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2022年下半年的一些思考

发布于: 雪球转发:2回复:3喜欢:6

如果赶上半导体风口,诺安那种集中式的持仓体验感肯定好,但在风口过后也必然要承受巨大的回撤。

兴全合宜那种均衡配置的抗风险能力看似更强一些,不把鸡蛋都放在一个篮子里,但是当大环境不好的时候,连装篮子的车一起翻。

二季度公募仓位加的最多的是资源、新能源和光伏这三个赛道,隆基仓位直接干到了857亿是仅次于宁德和茅台的第三大持仓。前20名中还出现晶澳、天齐、亿纬和华友等,这些都是配置超过300亿的。

公募集中加的太狠并不是什么好事,现在减下来的平安、美的招行药明康德还有海康,这些也都曾是香饽饽。

从2020年到现在,先是炒消费,然后2021年医药、新能源、半导体,2022年继续新能源,新能源跨越整波行情,而消费和半导体在风口过后也都经历了30%以上的回撤。

现在最大的确定是很多公司的中报业绩会下滑,最大的不确定是不知道什么时候可以复苏(看疫情),说说我对接下来市场的一些思考。

01.光伏新能源仓位高

光伏和新能源依然是未来几年预期最好的行业,双碳的大背景下会催生出很多细分领域的机会。这也是市场机构当下的共识,但问题在于中报业绩的预期已经打满了,二季度这波反抽很多公司市值翻倍了。

更关键的是,二季度大量的机构仓位提的太高,后续谁来接力是个问题,现在就看谁敢发新产品上来接盘。

新能源本身一直是将未来十年甚至更久的价值预期贴现到当下,比如比亚迪给出万亿的市值,的确风口很大,但是一旦出现某个季度的预期下滑,那就将面临超过30%甚至更高的调整,跟CXO是一个道理。

关于渗透率问题,标普年初给出的预期是全年25%,但是5月份的时候渗透率就已经超过25%了,另外标普预期的2030年30%的渗透率也很有可能提前达到,可想而知这个赛道有多火。

产业的故事还有很多,全面智能化升级以及到L3的普及,L4和L5的加码研发,未来几年都有可能实现。

但是市场已经在提前预期这些预期了,等到真的实现L5的时候,软硬件的上游厂商市值早已经提前兑现了。中报预告发布后,很明显的反应是很多关联性的高的公司不涨反跌。

02.半导体长期依然景气

半导体的确定性比新能源更强,因为半导体比新能源更赚钱,不论是汽车智能化还是物联网智能化升级,以及未来可能出现的元宇宙,对芯片的算力需求都在逐年提升。

很明显的对比是,特斯拉第一代座舱控制系统用的是40纳米工艺,而第二代升级到14纳米,第三代的CPU已经升级到AMD的7纳米,汽车未来的竞争很有可能会走手机路线。

但是这些需求利好的是AMD,是高通,是台积电,而内地厂商现在最大的问题依然是技术升级。在IGBT领域斯达的份额已经能挤进全球前十,但是占比还是很低,MCU领域顶流的依然是ST(意法半导体)和安森美主导,座舱部分高通的8155和8195也都用到7纳米工艺,而且最新一代的8295已经开始上5纳米了。

在传统汽车智能化的初期阶段,40纳米以上的成熟工艺依然供不应求,但是到了中期阶段工艺制程升级是必然的,所以短期40纳米以上的产能是供不应求的,但是更长期还是要看研发创新能力。

设计端未来是会出超级市值的,参考美股除了台积电垄断高端制程以外,其他大市值的基本都是设计厂。

面板算是上游了,面板短期正在经历价格下跌周期,这一波必然要等到头部厂商减产才会正式见底,下跌周期就看能谁能扛到最后(亏得起)。

03.互联网再熬一波筑底

互联网行业,随着阿里被列入"预摘牌"清单后,后续会有更多的公司上榜,回港再上市可能会是常态。

但回H股并不能算是利好,因为港股的流动性确实要劣势于A股和美股。根据交易量来看,成交额单日超过10亿的不到20家公司,超过1亿港元的也就100多家(A股是2000家),大量的公司根本无人问津。

