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于: Android转发:0回复:0喜欢:0
回复@最后遇到你: 不要停下,只要停下来,就不涨了,所以,请继续黑//@最后遇到你:回复@最后遇到你:眼科医生杨羿这篇文章被多家媒体转载 这是原链接,听听专业的眼科医生怎么讲。 $欧普康视(SZ300595)$ $兴齐眼药(SZ300573)$ $爱尔眼科(SZ300015)$ 【0.01%阿托品,什么时候需要用?】 网页链接
最近眼科业内最劲爆的新闻莫过于兴齐眼药的0.01%阿托品滴眼液(SQ-729)获批上市,正式成为国内首个获批延缓青少年近视进展的药物。得知这个消息的杨医生,简直喜极而泣。面对门诊中需要使用阿托品的小盆友们,杨医生终于不用再小心谨慎的和家长说:“你这娃需要用低浓度阿托品,但是得你自己去找渠道,反正我不知道哪里有的配。。。。”(各位医疗从业者都懂的)
随着0.01阿托品的正式“转正”相信接下来会有一大波阿托品使用热潮,很多家长都在后台问我:“杨医生,我的孩子到底需不需要用阿托品?”或者“我的孩子什么时候需要用阿托品?”所以今天我就和大家好好聊下,我个人对0.01%阿托品的使用时机的看法。
PS. 以下只代表杨医生个人观点,不代表其他眼科医生和我所在单位,各位同行如有不同意见欢迎一起讨论
由于此次获批的阿托品临床适应症为用于延缓已经近视,球镜度数为-1.00D至-4.00D(散光≤1.50D、屈光参差≤1.50D)的6至12岁儿童,本着医疗必须合法合规的原则,今天我就该适应症范围内的做相关讨论,度数特别低或者还没有近视的孩子,不在讨论范围之内。
首先,我们要明确一点,对已经近视尤其是度数超过100度的孩子,完全不能靠单纯使用0.01%阿托品而不做任何屈光矫正去控制近视。这是因为阿托品的主要作用是缓解近视的进展,并不能治疗近视。对近视的孩子(尤其是100度以上的)来说,使用阿托品不能让其裸眼视力提高,甚至因为可能的散瞳作用,导致部分孩子在使用阿托品后裸眼视力还会轻度下降。而有研究发现,视力下降不配镜矫正,会引起大脑对视网膜模糊成像的适应,从而进一步加重周边视网膜的调节滞后,促进近视的进展。
此外,国内外有大量的针对足矫配镜和欠矫配镜对近视进展影响的研究,绝大部分都支持足矫配镜优于欠矫配镜,欠矫配镜会让眼轴增长更快。而近视的孩子不配镜其本质不但是一种欠矫,而且是大幅度的欠矫,所以一边用阿托品控制近视,一边却又不戴镜,刚好正负抵消,等于什么都没做。
所以各位家长在使用阿托品前一定要明确一点:对于已经近视、且度数超过100度的孩子来说,阿托品是不能替代框架眼镜、离焦软镜、OK镜等屈光矫正手段的。
对于阿托品的增益效果,大量临床研究发现,任何一种光学矫正手段在联合0.01%阿托品后,近视控制效果都会有一定程度的提升,其提升的程度,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有所不同。
所以,低浓度阿托品在近视防控战役中,更像我们游戏里的“辅助”角色。让它单纯凭一己之力冲杀在前线打BOSS清小兵,可能效果并不特别理想。但是当它和框架眼镜、离焦软镜或者角膜塑形镜联合使用后,往往会起到显著正向BUFF的功效。
看到这里,家长们一定想说:既然低浓度阿托品可以有效增强其他产品的控制近视效果,那我们第一时间就使用让效果达到最大不是更好吗?理论上来说的确是这样,但是在我们医疗界,理论往往像一张精美的地图,告诉你哪里有好风景;现实却是个不靠谱的导航,总带你走进死胡同,还时不时给你来个大嘴巴子,提醒你别做白日梦!
