55%的1.5万平方公里土地。如今的巴勒斯坦实际控制领土,早已不是最初三块勉强相连的领土,而是只有地中海东南岸,与埃及西奈半岛东北角相临近的加沙地带,还仅剩的365平方公里,以及约旦河西岸已经支离破碎的2100多平方公里,加在一起总共不到2500平方公里的实控领土,而以色列的领土实控面积上升到25000平方公里。

2007年5月哈马斯与法塔赫武装分子发生短暂冲突后,哈马斯完全控制了加沙地带。以色列和埃及在美国和欧洲的支持下关闭了进出加沙地带的过境点,并实施了海陆空封锁,根据联合国的数据,到2023年,以色列每月只允许约5万人离开加沙。

由于周围的环境,加沙青年人很难过上富足的生活。在19至29岁的毕业生中,失业率高达70%。截至2022年底,加沙地区的常住人口已突破237万, 联合国曾声称,如果不采取必要措施、修复基础设施,加沙地带将不适合人类居住。加沙地带有95%人口无法获得清洁水源;截至2023年,当地每天供电只能维持11个小时,大部分电力来自以色列。联合国在加沙设立了八个难民营,部分难民营的人口密度为全球最高。长期封锁导致的高失业和资源不足成为了哈马斯力量不断增强的源泉,因此本轮巴以冲突实际上是长达16年封锁的总爆发,即使不发生在2023年10月,也注定在未来某一个时点爆发。2.2本轮巴以冲突的突然性

哈马斯选择10月7日突袭有两个目的,一是正值以色列的假期和安息日,全国防备力量最薄弱。二是10月6日是1973年第四次中东战争的50周年纪念日,有利于重新凝聚阿拉伯国家对抗以色列决心,最终破坏2023年9月以来美国推动以色列与沙特达成协议的可能。

哈马斯的资金来源包括三个方面,一是巴勒斯坦侨民和伊朗的私人捐助;二是欧美国家的伊斯兰慈善机构提供的社会服务资金;三是以色列允许的卡塔尔援助,同时还有哈马斯的自行收税。

本轮的突袭实际经过精心的准备,并且创新战术实现了初期快速战果:

哈马斯军事指挥官指出其在20分钟之内打出5000发火箭弹,并使用数量较多的轻型多管火箭炮系统,彻底突破了以色列铁穹防空系统。哈马斯的火箭弹部分来自于黑市和走私,部分则是自行生产,本次突袭过程中使用饱和发射战术彻底突破现代防空系统。

哈马斯在地面方面使用一架无人机投掷反坦克手榴弹击毁一辆以军“梅卡瓦-IV”主战坦克。现代战争中坦克最为薄弱的顶部防御仍然存在漏洞,这也是在俄乌冲突中单兵使用标枪为主的攻顶反坦克武器崛起的原因。

哈马斯卡桑旅这次突袭过程,多只小分队使用了滑翔动力伞,成功渗透到对方防区,产生了巨大突袭效果。主要原因是动力滑翔伞本身的雷达反射截面积非常小,而且速度慢,属于“低、慢、小”目标。大部分防空雷达更善于探测中高空的空域,因此产生了侦测盲区。

2.3本轮巴以冲突的后续烈度将是史无前例

美国为阻止地区大国介入哈马斯与以色列的战争采取的升级行动,尤其对于其他阿拉伯国家产生军事震慑:在“福特”号航母紧急奔赴以色列周边海域以后,美军计划调拨第二支航母战斗群应对巴以冲突。综合半岛电视台,《华尔街日报》报道称,美国考虑在以色列附近部署第二艘航空母舰。

约旦国王阿卜杜拉二世7日与拜登通话时强调,应在“两国方案”基础上寻找和平的政治前景,这是实现全面和平的唯一途径。阿拉伯联合酋长国常驻联合国代表认为落实“两国方案”是彻底解决巴以问题的唯一途径。沙特阿拉伯呼吁巴以双方保持克制,“立即停止战斗”并保护平民。可见本轮巴以冲突阿拉伯国家几乎不可能进行军事援助,从巴以军事对比来看以色列形成单方面军事碾压,这将形成最终一边倒战局。

以色列国防部长加兰特9日表示已指示以军“全面封锁”巴勒斯坦加沙地带。以色列能源部长卡茨9日表示已下令切断以色列对加沙地带的供水。8日,以色列能源部宣布切断对加沙地带的供电。加沙地带三分之二的供电来自以色列。

