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国药企输血,亚盛医药跳出泥潭

发布于: 雪球转发:0回复:0喜欢:4

6月14日,亚盛医药在港交所连发三份公告:

一是公司将奥雷巴替尼大中华区以外的独家选择权授予武田制药,武田将支付选择权付款1亿美元和后续12亿美元的首付款及里程碑付款,以及双位数的销售分成。

二是武田制药以 7500 万美元入股亚盛 7.7% 的股份,成为公司二股东。

三是亚盛医药已经在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递表,即将赴美上市。

亚盛医药是中国首批上市的biotech,奥雷巴替尼是其首款上市产品,2021年在国内上市,2023年初顺利纳入国家医保,号称是全球第二个、中国首个上市的第三代BCR-ABL抑制剂。但销售成绩却不尽如人意,2023年全年销售额不足2亿元,累计销售额仅有3.62亿元。

2023年底,亚盛医药账上现金不足11亿元,首款商业化产品造血能力不足,加上公司现金流状况堪忧,亚盛医药在资本市场一直在坐冷板凳。

如今三则公告彻底改变了市场对亚盛医药的预期,6月17日,亚盛医药股价高开15%,收盘涨超17%。

最合适的买家

市场很早以前就在等待奥雷巴替尼的授权,但亚盛医药管理层一直不紧不慢,放话称自己在寻找最合适的买家。

武田引进BCR-ABL抑制剂是有原因的。全球目前有三款上市的三代BCR-ABL抑制剂,其中一款就在武田手里:泊那替尼。但这款药在2012年上市后,突然爆出安全性问题,不得不在2013年撤市,后经FDA添加黑框警告后重回市场销售,销售一直不算好。

2021年10月,诺华推出的三代药阿思尼布上市,2022年实现1.5 亿美元销售额,2023 年进一步突破4亿美元,诺华预期,其销售峰值会达到20亿美元。

面对来自诺华的竞争,武田显然需要一个强有力的产品来保持竞争优势,用奥雷巴替尼来接替泊那替尼,就成为一个再合理不过的选择。

奥雷巴替尼在国内已相继斩获两项适应症,分别为治疗任何TKI耐药、并伴有T315I突变的CML慢性期(-CP)和加速期(-AP)的成年患者;治疗对一代和二代TKI耐药和/或不耐受的CML-CP成年患者。

临床数据显示,奥雷巴替尼具有克服其他三代TKI泊那替尼、阿思尼布耐药性的潜力,而且,奥雷巴替尼在CML上的疗效优于阿思尼布,具有同类最佳潜力。

此外,奥雷巴替尼在攻克另一类常见白血病,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ALL)上也表现出众,其联合维奈克拉和地塞米松治疗新诊断Ph+ ALL患者的I/II期研究取得积极结果,有望成为一线治疗用药和无化疗方案。

通过与武田的合作,亚盛海外临床的费用有了保障。同时,市场认为,凭借武田制药对靶点和适应症的理解、以及成熟的临床开发和销售团队,奥雷巴替尼的销售峰值将进一步被推高。

有望在美股二次上市

奥雷巴替尼已经在国内上市,在海外也已进展至临床III期,价值相对确定,市场认为,协议中的12亿美元的总交易金额可能会全部兑现。

武田行使选择权的可能性极大。除了独家选择权协议外,亚盛医药还与武田订立了证券购买协议:武田同意认购合计超过2400万股,总代价为7500万美元,每股作价超过24港元。这一价格较6月14日收盘溢价4.55%,体现了武田对亚盛医药的认可。

有了武田提供的资金和经验,亚盛医药就能进一步加快奥雷巴替尼在美国上市的进度,这激发了亚盛在国际上募集资金的动力。亚盛医药发布公告表示,已向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保密提交一份关于建议首次公开发售的F-1表格登记声明草案。

创新药企在A股、港股上市融资通道并不顺畅。美股则因为各种原因,近几年少有国内创新药企涉足。亚盛医药将可能成为港股上市公司在美股二次上市的首个案例。

除了奥雷巴替尼外,亚盛医药最具想象空间、也是进展最快的管线是APG-2575。这是全球第二、国内首款进入II期临床的国产Bcl-2抑制剂。

公司年报显示,APG-2575在2023年一连获批3项全球III期临床许可,包括获FDA批准联合BTK抑制剂治疗经治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小淋巴细胞淋巴瘤(CLL/SLL),获国家药监局批准治疗新诊断老年或体弱急性髓系白血病(AML)、联合BTK抑制剂治疗初治CLL/SLL。

公司预计,APG-2575治疗R/R CLL/SLL的适应证将在今年向NMPA递交新药上市申请。如果这款药也能兑现预期,亚盛医药就可以高枕无忧了。

撰稿|李傲

编辑|江芸 贾亭

运营 | 朱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