彼得.林奇(一)——为什么要向孩子学习炒股

发布于: Android转发:0回复:0喜欢:1

很多投资者最终都还是逃脱不了市场七亏二平一赚的丛林法则。最关键的问题在哪里呢?

股民朋友们在投资的基础理念上,存在认知上的不足。这种不足,不单单是知识层面(比如财务报表啊,基础技术指标啊等等),更多的是对投资理解的“道”上存在着了偏差。

我就想从投资的“道”和“术”上总结出一套方法论。就从投资大师们入手,每个投资大师都有他们其著名的观点,我们发现很多理论都可以用到现在的市场,而且历史都是在不断的重复的。

本次内容就从彼得.林奇开始。

彼得.林奇是全球最成功的基金经理之一,可以说他是在两级市场里面,大家超级佩服的人了。我们经常都说巴菲特是股神,其实巴菲特更多时候是管理大师,他寻找那些暂时有问题、有困难的好企业,通过控股之后换掉管理层,实现了扭亏为赢,长期增长。而彼得.林奇是那种看好了,就直接在两级市场里面干的人。在他管理麦哲伦基金( Magellan Fund )的13年里,他做到了29.2%的年平均,复利回报。

十三年下来,麦哲伦基金的价值由2,000万美元成长到140亿美元,700倍收益啊,而且最关键的是还能全身而退。

总结下来呢,彼得.林奇,一共有三个大杀器。

第一个是 PEG ,也就是市盈率和增长率的比值;

第二个是他的三个原则

第三个是鸡尾酒会原理

咱们先从第一个开始聊哈,也就是 PEG 。在说 PEG 之前呢,咱们先说说 PE 是啥,相信大家都不陌生, PE 也就是市盈率,市值除以过去过去一年的净利润,就是 PE 。

这个也是大家普遍都在用的一个预测股票估值的方法,然而其实 PE 是有一个问题的,什么问题?那就是过去的表现未必代表着将来,对吧。

如果一家公司今天的市盈率是10倍,看上去不错,值得买入,但如果明年利润减少了呢?变成了20倍了呢?

但是相反啊,如果一家公司今天的市盈率是50倍,看上去肯定是不太好。

但是如果成长很快,明年的利润提升,市盈率降到了30倍,是否该买入呢?

这个问题想清楚,那就不太容易了,在彼得·林奇之前,大部分干投资的人对这个问题的回答都是“需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那你说要这 PE 还有什么用呢?

而且啊它也不适合净利润是负数的企业。

彼得.林奇就发明了量化衡量一家公司股价是否合理的指标: PEG ,也就是 PE 后面加了个 G 。他借助这个方法,可以快速的过滤,值得投资的,高速增长的公司。

PEG 就是拿 PE 值,除以几年平均的增长率。彼得.林奇提出:任何一家公司的股票如果定价合理的话,市盈率就会与收益增长率相等。

比如一家公司的 PE 值是30倍,今后五年预计的成长率是30%,那么 PEG 就等于1。小于1是低估,大于1是高估。

比如某家公司的 PE 值是30,而今后五年预计的增长只有20%,也就是拿30除以20,等于1.5,刚刚咱们说了,大于1是高估,高估了啊。

这样的公司,彼得.林奇连看都不会看。

在成长型的企业中,对于 PEG 大于1的公司,就不值得投资了。

PEG 后来被证明,是继 PE 值之后,最重要的一个,衡量一家公司的股票价格,是否合理的指标,或者说是信号。

这个是彼得.林奇在管理基金时,是从来不公开的。

事实上,在他的从业期间,他是很少跟别人讲自己的投资方法的,退休后才向外界公布他的这个大杀器,后来, PEG 这个信号就马上被所有的基金采用了,公开了嘛。

然而当这个方法被公布之时,也是它的失效之日,因为一旦全行业都知道了这个方法,那么这个方法也就再也不管用了。

所以说,任何大家都知道的消息,其实都是没价值的消息。

所以作为投资者的我们,要善于自己总结,属于自己的衡量股票、市场的指标,紧紧的握在自己的手里,让它成为你的大杀器。
下面是第二个大杀器,也是我认为彼得.林奇最重要的大杀器

