萝卜快跑的悖论:创新是如何毁灭资本的

发布于: 雪球转发:1回复:11喜欢:5

导语

这几天,大家比较关心的是萝卜自动驾驶对传统行业的冲击问题,客观来说,这是实实在在的冲击,而且成本和效率的确具有非常大的竞争优势。但是这种创新背后带来的风险,大家关注的很少。

技术创新本身是可以杀死自己的.......有时候技术创新不一定带来的是行业的繁荣,反而是内卷,甚至是毁灭掉整个行业

自动驾驶出租车:中短期逻辑非常顺,长期的商业模式,有待探讨……

LED行业的悲剧

曾经买过一个公司,木林森,这些年也时不时的去看看。结果这么多年过去了,公司的市值始终在100亿左右晃荡,以前一直百思不得其解,这两年逐渐的想明白了:有些技术创新,对劳动力,对资本可能是毁灭性的。

十多年前的写字楼,照明都还是气体发光灯具。那个时候,大家想到的是LED的节能,可能会快速替代灯管。但是实际是,替代的确发生了,而且随着led灯具的成本下降,这个速度非常快。但是问题也暴露了出来。

一个寿命的大幅提升。一方面led的寿命基本都在1w小时左右,正常的办公,一年能开2000小时算是不错的,三五年不会坏。

由于是灯带替换灯管,以前是灯管坏了,发光会频闪,很影响视觉的,师傅一般会一两个小时就更换了。但是LED的问题是,它是由多个灯珠组成的一个线光源,坏几个无所谓,只是影响亮度,而且灯珠的损坏率如果不高,其实肉眼根本看不出来,这就导致了,不需要LED灯珠的品质很高。一个由几十个灯珠构成的光源,一般三五年都不需要更换。更不用说它节能了。我没有问过工程的人,但是考虑电费+更换周期(包括人工成本和物料成本),照明的成本可能下降了70-80%?市场缩小了不少,而且对可靠性要求不高的情况下,灯珠本身的质量问题不是主要矛盾。

最终,中国在LED照明/户外显示这些应用上,基本统治了全世界,90%+的全球产能集中于珠三角木林森这样的世界龙头,封装环节市占率非常高,生产效率非常高的情况下,你会发现,基本周期消失了——需求稳定,供需关系的波动主要来自供给。但是当对质量要求不高,产能过剩的情况下,你会发现,毛利率各个方面,很少有周期波动了。

木林森公司本身好不好?从制造业的视角,这是一个非常不错的企业,管理,成本控制等,都是非常厉害的,但是这个技术不但没能培养出来一个世界级的照明企业,反而陷入了资本的黑洞——不赚钱。而且好像除了把别人熬死,你也找不到好的办法。

自动驾驶

如果我们考虑一个典型的应用场景:通勤!

如果你是自己买车,保险,停车费,折旧,燃油,这些下来,弄不好对很多人来说,单公里的成本可能在2-3元左右,不信大家可以自行估计一下。

如果打车价格下降到1.5/KM,对通勤距离在10KM级别的消费者来说,打车可能就更划算了。停车费可能是大头。而一辆出租车的运力,至少是私家车的5-10倍左右,这样私家车的上路就会少很多,还不用支付写字楼下高昂的停车费。一部分私家车的需求,可能会就此消失,转向自动驾驶出租车。至少部分家庭的二辆车,买的必要就越来越少了。

从武汉目前的情况来看,萝卜还处在一个非常初期的阶段。如果运力能够持续投放,最终的结果是,分走相当一部分有人出租车的市场。只是最后分走的比例是多少的问题,如果没有zf的介入,这个比例应该不会低。

但是这会导致的几个明显的问题:1. 私人购置车辆的必要性下降,可能会导致汽车销售的皮软,至少汽车相关的停车费,燃油费用等的大幅下降;2. 低技能人口的失业问题

如果在某个城市内,牌照分散,不允许转手,那么基本就是价格战。如果实现不了垄断,这个模式下,是很难赚钱的。出租车作为公共交通的重要补充,是否允许垄断,或者是否需要政府定价?从目前来看,牌照费用和政府定价是国内出租车的主导模式,但是网约车,现在很混乱。从某个程度来说,网约车平台收取的费用,主要就是一个资质费用,这部分费用,原来都是地方zf收取的。

出租车服务,本身是一个非常标准化的服务,很难做出来差异化。大家如果充分竞争,那么很难赚取超额收益。

大家在想什么?

