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邦财险时隔两年调整增资方案,能否破解偿付能力困局?

发布于: 雪球转发:0回复:0喜欢:0

险企偿付能力之困或迎新出路?

日前,都邦财产保险股份有限公司(下称“都邦财险”)发布公告称,公司已召开2024年度第一次临时股东大会,并审议通过《关于对公司增资扩股事项进行调整的议案》。

都邦财险表示,各增资股东将以货币方式向公司合计投入资金2.44亿元。本次增资扩股后,公司注册资本将由目前的27亿元增加至29.44亿元。增资事项尚待监管核准。

值得一提的是,两年前(2022年5月),都邦财险也曾推出过一则增资方案,拟增加注册资本4亿元。彼时,共有9家股东计划参与增资,包括6家国资股东和3家民企股东。但9家股东参与增资后,尚有1.1601亿股的认购额度未由股东认购,进入下一轮同比例增资。

对于这一情况,曾有业内人士分析称,可能是股东对都邦财险未来的盈利状况抱有不太乐观的预期。最终,这一增资方案并未获得监管部门批准。

三年过渡期将结束

公开资料显示,都邦财险成立于2005年10月,注册资本金27亿元,注册地为吉林省吉林市。作为国有控股企业,都邦保险共有14家股东,包括6家国资股东和8家民企股东。其中,有7家股东持股比例超过5%,股权结构较为分散。

具体来看,吉林市铁路投资开发有限公司、中泰信托有限责任公司、吉林市吉晟金融投资控股集团有限公司、吉林市城市建设控股集团有限公司、吉林省金都集团有限公司、吉林市金鹰投资有限责任公司、吉林市中豪群实业有限责任公司分别持股19.26%、19.07%、12.52%、12.04%、11.11%、7.22%、5.19%。

与两年前相比,此次新调整的增资方案中,6家国资股东继续参与增资,3家民企股东则不再参与。若此次增资顺利获批,都邦财险现在的股东排名仍保持不变,但国资股东的占比将由此前的59.55%进一步增至62.91%。

根据都邦财险2024年一季度偿付能力报告,截至一季度末,该公司核心偿付能力充足率、综合偿付能力充足率均为122.3%,最近两期风险综合评级均为C,属于偿付能力不达标险企。

对于风险综合评级被评为C,都邦财险解释称,主要是经营情况不佳,盈利能力下降,偿付能力充足率处于较低水平,公司治理等操作风险方面存在一定问题所致。

一是可资本化风险,偿付能力充足率连续低于150%,内源性资本占比处于较低水平;二是公司治理结果不佳,导致操作风险评分较低;三是盈亏情况、保费增速、已发生已报告未决赔款准备金发展偏差率、立案注销率等指标在行业排名中处于较低水平。

值得一提的是,都邦财险是首家公开表示申请《保险公司偿付能力监管规则(Ⅱ)》(下称“规则Ⅱ”)过渡期政策的险企。

2021年底,原银保监会发布规则Ⅱ,并于2022年一季度正式实施。考虑到新规对险企偿付能力带来的影响,原银保监会曾明确指出,对于因新旧规则切换导致核心偿付能力充足率或综合偿付能力充足率大幅下降,或跌破具有监管行动意义的临界点(如综合偿付能力充足率降至150%以下、120%以下或100%以下,核心偿付能力充足率降至75%以下、60%以下或50%以下)的保险公司,将根据实际情况确定过渡期政策,允许在部分监管规则上分步到位,最晚于2025年起全面执行到位。

都邦财险恰好符合这样的要求。据该公司透露,2022年3月21日,原银保监会偿付能力监管部正式批复同意给予都邦财险自2022年至2024年三年的过渡期政策。

这固然让都邦财险暂时喘了口气,但其面临的压力依然不小。都邦财险曾表示,过渡期政策的批复执行,虽然对当前公司偿付能力有较大的提升作用,但随着时间推进,风险因子将以年度为单位逐渐上升,到2025年过渡期结束。

因此,在申请过渡期的同时,都邦财险也在当年5月开始增资“补血”。公告显示,都邦财险拟增发股份4亿股,每股单价1.00元,增加注册资本4亿元至31亿元。14家股东中,有9家股东认购,共计认购2.8399亿股,尚有1.1601亿股的认购额度未由股东认购,进入下一轮同比例增资。