美国前中情局局长帕内塔警告说:“逐间房屋进行争夺”的巷战将会非常残酷。以色列国防部长加兰特10月10日表示,要对哈马斯实施“强有力的报复”,并批准再征召6万名预备役军人,使预备役军人人数达到创纪录的36万人。以军在巴以冲突升级的48小时内动员了30万名预备役军人,这也创下了48小时内动员人数的纪录。

以色列军方13日早晨发表视频声明,要求加沙地带北部所有居民撤往南部地区,称要求撤离出于“人道主义”原因,以军在加沙地带附近集结了坦克,准备展开地面进攻。

以色列总理本雅明·内塔尼亚胡15日首次召集以色列经扩大的紧急内阁会议。内塔尼亚胡称,当以色列准备在加沙地带“摧毁哈马斯”之际,展示民族团结的举动会向国内外传递明确信息。

封锁期以色列将对哈马斯进行足够空袭和物资消耗,以色列在兵力全部集结完成后,全面攻入加沙地区,并且彻底摧毁哈马斯剩余的武装力量。预计城市巷战进程可能会非常类似于2004年美军发起的费卢杰战役。

在2004年11月7日至12月23日期间,美军在费卢杰共有82人战死(陆战队72人、陆军9人、海军1人)和6人非战斗死亡;联军称共打死近2000名武装分子。全城5万所建筑中有7000-10000座全毁,剩下的建筑中有50%-66%的建筑受到不同程度损坏。

因此如果以色列对于加沙进行类似巷战行动,注定双方产生的伤亡将是史无前例,而以色列可能彻底将加沙并入领土作为最终战略目标。3. 本轮巴以冲突带来潜在连锁反应

3.1 西方重心转向中东,俄乌冲突可能被迫走向停战

2022年据《华盛顿邮报》近日报道,自去年2月俄乌冲突全面爆发以来,美国已向乌克兰提供了超过662亿美元(约合人民币4773亿元)的财政援助,使乌克兰成为自二战以来接受美国援助最多的国家。

《华盛顿邮报》援引美国五角大楼和国务院的官方数据指出,近一年半以来乌克兰从美国获得的662亿美元的援助中,军事援助占大头,超过430亿美元,这包括价值约235亿美元的军事装备直接赠与、180亿美元的武器生产资金以及15亿美元购买其他国家装备的补贴。

美国总统拜登计划向国会申请有史以来规模最大的对乌克兰援助——1000亿美元。假设获得通过,这“一劳永逸”的融资方案将使美国总统拜登能够摆脱与国会共和党人的僵局,并在明年总统选举之前向乌克兰供应足够的军事援助。

但随着巴以冲突第二日,拜登指示对以色列提供额外支援,以应对哈马斯对以色列的突袭事件。拜登明确表示,美国已经准备好为以色列提供“全方位支持”。这就意味着巴以冲突后,美国会向以色列提供一些武器和财政援助,这必然会导致原本应流向基辅的援助被分散。

今年以来乌军在反攻中已经损失了9万兵力和2000多辆坦克装甲车辆,但是双方战线仍然没有巨大变化乌克兰战前拥有4000多万人,如今则下降到了1950万人,动员潜力下降明显。乌克兰的经济已经崩溃在即,乌克兰官方初步估算2022年经济萎缩30.4%,一旦欧美援助逐步停止,俄乌冲突大概率走向停战谈判。

3.2中美关系有望迎来类似911事件后更加和缓的背景

自2022年以来美国对华遏制政策不断升级:2022年8月9日,美国总统拜登正式签署了《芯片法案》,美国收紧对中国获得先进芯片制造设备的限制,将向中国禁售技术的限制提升至14nm。

2022年10月7日,美国商务部工业与安全局(BIS)公布了《对向中国出口的先进计算和半导体制造物项实施新的出口管制》

2022年12月16日,美国商务部工业和安全局在公告中称,将36家中国实体纳入“实体清单”

荷兰政府于2023年6月30日颁布了有关半导体设备出口管制的新条例,包括最先进的沉积设备和浸润式光刻系统,并非部分媒体报道的所有浸润式DUV光刻系统。

2023年10月6日,美国商务部工业和安全局(BIS)根据《出口管制条例》,再度以“涉嫌为俄罗斯军事和/或国防工业提供美国原产集成电路”为由,将42家中国企业列入了出口管制的“实体清单”。

