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虹半导体的逆周期

发布于: 雪球转发:2回复:0喜欢:6

港股一直以来是由外资定价,晶圆厂的估值也只有10倍左右,而A股这边可以给到20倍以上,所以华虹的回归是必然。

整个半导体行业现阶段主要是两个问题,一是上游产能过剩下游需求萎缩,而中游又囤积了大量的库存;二是高库存减值(降价)压力。

经历华为的缺芯后,各大手机厂设计厂积极抢单囤货,最终引发行业缺芯潮。过去一年几乎所有晶圆厂都处于满产状态,而现阶段的高库存压力又直接压垮了各大IC厂的业绩预期。

从科技公司的财报也能看到,AMD最新财报净利润下滑了40%,微软下滑了14.38%;英特尔下滑了43%;韦尔股份下滑了38.92%,同时资产减值4.93亿元,比上年同期增加3.75亿。

手机产业链是大环境出了问题,整个安卓阵营中除三星以外,其余都是两位数下滑,而汽车行业不同,汽车智能化的景气度依然很高。

比如做汽车芯片的安森美股价还在新高,IGBT国内头部设计厂斯达半导年内跌幅不到10%,三季度业绩依然增长121.43%,而且库存没有任何减值压力。

其实手机产业链对华虹的影响微乎其微,华虹三季度报披露公司全线产能依然是满产状态。

01.成熟工艺爆发

晶圆制造是整个芯片生产中资产最重的一环,买设备、建厂、研发,动辄就是几百亿的投入,而且需要持续的投入。

新工厂前期还要承担巨额的折旧费用,这也就导致新厂一般前几年都不怎么赚钱。

华虹的8英寸厂毛利率46.7%,而无锡新建的产能毛利率只有22.3%,但这都是前期,一旦过了折旧峰值期,那就是数钱。

在无锡建产后华虹的利润释放明显,2021年归母净利润赚了2.61亿美元,同比增长162.94%,三季度财报净利润赚了2.91亿美元,已经超过上年全年利润。

四季度业绩指引,收入约6.3亿美元左右,全年营收大概在24.75亿美元左右,增速超过50%,毛利率基本稳定在35%-37%区间。

消费电子疲软的确影响了整个晶圆产能,但华虹三季度的产能利用率依然是满产状态,原因是华虹的营收结构中,通讯类订单占比较低。

按照三季度财报披露,华虹主要收入分为四块:电子消费品(4.08亿)、工业及汽车(1.49亿)、通讯(0.54亿)、计算机(0.19亿),增速分别为45.5%、65.1%、-18.5%、30.9%。

可以看到,下滑最严重的通讯类订单收入仅为0.54美元占比极低,增速最高的是汽车以及电子消费品等。

图片来源:华虹半导体财报

手机类订单对工艺制程要求比较高,全球能生产的厂家已经没几家了,最赚钱的订单都集中在三星晶圆和台积电手里,毛利率超过50%。

而华虹目前主要是成熟工艺,按照收入来看,收入占比最高的是0.35μm,三季度收入2.38亿美元;然后是90纳米和0.11μm订单,最好的工艺是55nm及65nm,所以手机产业链下滑对华虹几乎无影响。

华虹未来的增长,主要还是看汽车智能化的空间,重点是MCU和IGBT,以特斯拉model3为例,一辆车要用84颗IGBT。

三季度,55nm及65nm工艺节点的销售收入7860万美元,同比增长95.9%;90纳米和95纳米工艺销售收入1.417亿美元,同比增长71.9%。

02.产能依然短缺

过去芯片行业一直是"老一吃肉,老二喝汤,老三喝西北风",意思就是落后产能就只能赚取极低的利润率,而要保证高利润就要效仿台积电不断的研发不断建设新产能。

过去高利润订单几乎都集中在手机和PC,因为工艺制程门槛,这部分订单几乎是被CR2垄断,而中低端工艺的竞争又比较激烈,需求并不像现在这么旺盛。但这几年随着人工智能以及汽车智能化的快速发展,成熟工艺也迎来了高景气周期。

周期基本都是由产能来决定的,产能过剩价格下跌,就会进入下跌周期,产能紧缺价格上涨,随之而来的就是上涨周期。而内地厂商的产能问题一直紧缺,就晶圆厂来说,目前能制造55纳米以上的只有中芯和华虹,所以内地厂商暂时不存在过剩的问题。

对比海外厂商,华虹最大的优势在于,新能源汽车处于高景气的上升周期中,其次消费市场基本都在内地,再加上美国的多次限制,本土设计厂转移供应链的意愿会更强烈。

比如比亚迪半导体在招股书披露,已经将发到三星的部分代工订单发到了加到了华虹。

03.如何估值

半导体产业的估值分化极其严重,上游设备、材料几乎都能给出50倍以上的市盈率,而晶圆厂只能给出20倍左右的市盈率,原因是材料、设备很多领域还处于从0到1的空白状态,替代空间巨大(想象力够丰富)。

而晶圆制造当下成熟制程工艺已经相当成熟,高端升级又面临重重阻碍,所以市场一直是按外资定价来给出估值,但内资也忽略了替代空间巨大的事实。

对于华虹来说,14纳米以下的高端制程暂时还有距离,但成熟制程55纳米以上的市场已经足够大,并不是所有芯片都需要7纳米,5纳米。$华虹半导体(013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