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股壳资源盛宴落幕,港股壳资源含苞待放

发布于: 雪球转发:1回复:0喜欢:5

曾经备受市场关注,被称为“A股赚钱第一奥义”的壳资源盛宴似乎正落下帷幕。证据就是,无论是从借壳数量还是壳股价格来看,这个概念都在持续降温。

先看数量。2016 年已经公告完成借壳上市(包含过户)的项目累计21 宗,同比骤降46 %,交易总价值约1879 亿元,同比萎缩33%。新增借壳项目也显著下滑,2016年共披露了19 宗借壳预案,其中9月重组新规发布之前披露的项目11 个,而这个数字在2015年为48 个,同比降幅达60%。新增项目中已实施完成的有3 宗(圆通速递、新海股份、神雾节能),主动停止实施和股东大会被否的有5 宗,其余11 宗均处于待审阶段。

表1.2016年A股已完成借壳上市的项目统计

数据来源:Wind,云锋金融整理

再看价格。我们统计了截止2017年2月底,A股市场上市值最小的20只股票(排除新股和长期停牌个股)在过去几年的涨跌幅表现。由于小市值品种普遍业绩差、盘子小,长期以来被作为壳资源的潜在品种,受到投资者的追捧。然而从17年以来,这一组合却罕见的跑输大盘,甚至跑输表现最差的创业板指数。

图1. 市值最小的20支股票组合今年以来大幅跑输市场

数据来源:Wind,17年数据截止2月底

与此形成鲜明反差的,是港股买壳愈发踊跃。

整个2016年,港股买壳项目共45宗,比15年的44宗略有增加。对应的交易总值达585.07亿港元,较2015年的516.28亿港元上涨13%。

表2. 2016年香港买壳部分项目统计(规模前20)

数据整理:云锋金融

注:此处买壳包括了以现金或资产取得上市公司控制权的交易。

为什么在A股借壳上市变得越来越不划算?

监管政策越收越紧

16 年6 月17 日,证监会修订并颁布了被称为“史上最严借壳新规”——《上市公司重大资产重组管理办法》(以下简称<重组管理办法>)公开征求意见稿以及相关配套措施,并于9 月9 日发布正式稿。这次《重组管理办法》可谓全方位对规避借壳进行围堵,从量化指标、定性指标、监管层特殊裁量指标多个维度对借壳上市的认定标准进行完善。新规公布之后便显现了威力,6 月17 日至年底,共有146 宗并购重组项目上会审核,其中25 宗被否决,审核通过率较上半年下降了10个百分点。


表3.《重组管理办法》新旧规定对比

数据来源:云锋金融整理

事实上,在对资产重组的监管上,香港联交所是证监会不折不扣的“老师”。从这一份新规也可以看出,里面大量借鉴了联交所的监管经验和理念,甚至青出于蓝,设定了更加苛刻的规则。

表4. 《重组管理办法》和联交所规定的对比

表格来源:并购汪·添资本

2017年2月17日,证监会又发布了《关于修改〈上市公司非公开发行股票实施细则〉的决定》,对定增的发行规模、发行间隔等方面做出了严格规定。尽管这一规则与壳资源没有直接关系,但会影响到部分不够优质的公司在A股的借壳上市意愿——会急着借壳上市的公司本来大部分就是冲着融资去的,既然无法再通过定增快速融资,那么上市意愿必然大打折扣。

IPO速度越来越快

除了重组政策之外,过去A股壳资源火热是建立在IPO排队时间过长的基础上,然而这一理由也正在瓦解。监管层近期频频吹风IPO加速,并出台一系列支持非上市企业公司的政策,包括刘主席在近期新闻发布会上的表态,都表明了中国版“注册制”正在进行中。实际行动也确实如此。截止2017年3月初,证监会已经核发6批IPO上市,累计获得IPO发行批文的企业数量达68家,占去年成功发行IPO数量的近30%——而目前2017年刚走过了五分之一。

此外,目前证监会受理首发企业中未过会的数量已经从去年底的687家下降至3月初的647家,按目前的IPO推进速度,一年半之内IPO“堰塞湖”的问题就有望解决。因此企业不再愿意付出越来越高的壳价,来换取一个越来越不值钱的插队“号码牌”。

港股壳资源会成为下一个热点吗?

不得不说,跟A股比,港股壳公司真的“很便宜”。这体现在两个方面。

首先从已有案例来看,港股的壳价值远低于A股。2016年A股借壳上市的平均交易规模为89.5亿人民币,而港股的平均交易规模为11.6亿人民币(按1港元对0.89元人民币换算),两者相差7倍。如果换算成壳价值,A股30亿人民币是起步价,开价100亿者也大有人在。而港股壳价值虽然已经从11年的2亿港元左右上涨至目前的6亿港元,但和A股比起来实在是小巫见大巫。

其次从小市值上市公司分布来看,港股的市值平均水平也远低于A股。由于小市值公司是壳资源的“池子”,观察这一池子的水深也是判断壳资源供需关系的良好依据。目前A股市场上30亿以下市值的公司,已经从14年底的494家,锐减到16年底的3家,而港股仅在主板里就有513家市值小于10亿港元的公司。

图2. A股14-16年底最小市值区间公司数量对比

数据来源:Wind,云锋金融整理

图3.港股14-16年底最小市值区间公司数量对比

数据来源:Wind,云锋金融整理

港股壳公司为什么这么便宜?