以上一系列的制裁都可能随着俄乌冲突走向末尾而减弱:尤其是中东局势成为美国首要难题,如果以色列快速占领加沙,美国需要额外派兵长期保护以色列。如果以色列陷入中东各国围攻,美国将会被迫把所有军事力量用于中东地区控制局势。

非常类似于布什政府在“9·11”后对华政策的调整,美国出于解决反恐、反扩散和解决朝鲜半岛核问题等紧迫任务开始对华友好,虽然当这些任务的紧迫性下降后,美国的对华政策就可能随之生变。美国为了维持相对稳定的世界地缘政治格局,不可能在东欧和中东同时陷入两场战争,而这一阶段对华政策极有可能出现大幅反转,亚洲局势稳定有赖于中美关系改善。

3.3中东局势即将形成一家独大,OPEC等阿拉伯国家在原油领域难有大动作

以色列在美国政坛影响可称为史无前例:美国是以色列以外拥有最大犹太人社区的国家,根据不同口径,美国犹太人总数在500-900万之间,并在金融、财经、传媒、教育等领域拥有较大影响力,亲以色列院外活动集团的能量更举世闻名。自第三次中东战争以来,以色列成为美国在中东乃至全球最忠实的代理人,而美国则为以色列提供了充分的军事、政治、外交扶持,令其在四面皆敌的环境中始终占据主动。盖洛普每年定期进行的民意调查显示,以色列比美国总统更受欢迎。 以色列的受欢迎程度为75%,是继海湾战争后1991年79%的第二高百分比。

在美国全面军事扶持下,以色列极有可能彻底在中东成为一家独大,曾经环绕的阿拉伯国家不可能贸然发动救援巴勒斯坦战争。虽然沙特阿拉伯已经通知美国国务卿安东尼·布林肯,将结束与以色列关系正常化的所有谈判,但沙特对于全球石油领域操纵能力已经远远不如70年代。

从2022年4月-8月OPEC国家在美国和欧盟驱使下持续增产,驱动俄乌冲突爆发后高涨的原油价格回落至70美元每桶。随后OPEC产油国们还同意将2024年1月起的总体产量目标比当前目标进一步削减140万桶/日。最终来看OPEC在2023全年减产的340万桶每日,将至少降低全球原油3.3%需求端供给。IMF公布的最新预测显示,沙特需要接近每桶86美元的油价来平衡其预算,这一预测较IMF在5月的预测高出近5美元。

IEA石油市场部门负责人表示以沙特和俄罗斯为首的欧佩克+联盟准备尽其所能稳定市场,不会将石油出口作为武器来支持哈马斯。IEA还下调了对2024年石油需求增长的预测,认为全球经济形势的严峻和能源效率的提高将对石油消费造成压力。在美国对于以色列全面支持下,中东国家更多体现出明哲保身的态势。综合来看,沙特为主的OPEC国家很难再对原油市场进行更多的影响,2024年全球原油逐步运行至80美元甚至更低可能性正在增加。

3.4美国利率高点伴随着低基数效应结束有望将在2024H1到达

2023年9月美国通胀同比增速3.7%,食品类CPI同比增速放缓至3.7%,最为重要的燃料类同比增速-0.5%,环比上行1.5%,其中汽油、燃料油进一步环比上行2.1%和8.5%。能源服务中其他细分选项如能源服务中天然气同比增速-19.9%,环比转负至-1.9%。

能源价格仍然是CPI最为决定的影响因素. 原油价格走势将会决定后续美国通胀变化,我们认为在经过了2024年Q2之后,低基数效应结束后,一旦未来2024年H2原油价格下行至85美元以下,就会驱动美国通胀向着2%的长期均衡目标,而通过CME FebWatch也能看到,市场核心预期也是在2024年Q2之后,美联储的降息之路就会开始。。

3.5 从股债轮动角度,看A股的内生性和外生性改善拐点

在过去20年中,A股视角有四次典型股债高配股的性价比区间:2004.7-2005.11是股权分置大牛市前高性价比配置区间,股债性价比突破5%;2008.7-2008.12是全球金融危机冲击下又一个核心底部,股债性价比突破4%;2012.8-2014.10是A股漫长的磨底期也是15大牛市前核心配置期,股债性价比突破4%;2018.10-2019.1则是贸易战冲击下A股核心底部期股债性价比最高至3.3%;从2022.4至2022.10股债性价比多次达2%,最新2.4%。

