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金发行遇冷,或是入场好时机

发布于: 雪球转发:0回复:0喜欢:0

重要声明:本文仅为我自己的投资笔记,文中任何操作或看法,均可能包含我个人的偏见和错误。

所提及的任何具体产品均不构成投资建议,对投资者基于此做出的投资决策概不负责。

最近俄乌大战的热点都追累了,换个角度写点我近期的思考吧。


本篇的核心思想就是标题:基金发行遇冷,或是入场好时机。

1.为何“或是好时机”?

基金圈内有句话——基金好卖不好做,好做不好卖。

意思就是当基金卖的好的时候,往往是市场高点,行情火热大家都愿意买基金,那其实是不好做的,因为均值回归后期很可能会下跌;

而当基金卖的不好的时候,通常是市场低点,此时虽然卖的不好,但在低点布局,反而未来能吃到较大涨幅。

因此可以把基金发行份额当做当前市场是否适合买入的一个大概的反指。

而今年开年以来基金发行遇冷也是大家有目共睹。

数据来源:choice,整理:何大宝

我拉了choice2020年至今的数据,可以看到各月基金发行的情况。

热度最高的无疑是2020年7月和2021年1季度。

张坤、葛兰、蔡经理等基金经理也都是在那时出的圈。

彼时很多基金上市当天募集规模就超过了千亿。

对比之下今年以来基金发行情况怎一个凄凉了得,很多基金甚至都发行失败。

而前期两个基金发行潮过后发生了什么,大家也都看到了——

眼看他起朱楼,眼看他宴宾客,眼看他楼塌了。

另外,开年以来也有多位基金经理打开限购或提升限额门槛。

其中不乏一些重量级的基金经理,如朱少醒、乔迁、张坤、林英睿、杨锐文等。

首先,会对基金申购进行限额的就说明是比较良心的基金经理了,真正把基民利益放在基金规模之前。

毕竟还是有很多基金经理为了规模,在市场明显有泡沫的时候也不刹车。

(某兰:你直接报我身份证得了。。。。)

而当这些良心基金经理们“英雄所见略同”地开放限购,一定程度可以代表他们对后市的判断开始乐观,或者说至少现在不是一个糟糕的买入时点。


还有一点,近来各基金公司的自购动作也明显多了。

目前已有30+基金公司进行了自购,个别的自购金额也都超了1亿。

当然,这也只能作个大致的参考。

看到有个研报,21年3月财信证券发布的《2018年以来基金公司自购数据跟踪》,初步结论是说,市场行情与基金自购规模无直接关系,基金自购对行情、基金业绩影响有限。

(但我看了下研报原文,感觉得出这个结论的前提并不充分。。。)


但不管怎样,只能说现在处于“模糊的正确”阶段。

到底具体还有多久才能迎来转折上涨没人知道。

那总结前文:目前基于这三点,我是准备再入场买点基金了。

1.基金发行遇冷;

2.多位基金经理上调申购金额限制;

3.多家基金公司开始自购。


2.入场买什么?

然后就到了灵魂拷问——入场买什么?

看下估值吧:

(数据来源:嗨皮土豆)

通常认为PE小于30%是低估。

结合目前3400+点的大盘,肯定不算钻石坑。

但对于一些低估值板块,不妨也可以慢慢布局。

对于小白,或者想求稳的话,最省心又大概率能赚钱的方法就是:定投宽基指数。

比如说目前的中证500

但请注意,不是说投了立马赚钱啊,用闲钱来投资,设置好定投规则,坚决执行,以3年为维度,基本是能赚钱的。

中证500处于低估状态已经有一阵了,近一年市场风格转换,偏向中小盘沪深300一直在跌,中证500还是上涨的。

对于科创50,光看PE百分位可以说低到脚底了。

但毕竟指数新,成立年限较短,参考意义要打个折扣。

不过目前这个位置,控制好仓位适当建仓,还是以3年为维度,大概率也是能赚钱的。

毕竟“科技强国”路线是大家的共识,我也长期看好中国的未来。

各类行业基金那就要另做功课了。

全市场类型的主动基金,如果你的基金经理也有“放开申购限额”的动作,你也可以酌情考虑加仓。

另外我自己之前也写过一篇旧文,关于何时入场、择时的,里面提到一些核心结论我觉得也还是挺有用,再捞一下。

大宝自习室:《我入场了》

最近我也还在写篇关于“资产配置”的文,看完那篇或许能更好地帮你做决策,敬请期待呀。

我是何大宝,一起终身学习慢慢变富呀~

喜欢还请支持三连(分享、点赞、在看),我会看到你的鼓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