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斯拉劲敌崛起!自动驾驶新贵“登基”,下一个风口还有多远?

发布于: 雪球转发:0回复:0喜欢:0

自动驾驶从被接受到站上风口还有几步走?

近期,自动驾驶行业一则动态备受瞩目。英国AI自动驾驶领域的初创公司Wayve成功完成了10.5亿美元的C轮融资,这一巨额融资体现出了市场对AI技术的持续热情,而对汽车行业来说,更重要的意义是给当前略显沉寂的自动驾驶领域带来了一些活力。

本轮融资由软银牵头,老股东微软、新投资者英伟达等跟投。Wayve的创始人兼CEO Alex Kendall表示,本次融资资金将用于扩大公司的研发团队及加大在算力方面的投入。

Wayve愿景:普及自动驾驶

Wayve的这波高光,无疑是乘上了AI的东风。自Alex Kendall在2017年创立Wayve以来,尽管时常会自嘲自己是自动驾驶汽车行业的“隐形人”,但他与联合创始人Amar Shah始终坚守着公司的独特定位:Waymo和特斯拉等巨头的“另类”挑战者。

之所以说Wayve“另类”,是因为其完全专注于AI。自动驾驶汽车领域,绝大多数公司都采用依靠摄像头、激光雷达等硬件设备的技术路线,而Wayve则选择完全依托AI。随着AI热度的持续攀升,Wayve也迎来了高光时刻。去年,在伦敦的一次试乘活动中,Wayve的表现引起了比尔·盖茨的注意,不仅促成了其与微软在AI开发领域的深度合作,也获得了超2亿美元的巨额投资。从那一个转折点开始,Kendall更坚定了使用端到端的深度学习来掌握驾驶规则和模式的技术路线。

Kendall曾表示Wayve的愿景是将自动驾驶技术普及到数百万辆汽车中,使之无缝融入人们的日常生活,赢得大众的广泛信任。而这次里程碑式的融资,无疑又给Wayve打了一针强心剂。从更广的视角来看,这一大规模融资也点燃了行业对自动驾驶的关注,相关障碍和机遇也被随之放大。

困境中的自动驾驶

自动驾驶领域确实急需一些好消息,毕竟,领域内现状令人堪忧。

首先,从公众视角审视,自动驾驶汽车的接受度仍然低迷。《福布斯》年初的调查结果显示,高达93%的消费者对于自动驾驶汽车的安全性及技术故障表示担忧。更令人意外的是,超过半数的受访者表示,在未来五年内,他们几乎不会考虑拥有自动驾驶汽车。大众普遍的疑虑和担忧,说明自动驾驶的普及尚需时日。

从客观事实来看,大众的忧虑不无道理。去年,通用汽车旗下自动驾驶公司Cruise,在无人驾驶状态下撞上了行人,拖拽数米后才停下,这一事件引发了公众对自动驾驶安全性的质疑,更促使政府部门对自动驾驶技术进行了更为严格的审视。为了应对这一危机,Cruise公司直接召回了950辆汽车,并对系统软件进行了全面更新。

然而,对行业更为打击的事情还在发生,今年年初,苹果斥资超100亿美元(折合人民币约721亿元)打造的自动驾驶汽车项目“泰坦计划”宣告失败。据了解,失败的主要原因有两点,一方面,自动驾驶电动汽车的制造成本高昂,且利润空间有限。另一方面,苹果在自动驾驶所需的软件和算法研发上遭遇重重困难,无法取得突破性进展。以上事件无不表明,自动驾驶行业正处于技术难题和公众接受度低下的双重困境。

风口何时至?

好在这次融资事件也发出一些信号,大模型时代下,自动驾驶似乎也迎来了新的生机。这一背景下,Wayve和对手特斯拉的出色表现值得关注,特别是端到端的训练上。特斯拉的FSD V12通过数十亿帧人类驾驶的视频教会自己如何驾驶,这与大型语言模型通过处理数十亿的文本词汇训练生成答案的原理相似。

与传统的多模块方案相比,这种端到端的训练方式,将感知、预测和规划等功能整合到单一模型中,简化了方案结构,直接模拟出人类驾驶员的视觉输入来作出驾驶决策。然而,它的瓶颈也显而易见:数据和算力。

这样看来,大模型时代,类似特斯拉这样的规模化量产玩家还是比较占有优势的,毕竟几百万辆量产车,可以采集到足够丰富、多样的数据集,再加上自身的海量算力基础设施,推动端到端的自动驾驶商业化落地成为可能。

对于国内车企而言,虽然也在积极构建大模型,但与特斯拉等规模化量产玩家相比,还存在一定差距。华为、“蔚小理”等一众造车新势力在规模量产方面仍有待提升。因此,若想把握自动驾驶的下一波爆点,大模型上的能力必然需要进一步补齐。而这个课题,不仅要交给车企,恐怕还需科技企业更多参与,至于未来两者如何融合互补,则又充满了更多可能性。

总归来说,自动驾驶赛道激起的一些浪花,为行业带来了新的希望。然而,想要实现更多美好的愿景,仍需应对太多技术和安全上的挑战。

对于自动驾驶的现状、前景您是否有不同看法或者问题,期待您在评论区留言与大家讨论。

那么,看到这里,不妨点个赞再走吧~