沃伦.巴菲特与查理.芒格(三)——艰难的长期持有

发布于: Android转发:0回复:0喜欢:0

今天继续来学习第三节,股神巴菲特的投资理论和经历。
我们都知道,巴菲特做投资,有一个最重要的特点,就是长期持有。巴菲特持有一家公司的股票,往往都是以年为单位的,这种投资方式在他之前的投资者中,可以说是非常少见的。
之前的几节中强调过,长期持有并不等于是价值投资,并且早期的巴菲特,其实也没有采用长期持有的策略,而是像其他投资者一样也是快进快出的。
那么巴菲特选择长期持有策略的逻辑是什么呢?如果我们想要学习巴菲特,需要具备一些什么样的条件呢?
我们今天就主要来解决这两个问题
。这里讲的第一个例子,就是巴菲特投资华盛顿邮报的案例。

华盛顿邮报是一家很牛的报纸,在1972年的6月,这家报纸独家报道了美国政治历史上最知名的丑闻,也就是“水门事件”。

这次报道让华盛顿邮报名声大躁,但是同时也受到了政党的疯狂打压,合作的广告商怕惹事也纷纷中止了和华盛顿邮报的合作。市场很快也对这这次事件做出了反应,华盛顿邮报的股价开始快速地下跌,巴菲特知道,他的机会来了。
在1972年的时候,巴菲特花了1060万美金,买进了华盛顿邮报10%的股票。

谁知到这一跌,就是四年时间。下跌的原因呢,一方面是受水门事件的余波,一方面也是碰上了1973年的金融危机。所以从1972年到1976年,巴菲特手里的华盛顿邮报就一直处于一个被套牢的状态。

但是巴菲特的做法就很奇怪,他看股价一直跌,就一直买,买到华盛顿邮报的董事长凯瑟琳女士都害怕了,以为巴菲特是要乘人之危,打算低价恶意收购自己的公司。

于是巴菲特亲自登门拜访,和凯瑟琳签了一个协议,保证自己再也不会在未经凯瑟琳同意的前提下继续购买华盛顿邮报的股票。

结果没想到,在1976年之后,华盛顿邮报的股价突然就翻身了,到了1985年的时候,巴菲特当初花1000万美金买来的股票,市值已经达到了2.2亿美金,翻了整整22倍,回报率超过同行业其他股票的5倍以上。

当时有很多人都质疑巴菲特是在进行内幕交易,因为这种连续套牢四年还在不断补仓的操作实在是太反常理了。

以后会在利弗莫尔的环节中讲到过,在一段下跌的行情中,不断地补仓是一种非常错误的做法,因为如果你的方向错了,那么不断地补仓只会一直扩大你的损失。所以当华盛顿邮报在4年之后股价起飞的时候,才显得巴菲特的操作那么神乎其神。

那么巴菲特是怎么想的呢?首先,巴菲特其实一直都很爱和媒体圈的人打交道。

在1969年,巴菲特就买下了他的第一个媒体公司一ー《奥马哈太阳报》,同时还有一些周刊,比如《纽约客》杂志的股票等等。

他也认识很多顶级媒体人,比如《财富》杂志的芭芭拉.莫罗等一些知名的作家,这些圈子带来的信息,共同构成了巴菲特对于媒体行业的深度理解。

同时呢,巴菲特和华盛顿邮报的关系也非常特殊。

在巴菲特还是个小孩子的时候,他每天早上4点钟起床,挨家挨户给邻居们送报纸赚钱,他当时送的就是华盛顿邮报。

所以巴菲特其实非常了解这个报纸,知道他们的内容风格,阅读人群,还有盈利模式等等。他知道“水门事件”的爆出,对于华盛顿邮报而言,或许在短期内是一种打击,但是从长期来看,无疑是极大地提高了它在那些核心读者心中的地位。

媒体行业作为一个典型的资源聚集型的行业,头部媒体在拥有更多的忠实读者同时,注定将拥有更多广告资源和销量。

除了对于媒体和华盛顿邮报的了解之外,巴菲特的信心还来自于他对这家公司管理层的了解。
或者说不仅仅是了解,而是他自己已经亲自下场参与到华盛顿邮报的管理工作中去了。

在1974年的时候,巴菲特接到了凯瑟琳女士的邀请,加入了华盛顿邮报的董事会,并且出任了华盛顿邮报财务委员会主席一职。

在20世纪70年代的印刷工人罢工期间,他协助凯瑟琳平息了这场风波,他也教会了凯瑟琳女士的小儿子要如何经商、如何扮演好企业家的角色、如何负起对股东的责任,给这家公司提前培养好了接班人。

