君牛资本实盘备忘录(2024年第21周)

发布于: 雪球转发:0回复:0喜欢:0

1、实盘业绩和操作

本周实盘下跌3%,年度实盘上涨19.6%,沪深300ETF年内上涨5.26%,实盘暂时领先沪深300ETF约14.4%。

本周实盘进行了大调仓,总的思路是将仓位向腾讯茅台集中,减少持股数量到3只。

本周清仓五粮液,均价154.8;清仓福寿园,均价 5.44;清仓伊利股份,均价28.96; 买入贵州茅台,均价1697.77,约41%仓位;重新买入香港交易所, 均价,280.4约5%仓位;买入分众传媒少量观察仓

2、调仓说明

五粮液茅台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

一、虽然五粮液非常优秀,但不可否认由于白酒库存周期和以依靠投资劳动的经济周期的共同作用,酒企之间的内卷在加剧。千元价格带的竞争也变得逐渐激烈。五粮液虽然暂时在千元价格带拥有极强的竞争力,但是竞争的加剧,一定程度上还是会有损确定性。

二、这种确定性的受损反映在两个方面,一是吨价在下行。不管是五粮液还是系列酒,从2023年的年报吨价数据来看,都是在降低的。二是经典五粮液的推广迟迟不成功。深陷千元价格带的争夺,势必会让企业的资源投入到普五中,而不是经典五粮液中去。这就使得确定性受损传导到了企业成长性上。要知道,经典五粮液是五粮液未来成长的关键产品。如果经典五粮液起不来,单靠普五的放量,一定会陷入量价之间的矛盾中。

三、茅台今年涨幅大幅落后于五粮液,性价比已经凸显了。在调仓时(周四),茅台今年累积跌了1.9%,而五粮液股价上涨了9.5%,一去一来差了10个多点。当然,最关键的原因是茅台发布了决算报告,预测2024年营收和成本分别增长15%,税费增加13%,由此归母净利润大约也会增长15%左右,达到860亿。除权后,茅台市值21000亿,相当于2024年24倍市盈率,2025年除权后会降到差不多20倍市盈率。这个价格买入,赔钱的概率是微乎其微的。相比较而言,五粮液还是争取双位数增长。个人认为不会超过15%,并且还有一定的不确定性。业绩上的一来一回,叠加近期股价的一来一回,导致我最终做出了调仓决策。

四、分红率不同。茅台近两年通过中期特别分红,分红率提升到90%左右,而五粮液在千呼万唤之下,2023年将分红提升到60%。对股东回报方面,茅台做得更好。

五、跟踪强度不同。虽然五粮液作为顶级的公司和商业模式,平时也不用过于跟踪市场情况,但是相较于茅台而言,还是要费一些心思的。下半年,我准备更多地陪陪孩子,把精力更多地投向本职工作,所以调仓到茅台,会省去很多跟踪研究的精力时间。

清仓福寿园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

一、和港交所对比了一下,认为港交所的性价比更高。虽然港交所的市盈率高,但是如果今年港股有牛市,业绩增长20%-30%,市盈率会降到25倍作用。这个概率还蛮大的。当然,从定性来说,港交所的商业模式更好,主要表现在其成长性更强,政策风险更小。

二、成长性。由于并购长时间受阻,墓地的成长性近年来主要依靠提价。提价必定是温和的(有舆论风险),同时死亡人数的高峰期还没到来,需求量的提升注定也是温和的,这必然会拖累公司营收的成长性。况且,等死亡高峰真正到来,政府会不会提高墓地的供应比例,从而分流一部分需求,也是未知数。

三、政策风险。作为殡葬事业,带有一定的公共事业属性,过快过大幅度的提价一定会带来政策和舆论的反弹。况且这家公司历史上确实有一些管理层违法的问题,“天价墓地”又一直是新闻舆论关注的焦点。所以,就算要买,也不能买太多仓位,毕竟还是担心黑天鹅降临。但是不能集中持仓,又不太符合我的审美,综合考虑之下,还不如清仓。

四、差异化逻辑的不确定性。买入墓地并重仓持有,已经有一段时间了。最初的买入逻辑是墓园之间有差异化,福寿园针对的是高端人群。但是后来思考了一下,我认为墓园之所以有差异化,是因为墓园里面已经埋葬的名人,这是墓园的资产。所以福寿园,除了上海青浦之外,似乎墓园的差异化属性并不强。这从2023年年报中反映出来的其他地区的墓园收入并不理想可以窥见一斑。所以,如果这种差异化不能快速复制到其他地区,而只有个别几个墓园可以享有,那么似乎差异化属性就不能很强地支撑买入逻辑了。

五、分红。60%的分红公告发布很久了,但一致没有确切地告知,需要几年才能达到。虽然今年通过特别股息,把2023年全部分了,但是未来到底需要多久才能达到60%的分红率,始终是不确定的。按照2024年8.5亿净利润来推算,就算按照60%的分红率,算上港股通的红利税,最后股息率可能也只有3%多一些。

六、管理层老化。目前的话事人都已经七老八十了,他们是靠着自己特殊的政商背景,把这个生意做起来的。如果他们自己也进入墓地了,公司未来还会有太大的发展空间以及政府渠道方面的支持保护吗?并且,王计生的采访一直在说数字墓园,这显然是个很扯的方向。数字墓园恰好是伤害福寿园生意模式的根基的。这到底只是管理层说着玩,还是真的会把他作为一个重点发展方向,关乎企业发展的未来和管理层配置资本的效率。虽说王计生是个人物,但他会不会看错呢?特别是人老了以后,看错的概率以及固执的程度显然是更大的。

不确定的地方越多,自然就需要更大的研究跟踪投入,而这与我今年的时间精力安排是有冲突的。所以,既然有疑虑,还不如先出来等等再看。

重新买入港交所的逻辑:商业模式好,赚钱不费力,未来成长空间大,港股牛市具有一定概率(市值提高,换手率提高,继而ADT提高),分红率高,没有政策和管理层的黑天鹅风险,有港股通政策调整的预期利好(降股息税等)。目前的港交所到手股息率大约2.5%,高于银行存款利率,但额外附赠了一张看涨期权,即港股复苏。所以目前以5%的仓位介入,最高给20%的仓位,对我个人来说是能够接受的。我认为,未来两到三年,港交所也一定不会亏钱的。当然,最重要的是,买入后持有比较安心,也不需要太多的精力去追踪,这个很重要。

这就是我这周短暂卖出港交所后,又重新买回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