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因检测行业浅析 ----一半海水,一半火焰

发布于: 雪球转发:3回复:5喜欢:11

一、行业状况

基因测序指通过测序设备分析生物样本(组织、细胞、血液样本等)的基因组信息,并将这些信息用于疾病发病机理研究、生命调控机制研究、临床医学诊断、个体化用药指导等领域。

目前二代测序技术使得基因测序的成本显著降低、生物信息分析能力显著上升,基因测序的应用领域也随之迅速拓宽,市场规模快速增长,从2007年的7.94亿美元增长到2015年的59亿美元,预计未来几年依旧会保持快速增长,2020年将达到138亿美元,2015-2020年复合增长率为18.52%。

从产业链来看在二代测序领域,仪器与试剂主要由Illumina、Thermo Fisher等国外厂商提供;中游为基因测序服务提供商;下游为使用者,包括医疗机构、科研机构、制药公司。

基因测序服务行业上游基因测序设备制造具有较高的技术壁垒,全球测序行业巨头Illumina 和Thermo Fisher 在上游仪器生产和配套试剂耗材的销售领域市场占有率较高。

其中Illumina凭借其超高通量和相对较长读长的优势,占有超过70%的市场份额。Illumina近五年营收增长近80%,毛利率高达70%,但是从近五季度来看,业绩增速放缓,从2018年每季度20%的营收增幅,到2019年前两个季度增幅只有个位数。受限于全球范围内队列研究项目采购仪器的饱和,以及DTC基因检测市场的疲软,早先中国市场过多采购囤积的测序仪仍待合理利用。

国内有华大和贝瑞基因等企业采用收购和合作的形式也在生产测序仪,由于核心技术缺乏,市场份额很少。

我们现在着重分析中游基因测序服务提供商的生存状态。

上市企业浅析:

2017年,基因检测行业的华大基因贝瑞基因艾德生物抢滩资本市场,掀起了基因测序公司的热浪。

华大基因贝瑞基因都以NIPT市场起家,华大以检测服务模式+基础科研服务模式为主,贝瑞基因以“检测服务模式+产品销售模式+基础科研服务”为主 。

两家目前收入的一半都还是来自生育健康、临床应用服务。此时的基因测序行业已经是一片红海,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企业的毛利率唰唰唰往下掉,华大基因上市之后陷入了增收不增利的囧境,19年前三季度在营收同比增长14.25%的情况下,净利润和扣非后净利润分别下降15.64%、14.71%。

贝瑞基因公司是少数通过“产品 +服务”的综合方案为各级医院、第三方医学实验室等医疗机构提供医学产品及服务的公司之一,凭借NIPT项目先发优势,以临床医学应用为主向大健康、消费级基因检测领域延伸,2018年销售收入14.4亿元,同比增长23%,,净利润增长15%,整体销售毛利率60%左右,其中试剂销售毛利率71%,基础科研服务毛利率40%,2018年基础科研收入1.3亿元,增幅152%。

艾德生物则是标准的IVD进院模式,公司自主研发、生产、报批了一系列创新产品,通过招标采购向医院提供获批试剂盒,在院内使用。

该模式是目前最稳定的商业模式,合规性高。

研发注册门槛较高,保证了产品高毛利率。艾德主营业务利润率一直维持在90%以上。

其以自建销售网络为主,保证营销的专业性和可控性。近五年销售收入和净利润增长率都在30%以上。

2018年公司总收入4.4亿元,连续五年保持30%以上增长,。其中:检测试剂业务毛利率93%,实现营业收入38,822.79万元,占总收入比重88%,比去年同期增长29%。

2018年公司检测服务业务毛利率78%,实现营业收入4,998.47万元,占总收入比重12%,比去年同期增长78%。

准上市企业浅析

诺禾致源

公司长期专注于科研服务市场, 2019.11.27IPO被暂停。

诺禾致源2016年科技服务收入已达到6亿,和华大基因相当,属于国内科技服务龙头,创始团队以技术见长,目前业务已覆盖科技服务、肿瘤基因检测和遗传病检测三大领域,肿瘤NGS批件在手,同时拥有政府背景投资方的支持。也曾试水消费级基因检测领域,但未大面积推广。

总体来看,公司的主营业务收入增速较快,2016年至2018年的复合增长率为51.53%,其中2017年同比增长61.23%,2018年同比增长42.41%,增速有放缓的趋势。