内生性拐点:如果想要A股股债性价比回到3%以上,需要深成指在现有市盈率下行至17.5倍;如果想要A股股债性价比回到3.5%以上,需要深成指在现有市盈率下行至16.2倍。

在过去20年,外资视角的股债轮动高配A股区间也和A股视角配置区间基本重合:2005.6-2006.1是06-07大牛市前,股债性价比最高突破5%;2008.11正是中国四万亿政策和美国QE救市开始股债性价比最高突破5%;2012.8-2014.7美国正处于QE3,股债性价比一度突破5%;2018.12和2020.4分别是贸易战底和疫情底,股债性价比突破4%。

随着美联储持续加息,目前外资视角A股的股债性价比仅有0.8%,这也是2022年以来外资净买入A股持续放缓,并且多次出现月度大幅流出的主要原因。

外生性拐点:如果深成指市盈率不变情况下,美债收益率下行300bp才能使得外资视角A股的股债性价比回到4%以上。如果依靠内生估值下行,假设深成指市盈率下行至15.3倍(2018.12低点),美债收益率也至少下行至2.5%,才能驱动外资视角股债性价比重回4%以上。

最终结论:从内资和外资视角双重视角,A股市场估值进一步下行有助于长期资金在更高性价比位置入场;美联储加息高点到达后,至少降息7-8次也就是175BP-200BP后,外资净流入和高配A股有望重新恢复,当美联储降息10-12次即250BP-275BP后,会出现大幅外资净买入。

3.6 港股的底部拐点有望在2024年出现

2023年以来,恒生指数恒生科技指数整体表现疲软,主要有以下几个因素:

1联系汇率制下港币跟随美元升值,港币兑换人民币升至0.93,不利于港股中资权益资产估值;

2根据CME FEBwatch预测,美联储在2024年6月才会首次降息,美国十年期收益率在10月13日升至4.7%,中国香港十年期国债收益率跟随升至4.1%以上;

3在2023年10月中国香港短期流动性进一步突破前高水平,香港外汇基金7日、30日、91日票据收益率分别至5.25%,4.8%,4.72%,对于杠杆资金产生极大压力;

4中国香港外汇储备至2023年9月为4157亿美元,同比增速在-0.8%负增长区间,环比继续外流;

5目前香港货币供应还处于收缩区间,2023年8月港币及外币(M1-M2)同比增速为-17%、-23%。

港股历次牛市都需要货币宽松周期,并且需要依托A股牛市驱动,外部环境仍然依托于美国利率高点拐点出现,内部则需要A股市场全面筑底。一旦海外开始降息周期,配合香港无风险收益率下行,M1-M2重新回到扩张区间,港股的全面拐点就将实现。

结语:巴以冲突从后续来看,注定是一场重大的地缘政治冲突,但从另一个角度,这场新的冲突可能催动地缘政治格局焦点从东欧走向中东,中美关系改善和全球能源拐点都可能是衍生结果,而海外流动性拐点将会给A股和港股在2024年带来一场巨大的机遇。

【风险提示】

全球地缘政治局势加剧风险

全球经济衰退风险

一般声明:

本订阅号所载的盈利预测、目标价格、投资评级等观点,均基于特定的假设和前提条件,仅反映研究报告发布当日的判断。在不同时期,东财证券可能会发出与本订阅号所载意见不一致的研究报告,但本订阅号不承担更新推送信息或另行通知义务,后续更新信息请以东财证券正式发布的研究报告为准。

本订阅号所载内容基于东财证券认为可靠的信息编制,但东财证券对该等信息的准确性、完整性及时效性不作任何保证,也不对证券价格的涨跌或市场走势作确定性判断。本订阅号所载内容并非投资决策服务,不构成对任何人的投资建议,东财证券也不对任何人因使用本订阅号所载内容所引致的任何损失负任何责任,投资者需自行承担风险。

本订阅号所载内容的版权均属东财证券,未经书面许可,任何机构或个人不得以任何方式翻版、复制、刊登、转载和引用。版权所有,违者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