处方数字疗法商业模式的正式终结

发布于: 雪球转发:0回复:0喜欢:1

在Pear Therapeutics破产后,作为处方数字疗法(prescription digital therapeutic,PDT)主要指标的Akili在日前正式宣布放弃PDT模式,转而以无处方产品——EndeavorOTC作为主力产品,并于同日宣布再次裁员40%和寻求FDA批准其OTC产品。Akili彻底放弃PDT意味着处方数字疗法作为一种商业模式已经被正式终结了。

从处方数字疗法概念的提出至今已经有十多年的时间,但PDT的公司不仅无法创造出规模化的收入,而且在烧光了大量投资后却日益陷入困境。究其原因,PDT违背了整个医疗市场发展的浪潮,逆潮流而动只能迎接失败的命运。

自从美国价值医疗推出以来,支付方对病人的再入院率严格考核,如果病人反复入院,医疗机构会被罚款。这逼迫医疗机构开始关注病人出院后的状态,更好地管理这些人。由于病人的治疗效果会直接关系到医院的收入和利润,医院才有动力去分析这些病患的数据,找出风险最高的病人,并尽可能避免他们再次产生高支出项目,如再次进入急诊室、再一次入院。

因此,医院的治疗效果不仅由医院本身的治疗效果决定,还取决于病人在出院后是否得到了持续的关注和其必需的医疗服务,如康复、护理的效果。院外的医疗服务质量也决定了病人未来的风险。医院有动力去和支付方一起推动院外医疗服务协同,共同确保治疗效果。这就将疾病管理从院内治疗衍生到院外服务。院外服务包括持续治疗(门诊,专科,家庭医生),康复服务,护理等急性期后服务环节。

在整体从院内向院外衍生的趋势下,院内与院外的连接更多依靠信息化解决方案,推动了PHM(Population Health Management)的发展,数字医疗行业也借此获得了蓬勃发展。但是,所有的医疗服务更关注协同效应及由此带来的治疗效果而不是传统的缺乏沟通的医患关系。

从整体趋势来看,多部门协同和强人工干预是所有服务的关键。而PDT恰恰忽略了关键点,既没有吸纳多部门的协同,也没有任何人工干预,只是通过一套算法,希望通过医生开具处方让患者回家自己使用软件就能获得疗效。PDT的治疗模式不仅早就跟不上市场整体的趋势,也难以获得病人的认可,这才是PDT始终难以成功的主要原因。

如果再回来看Akili,其困境也源于此。由于缺乏人工干预和与其他机构的协同,Akili产品的疗效并不能得到保证,支付方在看不到明确疗效的前提下更不愿意报销,只能放弃处方模式,直接面向C端。

虽然Akili通过SPAC上市后获得了一定的现金,但截至2022年底,其现金储备只有1亿美元,按照原有速度,到2023年底将无钱可烧。因此,Akili在年初和9月份进行了两轮裁员,分别裁掉了30%和40%的员工,从原先150人以上的规模削减到只有60人出头,通过削减人力成本来保证现金流。

不过,Akili在其公告中宣称,2023年其运营成本为5500-6000万美元,但这不包括裁员费用、股票薪酬和资产损耗,2024年预计的成本将在4700万美元以下。到2025年,其产品的毛利率将达到60-70%。且不论其对成本预估的过度乐观,暂就产品本身来看,其营收很难真正获得规模化。

根据Akili的公告,6月6日-9月5日,EndeavorOTC拥有4170个活跃付费用户,每个用户的平均支付费用为81.88美元/季度,月度付费用户的留存率为51%,2个月的留存率为67%。从这三个月的收入来看,EndeavorOTC只获取了34万美元的收入,这意味着年度营收只会有100多万美元。不过,与2022年的32万美元的营收相比,总体营收增长了4倍。这也是为什么Akili下定决心放弃PDT转而进入零售行业。

不过,如果从留存率来看,Akili的营收前景并不乐观,其新客2个月的留存率只有34%,这意味着公司如果要持续增长就必须加大营销力度去开发新客户,未来营销费用压力会比较大,进一步加大了成本压力。而且,由于公司并未公布3个月的留存率,在缺乏人工干预的前提下,PDT的实际留存率会随着使用时间的延长进一步降低,规模化的难度远大于有教练的远程疾病管理公司。

事实上,PDT扎堆的精神健康领域是支付方覆盖不足的专科领域。虽然看似精神健康是有着巨大的需求,但由于骗保严重,支付方对精神健康领域的报销不仅设置了各种限制,还压制了报销价格。由于精神健康的医生收入不高,导致供给短缺,且医生不愿意接受保险,导致广大的中低收入人群的需求始终难以满足,市场规模其实有限。在这样一个市场开拓自费用户面临着较低的天花板。

因此,即使转入无处方模式,Akili的发展也无法取得突破,未来的转型只可能向两个方向,一是重人力干预来保证效果,但这对于一家软件公司来说的挑战很大,需要大量融资以支撑运营模式的改变。另一种可能性是与器械融合,彻底转型为硬件公司,但这样的硬件不具备刚需性,更难以在市场上获得突破。所以,重人力投入的教练模式或将是唯一有希望转型的模式,但在资本市场全面收紧的前提下,先活下去可能才是最重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