尽管都邦财险曾乐观表示,增资资金已到位,待批复后公司偿付能力充足率将有较大幅度的提升。但最终,这份增资方案并未得到监管的批复。

如今,三年过渡期仅剩半年时间,此次增资能否顺利推进,对于都邦财险而言,必将是关键之举。

业务转型道阻且长

“外源性资本工具是融资的重要渠道,但最终还是需要靠内部‘造血’的方式来提升偿付能力。”中国保险资管协会特邀研究员卜振兴向《国际金融报》记者分析,险企首先要增强经营管理能力,提升盈利水平;其次要控制成本,降低各项开支;再次要创新业务、拓展客户,做大蛋糕。

独立国际策略研究员陈佳也认为,无论是否运用外源性资本补充工具,险企都有必要练好基本功,增强自身的核心竞争力。“尤其是要把增资部分用好用实,放弃过去的粗放型资本运用模式,科学高效地统筹业务结构,利用先进的金融科技不断提升投资策略回报率,把优化配置、优化风控与完善公司治理和内控运营有机结合起来,这样才能在‘补血’的同时,提升险企的‘造血’能力。”

记者查阅年报发现,成立19年以来,都邦财险的经营状况并不稳定。2005—2009年,都邦财险一直处于亏损状态;2010—2014年,都邦财险曾连续五年实现盈利,直至2015年亏损1.22亿元;2016年和2017年两年间,都邦财险实现微薄盈利,净利润分别为589.12万元和1080.43万元;可惜好景不长,2018年都邦财险再次走向低迷,净亏损0.88亿元;2019—2023年,都邦财险仍身陷亏损泥潭,亏损金额分别达0.67亿元、0.39亿元、2.42亿元、0.29亿元、0.89亿元。

与此同时,都邦财险的保费收入也呈下滑趋势。2018—2023年,该公司保险业务收入分别为38.47亿元、38.58亿元、37.85亿元、35.53亿元、32.38亿元、36.04亿元。

从保费结构来看,都邦财险对车险的依赖度不小。2018—2023年,公司车险保费收入分别为32.25亿元、31.98亿元、30.49亿元、26.7亿元、22.23亿元、25.26亿元,在整个业务中的占比一直保持七成左右。

然而,贡献保费最多的车险业务,也成为都邦财险业绩亏损的主要来源。2018—2023年,该公司车险承保利润分别为-2.6亿元、-2.16亿元、-1.8亿元、-4.05亿元、-1.1亿元、-0.52亿元。

事实上,不只是都邦财险,中小财险公司整体盈利都较为困难。2024年一季度,财险市场马太效应进一步加剧,从保险业务收入来看,财险“老三家”(人保财险、平安产险、太保产险)几乎拿走了超六成的市场份额。

某头部险企北京分公司车险事业部销售经理曾向记者坦言,车险综改之后,行业主要的改变来自经营成本增加的压力,并直接影响到主体公司业务员的发展,年度经营结果的亏损状态已不单单是费用性亏损,而是真实的成本亏损。

中小险企更是难上加难,面临着生死存亡的考验。不少公司的车险业务已经在局部区域开始“防守反击”,裁并撤机构,降低人力成本,以冀非车险业务上能突破,很多从业者甚至因此离开车险行业。

都邦保险也曾在偿付能力报告中表示,在战略规划方面,公司加大非车险业务发展力度,提升非车险业务权重,抵消车险综改带来的不利影响。

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经营非车险业务固然称得上一条出路,但也对险企提出了更高的资本要求。一位业内资深研究人士表示,从整体上看,非车险的分散性更弱、业务量更小且数据积累更少,有些业务受经济波动等外部冲击的影响更大,所以对资本以及偿付能力的要求更高,例如工程险、农险、保证险、责任险等。

对于以都邦保险为代表的中小财险公司而言,如何在夹缝中探求可持续的经营模式,将是今后很长一段时间内不得不直面的重要课题。

记者 王莹

编辑 姚惠

责任编辑 孙霄

—— / 好文推荐 / ——

美再挥“关税大棒”砸了谁?

全球首个人工智能法案出台

“你降价,我免费”,大模型厂商“杀疯了”

“掐表涨停”的中通客车,营收创9年来新低

还是卖水最赚钱?十大饮料公司实力揭晓

欧派家居经销商频“爆雷”的背后

点亮“在看”,你最好看!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