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导体的拐点又来了?

发布于: 雪球转发:0回复:2喜欢:4

6月12日,我去参观了中芯在绍兴的晶圆产线,也就是现在的芯联集成,对半导体产业及晶圆制造环节又有了新的认识。

半导体产业大致可以分为三个环节,分别是设计、制造、封装,而这三个环节中资本投入最大技术壁垒最高的,当属晶圆制造环节。因为从材料到设备再到晶圆光刻,这几乎汇集了全球顶级智慧。

在8英寸的产线上,我看到了东京电子的涂胶显影,佳能的光刻机,应用材料的离子注入,12英寸的产线上还看到了Asml的光刻机,这些都是全球顶级的设备厂商。

我们当前最大的痛点在于,材料设备端的技术亟待突破,晶圆光刻环节的高端工艺受阻。因为在美国芯片法案的影响下,高端光刻机一直处于限卖状态,日本的材料设备端,长期也存在着一定的不确定性。

所以国产替代的话题很长任务也很重,资本市场对半导体产业的期许也从未停止过,这也是为什么很多设备材料公司,一上市都能给到几十上百倍的估值。

自主替代的预期

芯片制造遵循的是摩尔定律,即集成电路上可容纳的元器件数量每隔18至24个月就会增加一倍,这也就意味着相应的芯片制程会不断地缩小。

对于晶圆厂商来说,谁能在对手之前研发出最新的工艺制程,那么就能在对手赶上之前攫取到超额利润。这也是台积电为啥能长期保持50%毛利率的根本原因。

晶圆制造说到底是个烧钱的行业,新建产能动辄就是百亿级的投资,工艺制程也需要持续的研发投入。

不同的工艺对芯片制造环节的良率以及应用后的功耗都有着绝对的影响,比如高通在三星代工的骁龙888就发热严重,而台积电代工的骁龙8Gen2跟8Gen3就不存在这样的问题。

台积电是靠着超前的技术研发,攫取到行业最厚的利润,然后通过旧产能的降价对行业形成降维打击,所以整个晶圆制造领域高利润的也就前排的那几个厂,落后产能都深陷价格战。

而自主替代的逻辑在于,本土之前在40纳米-28纳米-14纳米之间的工艺产能是紧缺的,新建的产能完全可以替代掉外资厂商的份额,因此不存在短期过剩的问题。

在中芯23年Q4的交流报告中也有投资者提出过产能过剩的问题,管理层的回复是:我们不走摩尔定律,建一个工厂都是要运行20年以上,建好了也要经历这样的上上下下。

所以本土的半导体逻辑跟全球市场技术迭代的逻辑不同,本土更侧重于替代空间。

另外关于28纳米以内的产能,考虑到Asml2000i受限问题,新建产能未来会受到限制,那现在手里握着28纳米产能的那几个厂接下来的几年利润都会陆续释放。

当前可以确定的是,国内有巨大的市场需求,截至5月集成电路进口额为1480.57亿美元,同比增长12.25%;其次是存量的市场,头部那几家又几乎没啥对手了。当下的主要问题是新厂的折旧问题。

半导体的阿尔法

在众多半导体的产品中,知名度高的诺安成长还有167亿的规模,而今年以来的收益-8.13%,主要就是因为设计厂及消费电子端的持仓比例押的太高,尽管整个行业都在加速回暖,但晶圆制造、AI算力是预期才是最为强劲的方向。

中欧中证芯片指数发起A(020478)的宋巍巍对市场的理解显然更具体、更细节,今年收益已经超过24%。从仓位配置来看,主要集中在晶圆制造、设备、算力、以及存储芯片等。

图:中欧中证芯片指数发起A一季度

在Q1的报告中,宋巍巍谈到:人工智能革命的本质是暴力计算,AI研究中遇到最大的困难就是缺少算力,算力芯片是绕不开的投资方向。A股芯片行业中,存储芯片仍旧是潜在需求量最大的子板块,数字芯片,模拟芯片等设计公司会随着半导体周期反转而获得基本面相应的改善。

我国集成电路产业年销售额过去九年翻了四倍,大基金一定程度上为我国芯片自主可控起到了推动作用。此次第三期大基金的注册资本规模超过前两期总和,相信会为国产芯片的发展起到较大促进作用。结合过往的投资方向和当下国家政策引导,我们认为大基金将会主要投资晶圆制造方向的先进逻辑厂,主要产品针对CPU、GPU以及手机SOC,这也是国产化最高的产业;追赶难度相对较低,但下游需求极强的晶圆制造方向的先进储存厂也会作为重要投向;剩余资金投资半导体材料等。

半导体产业从材料到最终的封装,整个供应链条很长,而真正能看到业绩的细分领域确实不多,所以对管理人的要求也是比较高的。净值走势是最好的验证,中欧中证芯片产业指数今年以来的收益远远跑赢了诺安成长银河创新

资金风偏的切换

市场大多行情,都是由基本面和情绪面共振产生的,情绪面就是人心,基本面加上情绪面决定了市场面,市场面反映过来影响基本面和情绪面。

半导体行情的催化剂,一个是自主替代的长期逻辑,一个是宏观层面消费数据低迷。M1数据公布之后,陆股通坚定卖出消费,近期头部消费公司走势多数都在加速,最根本的原因在于,市场对做空居民成本支出端达成了一致预期

而短期不太需要业绩兑现,且未来长期趋势更明朗,政策支持力度更强的科技产业就迎来了新的资金关注。

其实自主替代科技出海的逻辑,参考日本当年的发展史也是成立的。日本在泡沫破裂之后所经历的衰退,也并不是所有的行业都一蹶不振,汽车、半导体、消费电子出海几乎横扫全球。比如本田从1993年开始,股价一口气涨了8年,东京电子现在也是全球三大半导体设备之一。

科技产业的崛起几乎是必选项,再加上近期大摩又不断在上调全球半导体制造端的评级,比如台积电、世界先进、华虹等。晶圆厂产能的满载也给了市场新的信心。

全部讨论

06-21 13:53

评价不客观,中欧中证芯片这个25个点是24年2月计算的。不能说他芯片选的牛。只是入场时间点刚好低位。

06-21 15:21

村龙都说不搞摩尔,菊花的手机怎么解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