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些基金经理,怕是从未来穿越过来的吧……

发布于: 雪球转发:0回复:0喜欢:3

本来在写公募降薪的事情的,后面写着写着就有点愤青了。

平复一下情绪,先给大家分享一些因为研究口碑出圈的基金经理好了。

一、盛震山 工银聚丰

盛震山的存在感不太强,主要原因是从诺安基金跳槽到工银瑞信后, 一直在管专户,23年才开始管公募。

目前管的挺杂的,有偏债型的基金,也有股票型的,还有工银瑞信那只著名的试验产品“工银领航三年持有”。

从业绩上来看,其实都不赖。

你像工银聚丰,最近1年多股债配比是4:6,作为一个高波固收+产品,除了2022年亏了-6%外,今年收益7%,去年8%其实还可以。

这只基金是刘婷和他一起配合的,刘婷应该主要管债,盛震山是股票,两个人都比较好的抓住了股债两市的结构性行情。

你比如债,去年四季度主要搞了国有大行的永续债和券商债,今年一季度,随着债券市场下行速度加快,她又火速拉长组合久期,变得更加积极。

股票的话,盛震山买了不少高股息的股票,去年买老凤祥等黄金零售股应该也赚了。

还有一只去年年底接手王筱苓的基金,工银新蓝筹,也做的蛮好。

他接手时间是2023年10月,一上任就把持仓来了个大换血,原先王筱苓风格偏大盘价值一些,持仓也相对均衡,盛震山更在乎安全边际,通过有限行业、精选少数公司来实现选股收益最大化的。

目前来看效果较好,今年以来的收益是13%。

虽然说工银瑞信又红又专,但别说,培养基金经理确实是有一套的。盛震山过来后没让他直接管公募而是让他先后接触了包括保险、企业客户、银行理财子等各种类型的专业机构客户,这种客户其实非常注重绝对收益,对基金业绩的稳定性也有比较高的要求。

跑出来后,盛震山后面的产品几乎就是以绝对收益为主了,包含开头说的那只试验田产品,也让他参与,说明盛震山在工银瑞信里面,也是有一定地位了。

听说,现在工银聚丰是很多基金投顾想要入的产品,但先前规模一直在1亿左右徘徊,导致很多想入又不和标准,不知道工银瑞信后期会不会发力帮做做规模?

二、周海栋 华商恒益稳健

周海栋我合理怀疑他是从未来穿越过来的。

你看过规模上了300亿,依旧保持节奏准确不翻车的吗?

你看过哪位做权益投资且保持高仓位运行,9年保持7年正收益的吗?

你看过哪位权益基金经理,就算22年23年这种地狱模式,依旧带飞的?

从规模变化上来看,周海栋绝对是熊市里面弯道超车的典型。

周海栋可能是我心头上的一根刺,因为他是我从规模50亿看到300亿依旧没有下手的男人。

在50亿的时候,我最担心的是什么呢?就是很少有权益基金经理能一直踏准节奏的,特别是随着规模急速膨胀,不仅超额减少,能投的标的也会越来越少,轮动策略也会慢慢失效。

前车之鉴就是刘畅畅。

刘畅畅做了2年划线派后,规模在21年达到了巅峰,与此同时,轮动策略失效,后面两年业绩逐步下滑,这会规模回到25亿后,业绩才开始收正。

但周海栋真的有点深不见底。

他的持仓是极度均衡分散的,虽然做轮动,但他的换手率并不高,持股数据随着规模增加而增加,比如华商新趋势优选,2021年约139只,到了2024年已经变成了349只。

重仓股变化也不太大,只不过是对组合仓位进行微调。

换成偏债混合型的华商恒益稳健,前十的持仓几乎以港股为主,而且这只基金从21年开始,就主要投港股了,在港股集体扑街的这几年,基金是完全没有翻车的。

我试图从行业角度把周海栋做一个业绩归因。

他主要持有的行业是6类(计算机、交通运输、有色金属、电子、钢铁煤炭、基础化工),以21年为界限,以计算机和交通运输为主,21年后,可以被简单地拆分为有色煤炭、电子、交通运输三大部分,再加上其余一些行业标的。