诺禾致源的综合毛利率从2016年的48%下降至2019年上半年的37.51%,下降趋势非常明显。

具体来看,生命科学基础科研服务的毛利率从16年的58.14%下降至19年上半年的46.25%,降幅较大。这个主要受到市场竞争加剧的影响,主要产品及服务的价格均出现较大幅度的下降,同时虽然公司通过不断的工艺优化提高测序通量,缩短生产周期,使得单位测序成本不断下降,但是成本降幅不及产品售价降幅,导致毛利率不断走低。

泛生子

国内第一家拟在纳斯达克上市的肿瘤基因检测公司。

泛生子自身业务可划分为三大主要板块,分别为诊断与监测、癌症早筛与药企服务。

其收入主要来自于诊断和监控服务及产品。财务数据显示,2017年、2018年以及2019年前9个月,泛生子基因收入分别为1.01亿元、2.25亿元、2.20亿元;归属于公司所有者的亏损分别为4.21亿元、4.65亿元、5.41亿元。

在诊断与监测上,泛生子通过LDT服务和IVD产品提供全面的诊断和监控服务和产品。与此同时,泛生子很早就开始布局面向B端的药企服务。截止招股书发布时显示,泛生子已经与全国57家医院,16家生物制药公司和15家研究机构进行了合作。

元码基因

公司主要从事肿瘤精准医疗业务,公司的经营模式主要分为两大类:一是建立运营肿瘤精准医疗中心,为医院提供系统解决方案。二是公司自有医学检验所对外提供肿瘤精准医疗检测服务。

从收入结构来看,2015 年度、2016 年度、2017 年 1-4 月精准医疗中心收入占比分 别为 90.02%、72.68%、72.34%。

从具体收入类型来看,公司精准医疗中心收入毛利率 2015 年度、2016 年度、2017 年 1-4 月分别为 7.17%、37.41%、28.48%,公司医学检验所收入毛利率 2015 年度、2016 年度、2017 年 1-4 月分别为 2.77%、25.53%、28.42%。

公司 2015 年度、2016 年度、2017 年 1-4 月净利润分别为-796.71 万元、-3,242.68 万元、-714.90 万元,报告期内连续亏损。

基因检测行业现状小结:

一、 任重道远。

近几年来基因测序市场飞速 发展,全球市场规模从 2007 年的 7.94 亿美元增长到 2015 年的 59 亿美元,预计2020 年将达到 138 亿美元,年复合增长率为 18.7%。 尽管基因测序行业在发达国家发展迅猛,但由于技术差距及政策变化等原因,中国国内精准医疗行业处于成长初期,涉猎此行业的公司超过 200 家,其业务多数以体外诊断技术与基因测序类业务为主,同质化竞争加剧,核心技术还远远不足。

二、 定价权缺失。

对于众多依靠医疗检测服务的基因检测公司,不高的技术门槛造成行业野蛮生长,众多企业争夺医院资源,销售费用仍是众多公司最大开支。

定价权一边掌握在上游厂商手里,一边掌握在下游渠道那里,而它只是赚取一个第三方平台的服务费用,因此在盈利空间方面受到两方面的挤压。这个原因也成为基因检测服务毛利率不高的原因,这也让它在短期内难以解决这样的难题。

三、 行业集中度加大。

基因检测行业属于和资本密集型行业,目前除了几个头部上市企业,依靠资本以及先发优势,他们的营收和毛利润还在增长,但是势头已经明显减缓。行业其他企业还在靠烧资本的钱,尚未达成损益平衡,企业亟需探索更清晰稳健的盈利模式。

资金链不成熟的小型公司与缺乏核心技术及可持续盈利手段的公司将面临生存危机。

四、 经营模式多元化。

由于基因检测属于新兴行业,监管存在真空,产品以何种模式到达患者,各家公司仍在摸索中。目前来看,基因检测公司的主流临床服务模式有三种,一是通过业务员或代理商打通医院渠道,通过医生推荐的方式向患者提供服务;二是向医院提供IVD体外诊断产品,通过医院采购入院;三是LDT自建实验室,公司与医院合作建立实验室,为医院提供从人员培训、样本检测到科研产出一整套的服务支持。

在国家打击“以药养医”、“以耗养医”的背景下,代理商这种灰色模式生存空间缩小、成本上升,并非长久之计。现在,越来越多的基因检测公司正在实践后两种模式,即通过正规渠道入院,从而实现长效发展。

