览海医疗退市整理期正式结束:高端医疗的路子在中国很难走通

发布于: 雪球转发:1回复:2喜欢:1

7月18日,览海医疗的退市整理期正式结束。按照流程,公司将于本月25日摘牌。

近期,这家民营医疗机构不断吸引着市场的注意力,主要原因在于公司老板密春雷的妻子,是此前央视的知名主持人董卿。

密春雷在2022年上半年很长一段时间处于失联状态。3月9日,财新报道称,密春雷早在2021年12月份被地方经侦部门带走。大概两周后,览海系旗下的上海人寿投资总监被查。

览海集团在银行保险、医疗文旅、服务贸易、投资等领域都有布局。在上市公司览海医疗之外,览海集团还拥有建筑工程、房地产、银行保险等更为庞大的业务。从览海系的布局来看,医疗反倒是公司拓展地产旅游项目的招牌而已。

览海医疗2021年的年报不及预期,被出据“保留意见”的审查结果。加上董事长和公司一起被强制执行超7亿元,览海医疗破败不堪。今年7月,密春雷结束失联状态,回归览海医疗董事长的位置,但对公司退市的结果已无力回天。

览海事件展示了一个结果:高端医疗的路子在中国很难走通。

理想丰满,经营骨感的高端医疗

览海医疗的前身是中海海盛,亏损多年。2015年,览海医疗借壳上市。

2015年是中国民营医疗奋进的一年,美年健康、览海医疗、康宁医院等一批民营医疗企业都在这一年上市。政策背景上,药审中心的改革使国内医疗环境迎来新的发展契机,2016年“互联网+”和“健康中国2030”的提出,医疗行业一度吸引各界精英。

这一时期,金融保险行业也处于快速发展阶段,医疗和保险是天生的一对,借道医疗可以跨入金融,这对于做工程、地产起家的密春雷来说,的确是一个好选择。

密春雷与上海电气、上海城投等机构设立了上海人寿,同时将览海医疗打造成高端医疗服务供应机构,格局相当完整。

2016年年报中,览海医疗对这一年内的业务转型带来的重大变动进行了说明:览海医疗旗下运营了三家医疗相关的子公司,分别为康复医院、海盛上寿和览海在线。其中,康复医院提供高端医疗;海盛上寿提供大型医疗设备及相关融资租赁与商业保理业务;览海在线则运营互联网医疗平台。

除此之外,览海医疗还参股了当时医疗行业知名软件公司东华软件股份有限公司;收购了拥有上海多处医院的和风置业,拟建高端综合医院;并且背靠览海集团,推出了在线问诊平台“我有医生”APP。

密春雷同时踩在保险、医疗、互联网等多个热门赛道上,自然是炙手可热。他甚至对览海医疗的发展做了长期规划:

第一阶段:到2018年年底巩固、完善和夯实现有平台,尽快进入并稳定全面运营状态;

第二阶段:2019-2021年,以现有平台为基础,进一步引进优质资源,适度扩张;

第三阶段:2022年开始,进一步整合资源,集中优势,扩大经营,朝国际化发展。

其实明眼人都能看出来,高端医疗只是幌子。览海系和其他借口做医疗的机构没太大区别,多是通过医疗撬动地产和金融等业务。表现在业绩上,览海医疗的经营一直不佳,除了2018年子公司抛售东华软件股票获得大额入账外,2017年-2021年间,览海投资始终入不敷出。

高端医疗的伪概念

真正戳破览海医疗美丽皮囊的是2021年。

据公司2021年年报,公司的主要营收来自于毗邻上海环球金融中心和上海中心的览海门诊部、位于上海市淮海路K11艺术购物中心的怡合览海门诊部、以及身处上海新虹桥国际医学中心内的览海康复医院。

这两个门诊部和一家医院地理位置绝对够高端,但从营业成果来看却非常寒碜。2021年览海医疗收入1.19亿元,亏损2.85亿元。

不仅如此,在年报的审计报告中,会计事务所指出:览海医疗存在关联方非经营性资金占用事项、收入的确认事项、大额其他应收款的可收回性等问题,并据此给了“保留意见”。

对此,览海医疗财务总监无法接受,并在年报中长篇论述了公司业绩的合理之处。

双方在年报中争论了起来,这样好笑的事情很快引发了市场关注。加上业绩触及退市线,览海医疗不得不接受自己的命运。

高端医疗似乎在国内一直就发展不起来,碰壁的并不只有览海医疗一家。

2013年,慈铭体检就想要打造高端体检,并花费上亿元,在北京朝阳区建了号称“中国第一家私人医生会所”的北京奥亚医院。

高端医疗服务需要有高端受众作为业务支撑,但在中国的医疗领域,“高端”指的并不是优美的就医环境、态度和蔼的医生护士、舒适的就医体验,而是指的北京协和、长沙湘雅。

没有高端的医疗技术,很难吸引到高端受众,这是高端医疗在中国水土不服的主要原因。在美国,梅奥等高端医疗机构具备全球顶尖的医疗能力,但在中国,“高端”仅是表面上的。

慈铭体检在IPO过会后未能挂牌,高端医院的建设拖累了公司的发展,最终慈铭并入了美年健康体系内,才把品牌维系了下来。当时爱康国宾也曾计划投资建设高端医院,看到慈铭的结局后很快收手。

目前,上海览海门诊部挂在大众点评上的优惠促销,仍旧大多是身体检查相关的项目。这些项目名头确实高端又洋气,只是无法自立自足,颇有伪概念内味。

日渐脆弱的民营医院

众多主营高端医疗的公司逐渐“泯然众人”的背后,是民营医院行业的脆弱。

民营医院的作用在于补充公立医疗资源的不足,这意味着在大多数就医场景下,公立医疗资源仍旧是大部分人的首选。其次,民营医院主要通过昂贵的医疗服务过滤掉大流量人群,与公立医院相比,价格并未与医疗质量相对应。

公立医院这边,集采、体制改革等惠民政策的不断推行,民营医院租赁、人力等支出则居高不下。两相对比,民营医院的前景愈发不乐观。

据企查查公开信息,2021年,有“医院”相关的民营关联破产重整案件达到100件,同比增长25%;2022年截至7月份,相关案件达46件。

据《中国卫生健康统计年鉴2021》披露,全国2.35万家非公立医疗机构,一年总计亏损额达1300亿元,平均到各家头上,亏损达到550万元以上。

落在纸上的每一个数字,都可能是一个机构的颓败。

今年1月,因经营不善,曾在2016年10月登录新三板的,号称“中原医疗第一股”的河南鹤壁京立医院被拍卖。

5月份,焦作同仁医院因多年欠薪,走向仲裁法庭。这家建于2013年的民营医院,占地百亩,规划床位1800张,在当地颇有声名。眼下,焦作同仁医院走向破产,欠下的工资和养老保险也无法兑现。

民营医院难,高端民营医院就更难。这一商业模式已经被实践多次证明很难奏效。

降低身段,或者提升医疗能力,才是民营医院发展的正确方向。

#民营医院#

全部讨论

2022-07-19 22:50

中国医疗是非常非常廉价医疗 不太可能 和老外路子完全不一样 老外是因为公立医院排队时间过长 才去私立医院 中国不存在

2022-07-19 20:34

高端医疗设备与医疗服务,必须国有才可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