最近三年业绩一直跑赢,是一直持有有色金属

这三年,只要苟在周期中的基金,业绩都不算太差,比如周文杰,比如黄海。

19年-21年,他主要苟在TMT板块中,而当初这块确实也是最锋利的矛,以金梓才的基金为例,这三年苟住,收益就会特别好。

所以周海栋的成功点其实不是我们以为的那种单行业轮动,他应该是基于对当前周期位置的判断,以宏观经济、行业发展、公司发展三个维度,让板块不断随着周期轮动。

这几年,基本是完美体现了其“一手周期、一手成长”的风格。

搞到这我懂了,简单无脑的分散叫指数基金,深思熟虑的分散叫反脆弱。

虽然周海栋很强,但还是有规模边际的,这些年的超额在慢慢减少,问我买不买,只能说50Y没上车,那么100亿后,就更加不敢动了,但还是挺喜欢佩服的。

三、王晗 博时战略新材料

王晗2023年2月份才开始管公募,看起来很新人,按照这个一清二白的履历丢到渠道那边去,估计都募不到几个钱。

但很有意思的是,零售渠道这边没火,但因为研究口碑,先在圈内给破圈了。

王晗是博士,他的三段职业生涯是:券商自营、凯丰投资、博时基金。

U1S1,从券商自营跳槽到顶尖私募再到大买方的三级跳,在行业内都不算多,但从职业生涯路径中,发现他走的还是蛮踏实的。

毕业进入的是华泰证券,华泰证券那套研究分析框架做的很好。他在华泰证券主要负责的是建材和化工两个行业。

后面跳槽去了凯丰投资,这家百亿私募属于华南最大的商品私募之一,在这家私募,王晗建立真实的大宗商品框架,更进一步的是他和产业链走的更近了,这个阶段算是王晗从理论研究到产业落地的阶段。

2020年左右,他在产业圈已经小有名气,经常会有买方的钢铁有色首席邀请他去做专家讲座,也是因为这个,被陈曦发现,觉得他适合博时基金,于是来到了大买方。

所以本质上,王晗的研究背景里面是以周期制造为主。

在博时基金,他也是周期组的,跟了沙炜一段时间,沙炜是比较典型的周期型,在他的影响下,王晗的能力圈是扩展到了煤炭、建筑、机械、光伏和电力等。

从今年的净值走势上来看,王晗和沙炜有点像,所以有些人会琢磨着两投资的标的是不是差不多。

但看重仓股,只有2只股有重合,原因在于虽然沙炜更偏上游周期资源品,防守性更强,用的是现金流选股思路。王晗属于周期偏成长一些,偏中观出发,除了传统周期行业,他还会看新能源/半导体/科技股等。

选股思路是产业趋势大于个股选择。这句话我理解的意思是从产业景气度找最强阿尔法,而不是去屎上雕花。

所以除了今年,他们的业绩是有分化的。那么在防守阶段,沙炜更好,但如果市场起来的话,王晗的进攻性可能会更强一些。

不过那么多新人基金经理,为啥我会多看看王晗呢?

第一是他的定期报告的很喜欢。他总是三言两语能总结出自己的投资逻辑,一点废话都没有,而上一个类似这样的,让我印象比较深的,是杨鑫鑫。

第二是全市场从中观从产业链角度出发的基金经理不多,以前是傅鹏博,汤戈勉强也应该算进去,梁跃军也算,但他们主要做的还是光伏/半导体这类。

第三是他求学期间他的目标就是做投资。进入到这行后,已经到了痴迷的地步了--别人旅游他做研究;别人休息他做研究;别人约会他做研究。

你别说以后业绩怎么样,就冲着这种年轻活力,进取心满满的样子,就忍不住会想申购一下。

我瞅了一眼,去年开始,有一些机构买入。

一个小小提示:

王晗属于新手基金经理,虽然学习能力强且投资逻辑清晰,但目前来看,换手率较高,交易较多,波动不小,求稳的人可以多观察观察,等等他再多跑个一年这样。

@雪球创作者中心 @雪球基金 #基金今日话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