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宜华生活做假被处罚想到的

发布于: 雪球转发:0回复:0喜欢:2

周末刷雪球时,一则消息格外刺眼,进入笔者的视线:《宜华生活连续财务造假,证监会拟对违法主体罚款3980万元》。原来是8月2日的新闻,已经是旧闻了。只是之前没有看到而已。

证监会告知书认定:2016年至2019年四年间,宜华生活通过虚构销售业务,虚增销售额等方式,虚增利润27亿余元;通过伪造银行单据、不记账或虚假记账等方式虚增银行资金86亿余元;未按规定披露与关联方资金往来320亿元。

这家无耻之极的公司,在全国数亿投资者的眼皮底下,在各级监管机构的监管之下,在强大的国家机器的威胁之下,竟然敢做出如此卑劣的造假行为,确实让人大跌眼镜。

为什么这则消息对笔者会有如此强的冲击,是因为笔者曾经关注过这家“收入利润稳健增长”而市盈率低得极不合理的公司。与此相关联的,笔者也曾对一家叫康得新的公司产生过强烈的兴趣。但是,幸运的是,在关键的时候,笔者没有进场,没有被骗进去。事后来看,真是惊出一身冷汗。

由于这两个案例,笔者总结以下几点教训,给自己在以后的投资路上提个醒,一定要时时想到:市场的上市公司鱼龙混杂,有青衣苏眉老虎斑,也有大鲨鱼。上市公司也是社会的缩影,林子大了,TMD什么鸟都有。投资是高风险的作业,要时刻保持如履薄冰的心态。

第一、看不到产品的公司不要买。这是最重要的一条。笔者为什么能够最终在对这两家公司垂涎三尺的情况下最终忍住没有下手,就是靠了这一手。从宜华生活来讲,这么牛逼的家俱公司,按理应该在二线城市随处可见其产品,但是笔者所在城市的各大市场居然看不到踪影。而营收利润规模小得多的其他家俱类公司随处可见其产品,这是很奇怪的。而对康得新来说,笔者也是从财报中得知其汽车贴模已经如何如何,但也是跑遍全城的汽车配件市场,找不到这个玩艺的影子。虽然不能由此确定其造假,但是,一旦有了怀疑,我们不买总可以,市场的机会多的是,不要冒这种风险。

第二,光看财报做投资是远远不够的。财报上吹得神乎其神的公司多的是,宜华生活康得新这样的公司绝不只这两家,肯定还有不少。也许天天都有不少骗子们正盯着投资者的口袋。光看财报投资,总有一天必定会落入别人通过财报设计的陷阱。普通投资者不可能都达到刘姝威那种水平,所以从财报发现问题的可能性极小。所以普通投资者做出投资决策时,看财报只能占三分之一的权重,另外两个三分之一的权重是:三分之一深入真实的市场去考察,三分之一看行业新闻、去上市公司、上下游进行调查走访。

第三、只投能见度高的大公司。这些公司一般也是有长期业绩记录、新闻报道比较多、市场监督的眼睛比较多,作奸犯科的概率要低得多。特别是长期业绩这一条非常重要。笔者有个很牛逼的投资者朋友,他就有一条规矩,上市时间低于五年的公司不投。高大上的大白马公司虽然可能投资收益没有那种出奇的公司高,但是,至少可以确保投资人的本金不受伤害。

投资不容易,要完全避免雷区也很难。但是,至少对于有的可以回避的雷,还是不要去踩的好。至于像新冠疫情这种无法预料的突发事件,则是投资都的宿命,是投资者必须承受的。

 @今日话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