那就是彼得林奇的三个原则。
第一个叫蜡笔理论,其实换一句话说叫简单性原则。
我们人类都有一种追求复杂的倾向,总觉得那些复杂的概念和框架才是正确的,却经常会往往忘记“唯有简单,才可能正确”这个道理。而这个道理被称为“奥卡姆剃刀”,也就是说“若无必要,勿增实体”。
牛顿和爱因斯坦都是使用这把“刀”的高手。在投资上,我们学习了各种知识,听很多道理,读很多书,却仍然做不好投资。

这是为什么呢?因为投资和做人一样,要求是需要你在很多底层的逻辑上做自己。

彼得.林奇有一条原则,就叫做“不投资任何一个,业务不能用蜡笔描述清楚的公司”一这就是他的蜡笔理论。

他最常干的一件事儿是陪他的女儿逛大型商场。进商场以后,如果他的女儿在某个店铺或者某个商品前停留特别久,就会引起他的注意。

有一次他陪女儿去逛商场,就发现了一家叫“美体小铺” Body Shop 的化妆品店。
他觉得这个味道实在是又奇怪又难闻,但他两个女儿就是走不动道了。

回家以后他就开始查这个公司的信息,发现这个化妆品牌,是号称用水果、蔬菜做成,源自一个英国家庭妇女的后院。
在短短几年的时间里,这个品牌已经俘获了欧美十多岁少女甚至五六十岁老太太的心,它的产品是几个简单的关键词:天然、有机、色彩鲜艳、可爱。

看到这个以后,彼得.林奇毫不犹豫,果断地入买了这个股票。
之后几年,随着 Body Shop 的全球风靡,这笔投资取得了超高的收益。

彼得.林奇自己还说过一个真实的例子。
1990年的时候,他得知了美国有一群七年级的小学生,他们进行了模拟投资组合,取得的成绩令人惊异,比当年的标普指数高出1倍都不止。

然后他就去拜访了这个学校,发现这群小学生就是在老师的指导下,只是学着读一些财经报道,做一点简单的分析而已。

而他们的基本原则就是:我们觉得喜欢,而且又觉得很好用啊。
本着这个原则,你们猜猜看,这些孩子的股票池里有哪些股票呢?
迪士尼 Disney麦当劳 McDonald ' s 、沃尔玛 WalMart 、孩之宝 HasbroHABRO 。
他们选股的理论很简单:
“有哪个孩子能抗拒迪士尼啊?”
“人人都喜欢吃麦当劳呀!”
“爸爸妈妈每个礼拜都带我去沃尔玛。”

孩之宝,这可是一家玩具公司啊!”就这么简单。
那么果不其然,这些股票都取得了惊人的回报率。
这些小朋友当年唯一失败的选股就是 IBM 。有人问他们,为什么你们选 IBM 呢?
他们的理由是,大人们都喜欢这个股票啊。其实这是专业基金经理们十多年来都青睐的著名股票。
孩子们不太理解这个股票,只是因为大人喜欢,他们才去选了,于是遭遇了“滑铁卢”。

这种“说人话,做人事”的简单性原则,就是彼得.林奇的投资的核心逻辑。
他认为,散户和专业投资者并没有什么本质的区别,他也不觉得基金经理是一个玄而又玄的职业,投资应该是一个简单直接的事情。但是这个的难点是什么?

我们往往无法抓住最核心的主要矛盾,而舍近求远,人云亦云。

在投资的时候,要避免陷入一个专业化的幻觉,做自己才是最重要的,要独立思考。是不是特别喜欢听消息炒股?
但是最后买了很多,却发现加在一起的收益没让你跑赢大盘?

这就是最关键的问题。股票市场是个很专业的投资市场,但是底层逻辑是“你要投资一个好公司”。
这个公司呢要有未来,要有成长性,要有增长性。

一些专业机构,通过财务指标,和去这些公司做尽职调查,才能判断这些公司是不是好公司。
而很多股民连这些公司主营业务做什么都不知道,只知道跟着不知道从哪听来的消息乱买,那么结果会怎么样,不言而喻。
那么,大家会问,我对这些上市公司都没啥了解,我怎么选股呢。

如果对选股没感觉是吧?可以选择行业选板块 ETF 啊,还可以选指数基金啊。

以上是本节全部内容了,后面再聊彼得.林奇的另外两个原则,希望对看完文章的你有所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