纽约跟香港其实是一波人,外资真正高配的要么是长期预期性较高的新能源产业,要么是业绩增长稳健、行业地位稳健的龙头企业。

互联网的下一波风口其实也是大复苏之后,不论是阿里的零售,还是鹅厂的广告,互联网的整体变现模式和实体有密切关联。

底部其实很难猜,中报业绩基本不会太好,三季度如果可以回暖的话,三季度互联网就会见底。

现在整个互联网行业空间上跌的足够大了,腾讯下来跌破3万亿,阿里跌破2万亿港元,其实估值不重要了,现在最重要的是谁能坚持看3年以后,拉长时间周期,当下的性价比还是高的。

04.CXO估计要等明年了

医药行业其实最大的矛盾就是:不走创新根本没出路,而很多企业又缺乏创新能力。

即便没有提出对临床效果有更好的要求标准,那么大量的创新型药企加上CXO的配合,仿制药肯定也会泛滥,创新药到后面仍然会卷到大家都不赚钱。

其实仿制阶段的PDI领域只有恒瑞自己在赚钱,其他三家都在亏,百济神州五年亏掉300亿,如果不是频繁融资也早就顶不住了。

创新药的标准提升后,很多企业一级市场都要面临融资困难的问题,因为你研发出来后很可能没有利润,所以融资难。

CXO行业现在就是预期出了问题,一方面是普遍担忧明年的业绩预期会下滑;另外也担忧行业产能会过剩。

CMDO领域的凯莱英最近市值新低了,CRO药明康德的反弹也基本上A回去了,长期都知道CXO行业的景气度很高,只是很短期的几个季度预期差,大家都很难接受。

公募二季度,赵蓓是明确在报告中看多CXO的,应该是唯一一个明确看多CXO的,也是从估值考虑考虑。

整个医药行业未来肯定会出三家公司:一家是服务全球的CXO一体化企业即从药物发现到最终的CDMO;另外一家是技术领先的医疗器械企业,起码替代的空间是足够大的;还有一家就是对标辉瑞这种创新型药企。

05.消费关键看复苏

消费行业的预期太差,从抱团结束后,2021年面临着上游原材料涨价,下游提价困难;2022年上游材料变化不大,但下游需求开始萎缩。

其实从沃尔玛的库存飙升后就能看出来,连这种日常零售都开始萎缩,可想而知那些可选消费,所以消费电子也很低迷。

高端消费里就剩茅台还比较坚挺,本来茅台对标的就不是消费市场,所以业绩能保持稳定。而中高端的可就未必了,水井坊业绩发布后多家机构下调了2022年的盈利预期,海通也下调了古井贡酒的目标价,原因是库存高。

奶粉行业飞鹤下滑,澳优下滑,这就已经说明了奶粉行业的问题,尽管机构对伊利的预期很高,但是市场近期明显偏悲观。

消费电子就不用说了,本身就是创新驱动需求,而短期又没有啥大的技术创新,又是可选消费,疲软是正常的。

免税行业中免的业绩也在大幅下滑,但中免还是盈利的,免税本身也是高端消费,机构普遍对明年预期乐观。

消费其实很被动,很多消费行业主要还是依赖线下渠道,但是因为各种原因线下渠道的影响短期还有很多不确定性。

04.结尾

当下疫情复苏链的确定性更强,而互联网、消费、医药在连续下跌两年之后,估值已经不重要了。

咱们这个市场从来都是跌多了就会涨,涨多了就会跌,而现在有不少头部公司其实已经跌得够多了。

全部讨论

2022-07-31 00:21

写这么好,竟然没赞

2022-07-31 07:21

总结的真到位

2022-07-31 07:07

分析的比较全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