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向红:上海“27”条激发城市数字化转型活力 | 媒体聚焦-东方财经

发布于: 雪球转发:0回复:0喜欢:0

        9月1日,《上海市促进城市数字化转型的若干政策措施》正式生效,若干政策措施提出了包括全面激发经济数字化创新活力,全面提升生活数字化服务能力,全面提高治理数字化管理效能,数字化转型建设多元化参与系统全面的数字化转型保障,5方面共27项政策制度和保障措施,为上海数字化转型保驾护航。

         近日,我院公共管理系教授周向红接受东方财经·浦东《632观察》栏目访谈,聚焦上海出台“27条”措施、激发数字化转型活力、完善制度保障,如何降低门槛,让转型更顺利,数字要素如何更有效流动等发表观点。以下为访谈视频及内容整理。

Q1   上海“27条”哪些方面是值得特别关注?哪些亮点可以特别的去探讨?

 周向红:  我注意到了几个方面,一是大家很关心的“首席数字官”,数字化转型如何看得见摸得着、如何有人才来引领,我觉得这是非常关键的。因为我们一直在做关于新城数字化转型导引,所以我也特别注意到了新城数字化,新城数字化强调导则方面的研究,这是顶层设计在数字化转型过程当中非常重要的方面,文件还特别提到了数字人民币这样一个方面,对此我们也是非常的期待,我觉得这也体现了上海国际数字之都的亮点和高点。

Q2  政策出台后,有一些企业它存在着不想转或者说不敢转的这种现象,这样一些企业有没有一些共性特征?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

 周向红:  对企业来说,数字化转型可能会面临几大困难。第一个困难就是跨部门、跨领域和跨层次,这就要求企业有不同学科知识的兼容,第二个困难是不同政策之间如何能够兼容并蓄,不同部门领域当中的相关政策要能够融通,数据作为一个生产要素进行流通,但实际上不同的数据实际上是不一样的。有些单位男性和女性的编码就可能会用0和1来表示,有些单位可能用m代表男生,w来代表女生,所以这些数据在兼容并蓄中会面临很多的困难。第三个困难就是在转型过程中,企业本身能力因素,也不完全是因为态度的问题,我觉得这一点非常的重要。

Q3  数字化转型光靠政府投入肯定是不够的,怎么来动员社会力量来参与,尤其是那些进行数字化经济业务的这种企业,您有什么建议?

周向红:  确实,新兴技术在应用过程当中会产生一些风险,在“转”的过程当中会有一些阻力,那么怎么样来利用政策进行支持,怎么样解决试错的成本问题、怎么样来形成一个协同机制,比如说研究院、学校、中小企业、创新企业、如何共同承担,我觉得可以通过联盟的方式来共同承担。这样的方法可能会把试错的成本降低,我们在这个过程当中一定要形成一种包容程序,比如在英国工业化转型的时候,当时很多老百姓没有闹钟,那为了能保证按时起床,产生了一个专门工种——职业叫床人,但是他也没有闹钟这个工具怎么办?他就拿一个竹竿敲打工人的窗户直到把工人敲醒,而且还不能影响周围邻居。我相信在数字化转型当中,这些画面慢慢展开的过程当中,一定会有很多差异化的职业,形成差异化的生态,如果仅靠一些大的公司或大的政府来去推动,我想是不够的,一定要鼓励中小企业投入到这个过程,要包容试错的成本。

Q4  周教授也给我们介绍一下上海成功的数字化转型的案例,举个例子。

 周向红:  研究所很早的时候跟上海静安区临汾街道合作,由于街道的老龄化比较严重,老年人很难实现从PPT到APP,因此街道就跟我们商量,能不能在楼道里放置一个电子屏,这样在楼道里就可以实现一个交互式的过程。当然这里面会遇到很多问题,比如硬件怎么来兼容?老百姓是否觉得触控形式方便?因为很多老百姓还是会认为传统的读报比较方便。但总的来说,在报纸的产量和读报纸的行为越来越少的情况下,街道的大屏可以代替传统更加方便居民的生活。

Q5   数据的定价也是数据要素流动的一个难点,我们发现这次的中央建设引领区意见,还有政策当中都提到了数据交易所,您觉得这个数据交易所它交易的是什么?

 周向红:  如果用我们大家熟知的传统农业或工业来举例子,第一个最简单的就是原材料,比如煤矿焦石,我们经常会讲我打包给你50个G,但这个实际上涉及到很多法律的边界,也就是刚才讲到的和现在大家都经常会讨论的问题,就是竞技规则。第二个就是简单的加工,比如受众问题,拿632节目举例子,这个节目哪些人会看、大家会在什么时间看。那么对于初加工来说就涉及到各个学科不同门类的交叉,比如要把节目听众的数据做分类,既要懂数据的清洗,又要懂简单的传媒知识,还要做过精细化的工作,比如要知道广告应该往哪里做投放,了解定价的问题。同时我们现在的研究院、研究所都面临咨询闭环的问题,我提供的方案能不能带来经济价值和社会价值?我这个研究报告能不能提高点击率?点击率提高以后,可以反过来做一个定价,这就是反向定价的方法。这种方法目前还在尝试的过程当中。

Q6  数据交易对数据定价它到底起着什么样的作用?还有我们发现这次的引领区意见当中还提到了“国际数据港”这样一个概念,国际数据港它的一个建立又有着什么样的意义?

 周向红:  上海一直是对标东京、巴黎、伦敦等一些地区。其中巴黎是蛮有趣的,在巴黎最早出现马车,用这样一种交通工具来度量空间和时间的转换,但光有马车是不行的,后来才会有马路、马灯等一系列的规则出来,所以现在国际数据港中的“港”还没有出现,那么原因在哪里?就是一系列的相关技术基础设施、一系列的规则、一系列的配套没有理清楚。还有一方面就是它的用户在哪里?它的附加值在哪里?这也是很重要的问题,交易平台能不能做到可溯源、可确认、可复制?这些方面还需要我们一起来讨论,但是我认为很快会实现。

来源:东方财经·浦东《632观察》2021-09-03

教 授 简 介

周 向 红

同济经管公共管理系教授、博士生导师

同济大学MPA中心主任

智慧城市与电子治理研究所所长

上海公共管理事务研究会副会长 

研究领域 :宏观管理及政策分析,智慧城市顶层设计及场景落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