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次垄断被罚超1亿,津药还能不能改?

发布于: 修改于: 雪球转发:0回复:1喜欢:1

津药药业又双叒被罚了。

4月10日,津药药业发布公告:由于“固定或者变更商品价格协议”、“分割销售市场协议”,违反了《反垄断法》相关规定,津药药业孙公司天津天药医药被上海市市场监管局处以2988.43万元罚款。

氟尿嘧啶注射液是抗肿瘤领域的一线药物,是国家基药目录、国家医保目录产品,主要用于消化道肿瘤的临床化疗,可以说是一款救命药。此次天药医药被罚,正与这款救命药息息相关。因此,上海市场监管局重拳出击。

这也是上海民生领域反垄断执法专项行动首案

对于津药来说,这已经是1个月内收到的第二笔反垄断罚单。3月16日,因短缺药卡莫司汀涉嫌滥用市场支配地位,津药药业子公司金耀药业已被天津市市场监管委员会罚款2772.13万元

也就是说,短短一个月时间,津药子公司、孙公司双双因垄断被罚,合计超过5700万元。

事实上,自2021年以来,津药药业已因垄断被罚三次,总金额超过1亿元。这家公司到底还能不能改?

上下游联手?

目前,全国共有19个氟尿嘧啶注射液批文,金耀药业占其一,交由子公司天津天药医药——本次被罚的主体公司来生产销售,市场份额排名靠前。

问题是,有19个批文的非独家产品如何实施垄断

据IQVIA数据,氟尿嘧啶注射液在2021年中国境内销售额约11亿元。津药药业在2022年半年报中提到:氟尿嘧啶注射液是公司拳头产品,在同通用名竞品中占有率超过1/3,同时在抗代谢肿瘤药大类中的占比逐年上升。

值得注意的是,此次一同因垄断被罚的还有上海旭东海普药业,该公司有两个氟尿嘧啶注射液批文,同时也是最早一批过评该品种的企业。两家若是联合,很可能对下游市场造成不小的扰动。

更不用提,19个批文中可能有不少处于闲置状态。处罚披露后,有媒体联系了3家药企,其中一家表示该药品销量很少,另一家表示从未生产过该制剂产品。

此外,从原料药来看,国内仅4个批文,旭东海普便是其中之一。一个占有率超过1/3,一个把住了原料药,两家公司一旦上下游联手,氟尿嘧啶注射液的价格便尽在掌控。

这两家到底有没有打配合,有待官方后续详细的处罚决定书进一步披露。

计入罚款后,金耀药业2022年净利润由盈转亏,亏损5330万元津药药业方面表示,事件发生后,公司及所属公司高度重视,立即组织整改,主动调整氟尿嘧啶注射液价格,确保守法合规经营。

屡教不改,后患无穷

药品垄断这根红线,津药已经一而再、再而三地触碰。

就在3月16日,津药子公司金耀药业由于滥用市场支配地位,以不公平高价销售卡莫司汀注射液,被天津市市场监管委员会罚款超过2700万元。

这起垄断行为更加恣意。金耀药业是国内唯一生产卡莫司汀注射液的厂家,具有很好的定价话语权。同时,由于生产资质、环保等因素,其他厂家后续进入市场的难度较大。

在总体成本相对稳定的情况下,从2016年起,金耀药业大幅减少卡莫司汀销售量,造成市场供应显著减少,价格也从100-245元/支逐年提高到2020年的1500元/支以上,翻了七八倍。网络零售更为夸张,甚至溢价到5000元。

子公司、孙公司都因垄断被罚,津药自己呢?

2021年,津药涉嫌醋酸氟轻松原料药垄断。醋酸氟轻松是皮质激素的一种,津药又是该领域龙头企业,由于恶意涨价,津药药业被没收和罚款4402.26万元,相当于该品种两年销售额的两倍。

老子、儿子、和孙子,两年被罚三次,上梁不正下梁歪的故事什么时候是个头?

据津药年报介绍,金耀药业以急救药、短缺药为核心,这正是最容易涨价的类别。有媒体梳理了近年被热议的涨价药品,发现很多都是急救药和短缺药,它们在过去10年间的价格涨了几十倍。

巧合的是,前述涨价药品中,醋酸地塞米松、重酒石酸去甲肾上腺素、重酒石酸间羟胺注射液、呋塞米注射液、盐酸利多卡因这五款,均在金耀药业的涉猎范围,好几款还是公司重点品种,比如单品年销售过亿元的重酒石酸去甲肾上腺素。

其中,地塞米松的涨价尤为瞩目。前不久,全国人大代表、郴州市第一人民医院党委书记雷冬竹在接受采访时表示:一些不是集中采购的短缺药品,比如地塞米松(注射液)原价为0.35元/支,2022年挂网价提高至98.76元/支,涨价近282倍。

4月11日,孙公司被罚的结果公布次日,津药药业回应媒体称:目前公司及所属公司已整改到位。

会是最后一次吗?

撰稿 | 李傲

编辑 | 江芸 贾亭

运营 | 王嘉琪

插图 | 视觉中国

全部讨论

2023-04-13 20:26

其实涉嫌垄断,他也没挣多少钱呢,稍微罚点款,那么挣的钱就没了。估计都是中间商或者是公司的大老板,采用中间商加价的方式垄断销售价格赚了钱了,这家公司未必真的能赚到那么多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