首先,相较于A股公司享受着“只进不退”的待遇,港股的退市制度相对完善。统计显示,整个A股市场发展至今,几千家上市公司中,退市的不超过100家,年退市率不到1%。买A股壳公司,相较于港股,“被退市”的风险极低——A股壳公司这种自带的“保险”福利,自然在价格上会有所体现。

更重要地,从股票发行角度来说,港股是实打实的注册制。如果把一家公司的上市地位看作一项资源,那么注册制下的港股,提供了充足的“上市地位”资源;而目前在核准制下的A股,大量想上市的公司无法及时上市,形成“IPO堰塞湖”,已上市公司的“上市地位”资源紧张。两个市场在壳资源供给大环境上的不同,导致了港股壳公司“价格”更低。

但注册制不代表不需要壳资源。云锋金融董事总经理谢勤发曾经以《香港上市公司收购实战案例》为题进行过主题分享,其中就提到内地公司要在香港市场买壳的原因。

首先,香港是一个国际化的成熟市场,在港股上市有助于内地发行人建立国际化运作平台,在外汇管制的大背景下也有利于公司后续融资进行国际并购。

其次,尽管港股上市难度远小于A股,但内地企业赴港上市也要经历公司架构重组、保荐人选择、境内审批、申请、聆讯等环节,至少需要两至三年时间。若企业不愿等待,买壳便是更好的选择。

最后,在港股市场,如果IPO后跌破发行价,会极大地影响股票的流动性,为日后融资制造难题。而与IPO相比,壳公司因为上市时间长,股东分散,交投相对活跃,也比较容易保持流动性。

南下资金撑大市,活跃资金看细股

当然,由于壳股,尤其是所谓啤壳,在一定程度上损害了投资者利益,不利于港股生态,因此联交所的管理也是在不断趋严的。譬如要求创业板公司由公众持有的股本证券最少由100人持有,对代持股份也给出了单独评估条例。另外近年来联交所一直在修订规则,增加上市公司通过供股等手段集资并将股价“向下炒”的难度,比如将资产过半为现金的公司视为现金资产公司并勒令停牌,若不解决,则复牌申请视为新上市申请。

但另一方面,港股正在起变化。从我们不久前出的深度研究《港股通南下资金深层次解析》中可以发现,随着港股通的不断发展,南下资金正给港股带来更多的目光。

相较于港股通开通前市场资金对大盘蓝筹近乎偏执的追捧,南下资金会让越来越多不同种类的资金开始关注港股,这其中既包括之前在A股炒作中小市值个股的游资,也包括注重性价比和资金运用效率的产业资本。那么在A股港股化,港股A股化的大趋势下,A股壳资源盛宴落下帷幕的同时,会不会是另一场宴席的开始呢?


免责声明
投资涉及风险
敬请投资者注意,证券及投资的价值可升亦可跌
过往的表现不一定可以预示日后的表现

云锋金融之证券交易服务由云锋证券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云锋证券”)提供。本文件由瑞东金融市场有限公司(以下简称“瑞东金融”)编制及授权发布于本平台,所载资料可能以若干假设为基础,仅供参考之用途,会因经济、市场及其他情况而随时更改而毋须另行通知。本文件所载的意见可能与云锋金融集团其他业务或其联营公司发表的意见有别。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本文件及任何內容。已获授权者,在使用本文件及任何内容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于云锋金融,并承诺遵守相关法例及一切使用互联网的国际惯例,不为任何非法目的或以任何非法方式使用本文件,违者将依法追究相关法律责任。本文件所引用之数据或資料可能得自第三方,云锋金融将尽可能确认资料来源之可靠性,但云锋金融并不对第三方所提供数据或资料之准确性负责,且云锋金融不会就本文件所载任何资料、预测及/或意见的公平性、准确性、时限性、完整性或正确性,以及任何该等预测及/或意见所依据的基准作出任何明文或暗示的保证、陈述、担保或承诺而负责或承担法律责任。本文件中如有类似前瞻性陈述之內容,此等内容或陈述不得视为对任何将来表现之保證,且应注意实际情况或发展可能与该等陈述有重大落差。本文件并非及不应被视为邀约、招揽、邀请、建议买卖任何投资产品或投资决策之依据,亦不应被诠释为专业意见。阅览本文件的人士或在作出任何投资决策前,应完全了解其风险以及有关法律、赋税及会计的特点及后果,并根据个人的情况决定投资是否切合个人的投资目标,以及能否承担有关风险,必要时应寻求适当的专业意见。在若干国家,传阅及分派本文件的方式可能受法律或规例所限制。获取本文件的人士须知悉及遵守该等限制。

“云锋金融”及相关标志为云锋金融集团所拥有。瑞东金融(证监会中央编号AAB449)及云锋证券(证监会中央编号:AYT670)均为根据《证券及期货条例》获准从事受规管活动之持牌法团,且其控股股东均为香港云锋金融集团有限公司。云锋金融集团有限公司为香港联合证券交易所有限公司主板之上市公司,股票代码为003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