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启吹牛模式?上汽固态电池再传“大消息”:今年搭载、明年装车、后年量产

发布于: 雪球转发:0回复:1喜欢:1

日前,固态电池再传“重磅消息”,上汽集团在新能源技术发布会上宣布,预计到2025年,上汽集团的全固态电池将在上汽自主品牌实现规模搭载,预计到2026年将实现量产。几乎与此同时,宁德时代广汽集团也都公布了固态电池量产时间表。

真的有这么快吗?中国新能源汽车即将迈入固态电池阶段?产业即将面临颠覆式变革吗?

真有这么快吗?上汽固态电池到底是什么?

第一步,我们需要了解,所谓即将量产的固态电池到底是什么?

按照上汽的固态电池规划时间表,其第一代固态电池将在今年搭载在智己L6上,其液含量降低到10%;第二代固态电池预计2025年装车量产,液含量降低到5%;之后第三步才是“0”电解液的全固态电池。

根据这个时间表不难看出,目前上汽的所谓固态电池其实还是走的“半固态”的技术路线。

在目前的技术水平下目前国内凡是声称已经装车或量产的所谓的固态电池,可以确定地说都是半固态电池。

目前,人们对于半固态电池的定义也在逐步形成,简单来说就是电解液使用量是现有液态电池的10%左右,而下一步发展的目标就是电解液使用量要降到5%左右。举例来说,目前液态三元电池使用的电解液大概是每度电0.9kg,那么半固态三元电池使用的电解液每度电就应该不到0.1kg,目标是不到0.05kg。

而真正的全固态电池还处于技术爬坡阶段。在此之前,三星在2023年开发出20Ah固态电池,而到2025年才能实现该电池的量产,2027年才能实现量产60Ah的固态电池产品,并应用到电动汽车上。可见,全固态电池从技术开发到试产,再到量产准备工作其实是一个很艰难的过程。

在国内,从广汽埃安实验室去年11月宣布消息可以看到,完成固态电池的界面改性技术依然在做试验验证。目前循环次数只有150次左右。如果能够达到300次,他们的固态电池技术就可以在手机等消费类电子产品市场实现应用。

然而,现在的情况是,手机等消费电子产品还没有开始应用固态电池,厂家们却已经宣称开始在电动汽车上量产固态电池了,这显然不符合事物发展的逻辑。

说白了,除了“吹牛”之外,全固态电池的发展真的没有这么快。现在所谓的“今年搭载、明年装车、后年量产”其实都是“半固态电池”在偷换概念。

技术延伸还是颠覆?

第二步,我们需要了解从“半固态电池”到“全固态电池”的本质区别。

所谓的固态、半固态指的都是电解质的形态。作为锂离子电池四大关键材料之一的电解质,总体上有液态、固态和凝聚态这三种形态,现在市面上的锂离子电池基本上使用的都是液态电解质,也叫电解液,这种使用电解液的电池我们可以叫做液态电池。

与之相对应,使用固态电解质的电池就叫固态电池。而上汽集团的固态电池使用的依然是固液相间的电解质的电池技术,还要用到隔膜,本质上还是现有这一代液态电池技术的延伸。

“尽管,有观点认为,只要使用了固态电解质就是固态电池。那么,按照这个逻辑,你也使用了电解液,怎么不说自己是液态电池呢?”严格来说,半固态电池不是一个正式的专有名词,而只是一个不约而同的称呼。

然而,从本质上来讲,半固态和固态电池之间并不是天然的过渡关系。

固态电池不需要用到隔膜,是对电池结构的一种“减法”,其与液态电池有显著不同。目前人们发现的固态电解质的材料大致可分为硫化物、氧化物和聚合物三类。

其中,在充放电的循环过程中,负极极片与固态电解质之间的界面存在不断地胀缩,导致缝隙的出现,从而阻碍锂离子的迁移,导致电池失去工作能力。这是现阶段主要的技术开发难点之一。

怎么解决这个问题?目前欧美、日本的主流固态电池研发还是通过不断延长循环寿命来解决问题。当然,有的技术路线还是在使用电解液,希望以现有液态锂电池的技术路线,通过逐步减少液态电解质的用量,来最终进化到全固态电池。

但是无论采用哪种方式,都意味着将对现有锂电池产业链、材料体系进行一场颠覆式的变革;即使采用“半固态”的无限逼近路线,也可能有20%-25%左右的环节需要进行改造。并且,产线改造完成后,还需要调试和试运行,以及生产效率和产品良率的爬坡的过程。这也是目前主要电池厂商都不愿意跟进的主要原因。

真正的变革何时会来?固态电池要分三步走

尽管我们离真正的全固态电池还有一段路要走,但是我们也不能忽视中国企业在“半固态电池”上取得的技术进步。

首先,半固态电池减少了90%的电解液用量,显而易见提升了电池的安全系数。其次,半固态电池技术使得更高镍含量的三元正极材料,以及硅碳复合负极材料等拥有更高能量密度的正负极材料的应用成为了可能。

目前,上汽集团方面透露其固态电池能量密度已达400WH/kg,是传统动力电池的一倍以上,这不能不说是中国电池技术的一大进步。上汽清陶总经理李峥在发布会上也表示,全固态电池领域已形成一个新的竞争局面,“谁能够真正率先量产,谁就会占据新的主导权”。

但是,对于真正的全固态电池来讲,目前我们的技术其实只是处于一个初级阶段,过早地追求所谓“量产”其实意义不大。

一方面取决于价格因素。现阶段半固态电池的成本较高,比同类型的液态电池至少高出50%,这就注定了它只能做高能量密度产品,也只能在一些对电池价格不敏感的高端小众市场应用。

另一方面,固态电池的技术迭代依然在快速发展。从能量密度角度来看,未来的技术发展大致可以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正负极材料体系不变,只把电解质从液态换成固态,拿掉隔膜。由于固态电解质提供了安全保障,高镍三元或超高镍三元可以较为放心地使用,硅含量不高的硅碳复合负极材料也可以使用,电池的能量密度会有一定提升。

第二阶段,正极材料体系不变,把负极材料换成更高能量密度的锂金属或硅系材料。电池能量密度会进一步提升到500Wh/kg甚至更高。

第三阶段,正极材料体系改变。由于负极的锂金属含有锂离子,那么正极材料就可以换成不含锂离子的、能量密度更高的其他类型的材料,比如说含硫的有机物等等。届时,电池能量密度有望提升到700Wh/kg甚至更高。

走完这三个阶段,才能说全固态锂电池真正成熟。但是,我们也会发现,这与现有的液态锂电池相比,几乎所有的关键材料体系都已经发生了变化。也就是说,真正固态电池技术的应用,将从根本上改变锂电池的产业结构。不管你是电池厂,还是材料厂,不管你的规模做得多大,都有可能面临技术的颠覆。而且规模越大,投入越多,固态电池时代就越难掉头。

因此,面对技术的迭代和产业发展的规律,“吹牛”是没有用的。相反,如果技术基础不牢,牛吹得越大,反而会给产业的发展埋下越大的隐患。

全部讨论

05-28 23:17

好文,我想问下如果是这三步走,对碳酸锂的需求量各能增加多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