所以华盛顿邮报最后能够成功翻盘,来自很多的因素,这里面有一些可以确定的因素,也有一些不确定的因素。但是毫无疑问的是,巴菲特的亲自下场进行管理,无疑是帮助这家公司度过了它最艰难的一段时期。

那这么看来,其实非要说巴菲特参与了内幕交易,好像也是说得通的。
从这个案例里面我们可以看到,从本质上来说,巴菲特赚的其实还是低买高卖的差价,而不是去吃股息,吃分红,靠这些是赚不到大钱的。

巴菲特的长期持有,并不是因为选择价值投资,就可以忽视股价波动的风险,也不是对市场行情的盲目乐观.恰恰相反的,巴菲特是充分认识了潜在的风险之后,对于这家公司能够解决这些风险因素抱有充足的信心,才敢在连续下跌的行情中不断补仓的。
并且,除了认识到企业的风险还不够,一个坚持长期持有策略的价值投资者,还必须意识到自己身上的风险。

这也就是本节讲的第二个问题:如果我们想要学习巴菲特,需要具备一些什么样的条件?我再讲个小故事。
很多人都知道1988年,巴菲特花10个亿投资可口可乐的案例。
在1988到1998年的十年期间,可口可乐的市值从258亿美元上升到1430亿美元,翻了接近6倍。算上分红,巴菲特这次投资给他带来了接近10倍的回报。

那在1998年的一次研讨会上,就有人做了一个小调查。他先是问,在场的所有投资者中,在过去十年里曾经购买过可口可乐股票的请举手。在场的几乎所有人都举手了。
但是他又问,达到巴菲特的收益率的人请举手。这一问所有的人又都把手放下了。

这说明,不是大家的眼光不够好,买不到真正的好股票,而是大家总会处于各种各样的原因,无法做到长期持有。
这其中的原因有主观的,也有客观的。
主观的因素很好理解,一支股票的行情不可能一直都是良好的,事实上,可口可乐在巴菲特买进前十年里,有4年的年度收益率连大盘都没跑过。
这种起伏非常容易挑战投资者的耐心,动摇他们对这家公司的信心。
而客观因素在很大程度上是被人忽略了的。很多时候,不是投资者不愿意长期持股,而是他们根本没有这个能力长期持有。

比如华盛顿邮报的那个案例中,巴菲特当时套牢了1000多万的资金在这支股票里面,但是在连续下跌的行情中,他还有余力可以不断地进行补仓。

这说明他的本金非常雄厚,而且他的现金流并不依赖股票投资上的收入,这些条件都是一般投资者所不具备的。
尤其是那些猛加杠杆炒股的朋友,如果你上一倍杠杆,那么股价一旦腰斩,你的全部本金就归零了,而如果是10倍杠杆,那别说跌4年了,随便一个跌停板就能让你爆仓,这还怎么长期持有呢?

所以巴菲特曾经发出警告说:人们必须为股市的上涨或下跌做好准备。
他的意思,不仅仅是要做好知识上,认知上的准备,还要做好心理上和财务上的准备,做好在下跌发生的时候,随时采取正确行动的准备。
格雷厄姆也曾经说过:“在大多数时间,股票是非理性的,它会向两极波动,原因在于很多人根深蒂固的投机或赌博心理,例如希望、恐惧、和贪婪。”
这些情绪波动,不是说你选择了长期持有的策略,选择了价值投资的玩法,就能完全避免了。
我们必须要清楚,这是人性本身的弱点,而不是投资策略的问题。


好了,本节的内容就到这里了,我们一起来回顾一下。

今天我们讲的其实是很多人鼓吹的“长期持有”策略的一个内在核心。
其中包括了两个方面,一个是认识到外在的风险,另一个则是内在的风险。
外在的风险来自整体的市场环境,行业的发展情况,公司的管理能力等等,而内在风险,则是来自于你的情绪波动,还有你的财务状况的变化。
只有对这两方面的风险有了一个充分的认知,并且具有充足的信心的前提下,长期持有的策略才能被良好地执行下去,也才能给我们带来漂亮的收益。

感谢阅读本环节,希望本节内容能给你带来收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