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于: iPhone转发:0回复:0喜欢:0
⭕️⭕️全收益指数⭕️⭕️,(也称“总回报指数”、“总收益指数”)则把成分股公司派发的红利在除息日收盘后再投资回组合,也就是考虑了上市公司分红的因素,执行了类似基金分红中红利再投资的操作。
⭕️⭕️净收益指数⭕️⭕️则进一步细化了分红因素的计算,考虑了税收因素的影响,因为上市公司分红还是要收税的嘛!这个可能是最接近真实收益的一种呈现方式,但是对于指数基金来说,这个倒并不一定是最值得参考的一个指数,因为相关税率是跟持有时间挂钩的,指数基金持股时间长就可以少交税。
换句话说,我们常看到的指数都是单纯反映价格变动的,价格变了它就变,成分股分红后价格指数就会下跌,而全收益指数因为包含分红,所以最能反映股票的真实走势。差距多大呢,以上证50为例,2010-2019年的十年间,上证50价格指数涨幅是19.95%,而全收益指数涨幅是55.51%,这就是红利再投复利的魅力。
价格指数和全收益指数表现的差异,包括分红金额以及这些再投资的累计收益。分红金额越高、投资收益率越高、时间越长,则总收益指数相对于价格指数的差异就越不能忽视。我们以天弘系列指数基金中的宽基指数基金为例,上证50的股息率最高、沪深300中证800中证500创业板依次降低,那么相对来说我们只看平常看的那个指数表现上证50是最吃亏的,其余几个指数影响依次减弱。
通过比较明显,天弘上证50A,每年的二三季度都能跑赢指数不少,而一四季度日子则过得有些艰难。作为一只被动复制上证50走势,且跟踪误差处于同类较低水平的指数基金,天弘上证50的表现还是很能代表指数基金整体情况的。
我们常常看到的宣传是,某某指数基金超越跟踪指数多少,超越业绩基准多少,很少看得到超越全收益指数多少的。原因很简单,因为前面的两个条件很容易达成,而且数字会比较好看;后一个条件达成难度比较高。所以以后千万不要再被这样的文字游戏给忽悠了,对于指数基金来说,长期业绩表现超越指数真得不难,我们在选择的时候还是要多与同类指数基金去比较,不能只听一面之词。
当然我们的期待也不能过高,对于以完全复制指数表现为目标的普通指数基金,能跟上全收益指数是有一定难度的,因为基金运作中会有交易费用、税收等摩擦成本,指数基金还有管理费、托管费、销售服务费等费用,这些都是损耗。
关于降低损耗、提升回报,主要有两大法宝,一是指数基金打新股的收益,这要求指数基金规模既不能太小,否则不满足市值要求无法申购全部可申购的新股,也不能太大,否则打新收益会被稀释,打新的理想规模会随市场动态变化,一般都在2-10亿之间;二是尽量降低指数基金的费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