谁落地快?谁能拿到牌照?

面对这样一个技术实现应用化,潜在市场超万亿的这么一个赛道,大家都想进来分杯羹。

从股票的逻辑上来说,这么做没有错,大家找的主要是:软件,硬件,车辆代工,地图等细分的产业配套环节。这么做是最直接的。

上周看了一个文章,说了一句话,让我觉得很有道理:在短期的时候,不要去讨论真理,要看大家是怎么想的,如果这么想的人越来越多,那么就可以构成一个投资机会。最直接的应该是去干百度,现在港股的baidu,市值只有2600亿的体量,肯定不算大,就看最后这个市场是如何分割的,以及是不是有地方保护。

我猜测最后,大概率是各地培养一个自己的运营商。到底怎么样一个模式不知道,比如叫车软件是不是允许第三方接入?就是我用叫车软件,叫一辆车,但是不一定是什么品牌的,这是有可能的。最后技术扩散到了统一标准的时候,这个商业模式就讲不通了。但是现在,只有baidu一家。A股这边的映射,大家找到的是车辆的代工厂。

这个逻辑非常丝滑,社交传播很广,后续关键是地方zf的态度,这个只能跟踪,因为技术上没有瑕疵,大家不得不接受这样一个结果。技术上可能3年之内就会逐步成熟起来,但是商业模式会怎么样,现在不好说。这两年不会看利润,只要是车辆投放+流水能够持续增长,这就够了。当年ofo和摩拜也是这么把估值拉到了一个很高的水平上。

从商业模式上来看,我们说一下长远的看法,这些因素不影响短期逻辑,甚至不影响长期逻辑。

首先,这是一个重资产模式。一辆车20w,如果按照500万辆计算,投入差不多是10000亿,产生的流水每年也在万亿以上(可能会略少),正常5年报废,考虑运营费用,这是一个回报还可以,但是体量可以容纳下巨头资金的模式。

其次,商业模式闭环没问题,打法也都很熟悉了,关键是这个能否实现垄断?从打车软件来看,这个东西,不一定能实现垄断。或者垄断之后,必然受到监管,这也是一个比较大的问题。如果要求高德这类软件,允许第三方接入,那么理论上是个小公司就可以买几辆车来跑——当然这需要技术成熟之后,才能从第三方买到合格的自动驾驶汽车。我怀疑问题不大,大车厂可以开发出租车定制版。技术上实现垄断难度很大,如果不能实现垄断,可能就是毁灭资本的。

最后,这个模式带来的社会·问223题,这个不多说了。

我其实想说的是,咱们弄了很多创新,很少见到增量创新——就是创造出来一个原来没有的东西,满足大家需求,带来的是GDP的增量。

我们的电动车,替代的是燃油车——抢占其它国家市场份额没问题,但是没能从根本上增加需求;我们弄的自动驾驶出租车,本质上是替代有人出租,抢了司机的饭碗,没能从更根本上创造新的需求,对GDP的增加,几乎没有任何贡献,而且还因为出租司机收入减少,反而可能带来失业和消费减少的潜在风险。中国的科技巨头,总想着扣老百姓手里那点钱,这是一个很大的问题。

长期来看,这个模式有待观察,短期,这个逻辑很顺.....

点赞+关注,带你了解更多

#暂停转融券!证监会重磅发布#

#纳指标普续创新高!特斯拉连涨11日#

#红利板块集体调整,煤炭电力双双走低#

$中国神华(SH601088)$ $创业板指(SZ399006)$

$贵州茅台(SH600519)$

全部讨论

07-11 10:33

$百度(BIDU)$ $拼多多(PDD)$ $小米集团-W(01810)$ 用实例分析了一个普遍性的规律:单纯通过技术创新获得成本优势,然后企图通过成本优势来垄断市场建立护城河,通常是失败的。@细雨-股息成长投资 向我推荐的好文章。感谢。
欢迎喜欢巴菲特式投资风格,特别是喜欢捡烟蒂的朋友关注我。保守主义者永远胜利!

07-11 17:43

潜在的问题确实很多 只能说是好的尝试 但真的任重道远

木林森这个例子好,我说怎么张不上去呢。

没有私家车去出市区的旅游景点这个痛点希望以后能解决

太牵强了 技术的进步永远是为了人类生活更舒适而服务的。你往资本扯什么, 不涨也跟创新半毛钱关系没用,

共享单车就是最好的例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