首先,阿托品虽然有“正向BUFF”的效果,但目前研究发现,它似乎不是个永久BUFF,而是个限时辅助药物。2023年的一项针对多种控制近视方法效果的综合分析研究发现,在近视防控的第一年,0.01%阿托品和离焦框架镜,排在近视防控兵器谱的并列第四位,但是到了第二年,阿托品跌到了第五,效果减弱落后于离焦框架镜。
同年,一项长达30个月的随访发现,在头18个月,0.01%阿托品相对对照组的确有比较明显的眼轴控制效果,但是,从18个月开始,直到最后的第30个月,阿托品控制效果和安慰剂无显著差异。
而2024年发表在JAMMA上的一项长期观察研究发现,使用超过0.01%阿托品2~4年后的孩子,在10~20年后的最终近视度数和没用阿托品的孩子也没有显著差异。
我们在临床当中也发现,随着0.01%阿托品使用的时间增长(一般在1年到3年),其近视控制效果会越来越弱,到最后这些孩子不得不增加使用频次或者增加浓度,推测可能和耐药有关。
所以,杨医生大胆假设0.01%阿托品的最佳辅助效果时间可能只有1~3年,后面为了维持效果可能就需要提高使用频次和浓度。既然如此,为何不在最需要使用的1~3年去用呢?比如一个8岁开始近视的孩子,前期靠离焦框架或者角膜塑形镜已经有比较好的控制近视效果,我们完全没有必要这个时候同时上阿托品,而是可以把它留到孩子11~12岁青春期发育的那波生长高峰带来的眼轴加速增长时再用。毕竟奥特曼打怪兽,也不是一出场就耗尽能量放大招的。
其次,副作用和反弹方面,和中高浓度阿托品引起的畏光、看近模糊相比,0.01%阿托品短期副作用几乎没有,可以说绝大部分小朋友都是可以耐受的。但是,长时间使用后,最常出现的副作用就是调节力的下降。
而调节力下降后又会导致看近的调节滞后,引起近视加快。所以阿托品长期使用的孩子,都要定期查视功能,当发现视功能异常后,要辅助反转拍等视功能训练增加调节功能,这其实也是变相增加了时间和精力成本。
而从停用后的效果反弹来看,2024年最新的研究显示,阿托品停用后的反弹,高于离焦框架镜和角膜塑形镜,低于红光治疗。
所以,针对阿托品的这些可能副作用和反弹效果,对于可用可不用的孩子,我们又为何要过早的让他们承担后续的可能风险呢?
最后,经济因素。目前合规上市的兴齐0.01%阿托品标价是298元一盒,后期当然也会有降价可能。按照每个月一盒的使用量,使用1年来算,大概需要3500多元,配合单光框架镜或者离焦500~4000元,一年的总费用大概需要4000~7500元。而如果这个孩子单纯靠框架眼镜就能控制眼轴,一年可以少花3000多元,用这个省下钱去办张迪士尼乐园的年卡不香吗?(狗迪,广告费是不是给我结算一下。。。)
对于已经近视并且度数超过一百度的孩子,杨医生建议先完成屈光矫正这个刚需大前提。至于是离焦框架、离焦软镜还是角膜塑形镜,可以根据自身情况量身而定。
如果这个孩子年龄不是特别小,家里也没有高度近视家族史,眼部构造也没有任何会提示高度近视的风险(如轴长比过长,脉络膜厚度过薄等等)。可以在屈光矫正后观察2~3个月眼轴的变化,如果眼轴控制好甚至出现退轴,那完全没有必要使用阿托品。如果眼轴控制不理想,再根据视功能的情况酌情使用也来得及。
而对于那些年龄特别小就开始近视、有高度近视家族史、眼部情况也不太理想、并且眼轴增长非常快的孩子,因为他们没有太多试错成本,并且使用的近视防控产品比较有限,可以考虑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第一时间使用0.01%阿托品。后期根据情况增加使用频次或提高浓度。但是,在使用期间必须定期随访检查视功能,必要时开始视功能训练。
总而言之,0.01%阿托品对我们来说是一个限时催化剂的存在,它本身可以加强近视防控产品的效果,但是由于它有一定的时效性和可能副作用,我们应该在近视防控的关键时候打出这张底牌,而不是过度的乱用和滥用。
最后, 对于我一个临床医生来说,这次兴齐药业的0.01%阿托品转正,绝对是个惊天大好消息,我们防控近视的武器库里又多了一个可以正大光明使用的好兵器。而很多人担心0.01%阿托品会不会搅乱近视防控市场,我个人认为,不管是0.01%阿托品、离焦框架镜、离焦软镜、角膜塑形镜还是拉远镜、雾视屏甚至红光治疗,这些本质上只是近视防控的产品。决定它们对错走向的,不是产品本身,而是取决于背后使用的人到底是以医疗安全为优先,还是以经济利益为重。好了,今天的科普就到这里,欢迎扫码关注杨医生的公众号,我会不定期放出更多眼科知识相关科普,敬请期待~~~~~~~~~~~~~
---------------------------------------------
这医生讲得好详细,这下明白兴齐为什么不敢做24个月临床了。
引用:
2024-03-19 16:55
原帖已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