精准检测未来发展趋势的思考

一、NGS普及率快速上升,但是各种检测平台仍将处于长期共存的状态。

在医学基因组时代已经到来的今天,基因检测在许多领域都是刚需,特别是罕见病的诊疗、产前筛查与诊断,胚胎着床前诊断与辅助生殖,新生儿筛查、肿瘤筛查和诊疗、携带者筛查以及药物基因组。

虽然NGS技术渗透率增长迅速,但是各种检测平台仍将处于长期共存的状态。首先,传统的检测方法学(PCR,IHC等)足以胜任大部分临床检测诊断需求;此外,各个检测方法学的应用场景相互割裂(例如血液瘤的检测仍以PCR为主);从长期成本与效率来看,传统检测方法学仍是临床中的主要选择。

二、“高质量”和“规范化”将会成为2020年行业竞争的关键点之一。

过程会痛苦但可以促进整个行业的良性健康发展。

企业在产品研发仍需与临床真实需求紧密结合,技术主导推动产品迭代,产品合规将越来越重要,是NGS企业存活的必要条件。企业需要有持续增长能力,打通渠道自我造血,盈利能力是重要指标。

临床基因检测项目的推广应用将会是NMPA监管方式和LDT模式共存。

专业人才的短缺仍是痛点,需要国家重视和高校的专业教育/职业教育的重视。

随着靶向和免疫治疗药物的不断获批上市及新一轮国家医保目录的扩充,预计2020年真正受益于精准医疗的癌症患者人数将大幅增加,几百个癌症基因的全面检测将成为医生为患者制订个性化诊疗方案的过程非常重要的必备工具。

同时,随着国家完善基层医疗卫生服务的相关政策出台,二三级城市的医疗诊断产品市场将被启动,医学诊断服务行业将面临重大发展机遇

三、未来的机遇在于“合作”。

精准医疗的价值不应该局限于单点的“工具类产品”,而是为患者提供一个完整的诊疗解决方案,而这个链条的打造需要多方的合作和优势互补,预计2020年围绕“ 研发,诊断,治疗”将出现更多精准医疗公司与支付方、药企、医院等产业链上下游的整合与合作,各方之间的联系也将更加频繁。

这种合作既可能是项目,比如:与医院的真实世界研究项目、与药企新药临床试验或者是与支付方的付费模式探索。也可能会有更多涉及到全产业链的创新服务模式。

但不管合作的方式如何变化,“数据驱动”都会是核心,如何积累和整理真正高质量的数据并对其进行有效的分析将是精准医疗行业发挥更大价值的关键。

四、技术创新不再是独角戏

下一阶段肿瘤精准医疗的方向,不仅仅是通过提高基因组二代测序的技术丰富临床应用,在肿瘤的早期诊断、伴随诊断、动态监测等方面,还要更加注意多技术维度的开拓应用。具体来说,不仅聚焦在DNA信息方面,更多开始关注RNA和蛋白信息的应用,尤其是能在血液、尿液等各种体液中检测到RNA和蛋白信息的新型液体活检技术(外泌体,单细胞测序等)的开发。可以预见未来NGS与质谱的综合服务将陆续得到效仿。

技术创新不再是独角戏,搭配以高效的下游转化应用平台,技术创新会不断加速,比如未知病原检测,孤儿药,罕见病辅助诊断会有更为完善的闭环服务;

平台模式弥补资源不足,疾病治疗向预防的转变,拓展了同样人群的医疗健康管理空间。

对投资的启示:

一、国内基因检测行业,看上去牛逼哄哄,其实是个重资产行业,个人最看好的还是“艾德生物”,有资本加持、有核心产品、核心技术、有核心人才、商业模式清晰,值得长相厮守。

二、其次金域和迪安可以关注,区域检验中心加精准医学中心既满足了医院和患者更快、更多、更好的需求,又给未来公司发展占据了有利地形,谁能迅速卡位,占据平台流量入口,就能在未来分得一席之地。

三、至于其他在肿瘤早筛、肿瘤监控领域耕耘的公司,这些目前都还是属于风险投资者的领域,不属于我们二级投资者该赚的钱。

  智者,有所为,有所不为!

                         申 波

                        2019、12、22

全部讨论

2020-06-29 22:47

精准医疗检测行业分析

2019-12-24 22:34

字字珠玑,拜读了,感谢楼主分享,我也长期看好艾德,明年和阿斯利康的合作将会是艾德腾飞的起点,界时销售费用将会大降,营收将大幅增长,加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