房地产“软着陆”?杭州打响收购存量房“第一枪”

发布于: 雪球转发:0回复:0喜欢:0

国有企业出钱、做担保,银行居中,民营房企出房,事情就可以做起来了。

作者:李捷(抱朴财经评论员)

5月16日,A股房地产股票狂欢,多股涨停。

发生了什么?传闻被证实。

此前市场传出消息,相关部门正在考虑一项计划,即让全国各地的地方政府购买尚未售出的存量住房,该方案可能会让银行提供贷款

本来,有主流媒体还在表态“未证实”,结果,5月16日连出两条新闻,两个地方出手帮开发商去库存。

杭州打响了以收储模式去库存第一枪。杭州临安区宣布,收购一批商品住房用作公共租赁住房。

很快,云南省大理跟进发布《关于进一步促进房地产业平稳健康发展的实施意见(试行)》,其中明确表示:鼓励收购存量房作为保障性租赁住房或人才住房,支持民营房企与国有企业联合组建保障性住房运营公司。

这对开发商和银行都是好事。

受此消息刺激,云南房企及相关企业股票拉升,云南城投涨停。

中国房地产可能确实找到了一条“软着陆”的路径,当然,其中依然有变数。

01 房地产市场再次变天

杭州临安、云南大理的模式大致如此:

政府、开发商、银行三方协商,政府提供协助沟通、担保抵押,银行做风险评估、提供贷款,存量房产权由开发商转入政府手中,政府把商品住房放进公共租赁住房市场的大池子。

各地在具体操作模式上或有不同,但大致路径差不多。

这有多重好处:

开发商摆脱困境,银行的放贷任务有了出路,政府本来就需要公共租赁住房。

一箭三雕,确实有积极正面的作用。

但还是存在操作中的难点和问题:

这种购买的决策应该是集体决策,同时公开征求市民和专业人士意见,有透明公开的流程,以免有人从中牟利、收回扣。收购价格应大幅度低于市场价,开发商略有利润或回本即可,毕竟,今时不同往日。

这是极其重要的一点,毕竟反腐败任重道远。

收购存量房可以让开发商解套,但同时也意味着原有的房地产模式彻底走向终结:

以往的房地产模式就是不停加杠杆,地价节节高,如果居民钱不够,金融机构就帮忙加杠杆,结局就是大家今天看到的。

收购存量房可以让开发商体面退场,避免了各种震荡,同时补上了民生问题的短板。

这个收购模式一旦开启,至少延续几年。

所以,说房地产市场再次变天,一点不夸张,底层逻辑都变了。

02 五路并进,消化存量房有希望

大家很关心,钱从哪里来?

第一,大理说得很明白,“鼓励民营房企与国有企业联合组建保障性住房运营公司”。因此,国有企业出钱、做担保,银行居中,民营房企出房,事情就可以做起来了。

第二,发债。5月13日,财政部发布通知,宣布今年超长期特别国债将于17日首发。这个国债投向哪里?有专业机构表示“综合来看,超长期特别国债将支持的领域和方向,可能与党的二十大报告、‘十四五’规划、2024年《政府工作报告》等所涉及的重大工程、重大项目及经济社会发展重大战略高度契合”。

这话说得很概括,可以有各种解释,收购存量房做公共租赁房算不算?完全可以“一城一策”嘛。所以,用国债适当购买存量房,只要有利于地方经济,其实也是有可能的。

第三,转移支付。根据3月下旬公开的今年中央财政预算,2024年中央对地方一般公共预算转移支付预算数合计约10.2万亿元,这里面有一部分和保障房建设有关。

第四,停建保障房。一些地方政府酝酿中的保障房建设项目可以停掉,相关资金经合法流程审批用于购买存量房。

第五,鼓励企业购房。其实深圳已经出政策了,同时满足设立年限满1年、在深圳市累计缴纳税款金额达100万元、员工人数10名及以上条件的企事业单位,可在盐田区、宝安区(不含新安街道、西乡街道)、龙岗区、龙华区、坪山区、光明区、大鹏新区购买商品住房,用于解决员工住房等需求。

五路并进,消化一些存量房的库存还是大有希望的,当然,每个城市的情况会有所不同。

我个人乐见存量房库存下降,乐见地方政府债务减少,乐见开发商走出困境,乐见金融机构完成任务。

同时,我也认为目前这种购买存量房用作公共租赁住房的模式,是一种比较好的“软着陆”模式,有望解决目前的一些困难。

杭州打响收购存量房第一枪,大理在西南响应,这绝对不是单独城市的毫无关联的操作,其背后一定有更多的积极因素和更高层级的统筹考量。

2024年,确实是巨变之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